商业动态

00 后,还有什么时代红利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 (ID:junwu2333),作者:星海老局,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古话说 「光看贼吃肉,没见贼挨打。」

这句话,放在现在也很适用,比如讨论 「时代红利」 的时候。

当我们讨论 「时代红利」,很多情况下,我们说的其实是 「发展机遇」——也就是 「贼吃肉」。

但也请别忘了,人这一辈子,想要发展,首先要学会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发展机遇」,其实并非 「时代红利」 的全部,因为你还需要考虑到比较糟糕的那种情况:万一自己没有赶上时代风口,是否还有机会过上体面的生活——这就是 「贼挨打」 了。

很多人认为过去的发展空间比现在大,这我不否认。

但要知道,过去的日子也是比较难过的。

以 80/90 年代来说:学校里,高等教育录取率仅有 30% 上下,算上中考筛选的话,如果你在 90 年代读书,连续通过中考、高考筛选上大专、大学的概率其实不超过 10%。

社会上,抢劫、强奸等恶性案件犯罪屡见不鲜,食品安全问题、环保问题、恶性事故层出不穷.....

同样都是失业,今天没工作了好歹可以送外卖、跑滴滴,只要你愿意,就一定能有口饭吃。

在那个年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当年的下岗职工有多凄惨,大家都是知道的。

所以,当我们讨论 「时代红利」 的时候,绝对不能单纯只看 「发展机遇」,还需要考虑生活品质有没有兜底,以及社会对个人自由的容忍程度——而这三者,同时也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对于 00 后来说,他们的幸运之处在于生活在了一个物质上极大丰富、对个人自由也较为宽容的时代,不幸之处则是:他们再也不会如之前的几代人那样有那么大的发展空间了。


一、困在丰富物质里的一代人

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物质丰富之后,带来的并非是精神上的富足,反而可能是无解的苦闷。

1950 年代的美国,毫无疑问是当时最发达的国家,没有之一——本土没有被战争波及,各行各业一片繁荣,工业产能占了全球一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家家户户都有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电和汽车。

看样子似乎很美好,但对于生活在 50 年代的美国年轻人 (20 后/30 后美国人)而言,事情却并非如此。

1951 年,当时才 32 岁的美国青年作家 J·D·塞林格发布了他最著名的小说 《麦田里的守望者》。借着主角霍尔顿这个 16 岁中产家庭中学生的口吻,塞林格表达了当时的美国 20 后/30 后年轻人对当时社会的诸多看法。

他们的父母大多都是靠着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中产阶级,有着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过着精致的生活,但他们却并不以为然,甚至很鄙夷这种靠努力奋斗获得个人成功的模式。

他们就读于顶尖名校,普通人听说他们在这些学校就读都会高看一眼,但他们自己却认为学校里的老师都是 「伪君子」,只知道跪舔那些有权有势的学生家长。

他们觉得真实的社会过于虚伪、肮脏,到处都是歪风邪气,人人都在追求肤浅的物质,过得庸俗而又麻木——上了大学有什么用,不过是找一家公司打工,每天在写字楼里坐电梯上下班,看没有品味的商业电影和无聊的比赛,过着和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区别的、「标准化公民」 一样的生活......

美国年轻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这就要说到当时的美国经济大环境了。

1945 年,日本投降,二战结束。和平让战争订单瞬间蒸发,大量依靠军工订单生存的企业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迎来了破产清算——1945 年初,美国失业率仅有 1%,而到了 1946 年春季,失业率却暴涨到了 4.2%,到了 1950 年前后,更是窜到了 8%。

30 后的美国人生在花旗下,长在西风里,耳朵里听着的都是罗斯福爷爷的故事,每天接受的都是资本主义光辉,看着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满脑子都是 「昭昭天命美利坚」 的信念感。

但当他们成年后走向社会,却突然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这个世界似乎给他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战争时代的军事经济刚刚结束,和平年代的消费经济尚未腾飞,他们恰好卡在了这个青黄不接的缝隙里。

美国 30 后的父辈们奉行的依旧是新教徒式的 「美国梦」——努力工作,赚钱养家,在公司忠诚一生,但他们的孩子却并不认同甚至鄙夷这种价值观。

《麦田里的守望者》 小说节选

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迅速在美国年轻人之中传播,「惹不起你,难道我还躲不起?」,于是乎,拒绝传统中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 「垮掉的一代」 文学开始大行其道——而这个流派中的几位旗手人物,无一例外都是生于 1920-1930 年期间。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押韵。

某种程度上,1950 年的美国的年轻人和 2025 年中国年轻人有着颇为相似的境遇:

  • 都成长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

  • 都赶上了国家急速上升的时代;

  • 都面临着传统评价体系的失效。

  • 都困扰于宏大叙事和个人幸福之间的矛盾。

区别在于:美国年轻人选择的解决方案是嬉皮士们的毒品、性解放、纵欲,用离经叛道乃至有毒有害的方式进行激烈反抗。而中国年轻人则选择了 「非暴力不合作」,用躺平、摸鱼、摆烂...... 等等方式进行逃避。

关于这件事,马斯洛老师当年就给出了清晰的论断:当基本生存需求被满足后,人的烦恼不会消失,而是会升级,开始对归属感、尊重与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目标产生需求。

更重要的是,不仅你自己的目标会升级,与此同时,身边的人,特别是亲人对你的要求也会升级——我爷爷奶奶对我爹和他的兄弟们的要求非常简单,只要长大了能养活自己、未来能给他们养老,这就算是很有出息了。

但对于许多 00 后而言,家庭对他们的要求已经进化到另一个维度了,这种更高维度的期待是:

  • 你能否比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

  • 你能否按照家长为你铺好的路走下去?

  • 你能否取得配得上这个家庭的成就?

物质上的丰盈,并不能有效化解这方面的焦虑和诉求。

所以,在这样的要求下,中国的 00 后们不可避免地进入了 「大补习班时代」。


二、大补习班时代与就业落差

根据腾讯发布的 《00 后研究报告》 显示,00 后参加课外班的时间,达到了 90 后的三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也提供了类似趋势的数据:该机构先后在 2005、2010 和 2015 年对全国十个省市进行了三次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分别针对了 90 后、95 后、00 后三个不同代际的人群进行比较。结果是,00 后显然负担更加沉重、在校时间更长、花更多的时间写作业、用更多的时间上课外补习班。

海淀在这方面都已经卷出圈了——「小学二年级 3000 英语单词量在纽约是足够的,但在海淀显然还差得远。」,感觉国服做题家们扎堆搁这练小号来了。

而补习班的价格自然也颇为不菲,一节课动辄数百,几千元也是寻常。

不过,从现实来说,00 后参加补习也并非都是因为家长的压力——对于本身学习成绩就很好的那批学生来说,补习班是一种立竿见影的 「成就感供应商」,补习班专门就是针对考试的,从题型入手,学生们很快就能在考试中感受到成就感。而对于学习成绩处于中游的学生而言,补习班则是一种 buff——管他有用没用呢?能学一点是一点。

说到底,补习班这套逻辑之所以能跑得通,根子上是因为 「读书改变命运」 的大趋势还在发力——00 后的父母们靠着刻苦学习、考上了好的大学、获得了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自然也会将这套已经被验证的模式应用在自家孩子身上。

因为有着可预期的高回报,所以才会如此大力度地进行投入。但问题是,如果这种回报率并不如人意,那么该怎么办呢?

前段时间,公司里的 00 后同事就给我讲过他同学的各种遭遇:有位清华大学金融专业出来的,最后好不容易才找了一个连双休都没有办法保证的国企。

还有人大本科、香港科技大学硕士,找了一圈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无奈继续读博。还有一个南开大学的本科,兜兜转转一圈后认了命,只能去考银行柜员。

更多的则是 985/211 毕业,工作不合胃口,于是选择在家脱产考研避避风头。

本硕北理工的毕业生,在北京本地给 20 万一年都要抢着去了。

毕业生越来越多,往届积压的毕业生也在和应届的竞争,而企业们却在收缩招聘的规模——当供给远胜需求的时候,价格自然也就下降到了尘埃之中。

这些年轻人在多年之前的那个夏天填报志愿的时候,或许还憧憬着自己未来能给进一家大厂工作,能给拿到足够高的薪资在北上广深定居下来,但几年时间过去,眼里看到的却是自己就读的专业越来越不吃香。

甚至有许多人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自己毕业后可能面对的局面。

成长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接触着最海量的信息,接受了最扎实的教育,身上背负着来自家长的高标准严要求,但本应大展宏图的他们,却迎头撞上了一个没有那么大发展空间的历史阶段。

于是乎,他们的选择也就可以预见了。

「放羊娃说自己放羊是为了娶媳妇,娶媳妇是为了生娃娃,生了娃娃就让娃娃继续放羊。」

这当然是一个段子,但是当我们把 「放羊」 换成 「做题」,其实也并不违和。

当 00 后们发现自己努力到最后,也不过就是像霍尔顿所说的那样,成为一个过着标准化生活的、庸俗寻常的上班族,那他们自然也会开始质疑自己努力的意义——尤其是当他们发现,哪怕不努力、哪怕不走这样一条寻常的路,也能过得不错的时候。

三、00 后们会带来什么?

之前我们说了,我们讨论时代 「时代红利」 的时候,「发展空间」 只是一个侧面,还需要考虑生活品质和社会宽容度。

所以,对 00 后们所面临的 「时代红利」 和 「时代困境」 大概可以做这样的表述:

00 后们的 「时代困境」,主要在于发展空间的剧烈收缩,00 后们不再拥有像之前几代人那样靠着个人奋斗就能实现阶级跨越的可能性。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或许终其一生也就是维持现在的水平。

换一个说法就是:在这个时代,对 00 后来说,劳动性收入的作用越来越低,资产性收入的作用越来越高,靠劳动、靠工资来实现资产增长,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而与之相对应的 「时代红利」 则是,00 后们的真的生活在了一个不会饿死人的时代,而恰好这个时代对于个人自由也颇为宽容。

所谓 「麦子熟了五千次,碳水管够头一回」,60/70 后年轻时躺平会有一定概率饿死,80/90 后年轻时躺平会被四面八方口诛笔伐,唯独 00 后,「躺平」 也不会导致生存危机,外界也不过认为是时势使然罢了。

因此,在老局看来,如果我们依旧采用传统的那套价值观念来看 00 后,那么 00 后必然是最惨烈的一代人——因为摆明了 00 后们不可能再靠着 「读书——好工作——大城市落户」 这条路走下去了,如果非要用这种方式去衡量 00 后的人生,去强迫一个 00 后走 80/90 后们的老路,那我只能说你这是耍流氓,这是要求体操运动员搞举重。

单纯就是买房这一件事儿,现在你劝 00 后买房、结婚、生孩子,那你就是雷公电母的头号打击目标,撒旦见了你都得掉到榜二去蹲着。

但如果用新的价值观念来看 00 后,那么 00 后的估值就完全变了。

网上曾经有人问 「如果不考虑工资,你最想做什么?」

有人说想当宿管阿姨,有人说想当图书管理员,有人想当篮球教练,有人想当护林员、海岸守望者...... 等等等等。

对 00 后来说,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空想玄谈了,而是颇有可行性的一种讨论——美团上不到 10 元的拼好饭就能填饱肚子,拼多多上的各种生活用品也只要个位数,「生存」 在当下已经不是个问题,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去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B 站上已经有不少人在给打算过另一种非传统人生的 00 后们出主意、做规划了——他们会给出在各种宜居、便宜的小城市定居的生活指南,包括但不限于买房、就业、就医等等。

有需求才有供给,这些 B 站 up 主的出现,意味着有相当数量的 00 后正打算放弃传统的大城市路线,转而向三四线城市进军。

当然,如果你想做的就是对 80/90 乃至 70 后的人生进行经典复刻,就是想在北上广深买房结婚,那当我没说。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00 后们实际上已经在左右许多行业的命运了。

买房的,大概率不会是 00 后,因为对他们来说,婚都可以不结,为什么还要买房子?

买车的,却很有可能是 00 后,因为反正不结婚不买房,那为啥不好好款待一下自己呢?

买白酒的,大概率不会是 00 后,因为他们连父辈的价值观都不认同,又怎么可能会喜欢酒桌上那一套?

买奶茶的,则有可能是 00 后,因为这是 00 后从小到大都在打交道的社交饮品。

潮玩、游戏、文娱、消费、时尚、汽车...... 这些能带给人快乐、能让人爽的行业,随着 00 后在中国社会中经济地位的提升,未来一定会有更进一步的爆发。

四、结尾:时也,命也

喜欢搞排名榜单的那个福布斯,2011 年开始做了一个名为 「30 under 30」(30 位 30 岁以下精英)的榜单,每年更新。福布斯不仅会列出当年的三十位青年精英,同时还会关注许多有潜力的好苗子。

在中国区,这个榜单关注了大约 2000 名中国青年商业精英。2012 年他们发现了元气森林的唐彬森,2013 年他们更是发现了饿了么的张旭豪以及字节跳动的张一鸣。

你可以说这些人赶上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大时代,赶上了一轮万亿级的风口。

但老局想问的是:除了这些人之外,剩下的那一千好几百位,他们同样生活在这个时代,同样是商业精英,他们也如此成功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剩下的那一千好几百人里,有人因为非法集资被公安机关拿下,有人学历造假被全网群嘲,有人因为破产沦为了失信人士......

时代确实决定了很多东西,但绝对决定不了一切。

某位长者当年说起的一句话被广为传诵,他说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或许对于当下处于苦闷焦虑之中的 00 后们而言,这句话可以倒过来再品味品味。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但是也要靠自我奋斗。」

推荐阅读

融合发展再进一步!深铁、万科、通力集团合作打造智慧物流中心

admin

今天是否确定买房?北京楼市新政首日,观望客户开始行动,有开发商节后涨价

admin

含金量极高!郑栅洁、蓝佛安、王文涛、潘功胜、吴清,五大部委发声 03-02 20:190 评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