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钛媒体
文 | 胡华成
品牌危机公关的核心智慧在于:
与消费者争对错,纵然赢了法理,也必输人心;与公众争定义,哪怕赢了辩论,也必失信任。
西贝对罗永浩的强势回应,恰似一出现代版的 「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看似英勇无畏,实则战略失当,战术失误,将一场本可化解的舆论风波,硬生生演变成了一场代价惨重的品牌信任危机。
战略失当:错把法律当公关,误将舆论场当法庭
西贝此次危机应对的最大败笔,在于彻底混淆了法律回应与公关应对的本质区别。
法律思维追求的是事实精准、定义明确、权责清晰。
贾国龙紧握 《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这一尚方宝剑,反复强调 「按照国家标准不属于预制菜」,从纯粹法律和标准定义层面看,或许无懈可击。起诉罗永浩 「损害商誉」,亦是法律框架下的正当权利。
然而,公关思维处理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公众对事实的认知和情绪。
法庭判决需要确凿证据,但舆论场的 「判决」 却基于感性认知和情感共鸣。
当消费者端着那盘价格不菲、口感却与中央厨房标准化产品无异的菜肴时,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体验和钱包,而非市场监管总局对预制菜的学术定义。
西贝的致命错误在于,它试图用一份政府监管文件来说服成千上万拥有味蕾和消费体验的普通食客。这种用专业定义对抗公共认知的做法,犹如用英文词典向一群只懂中文的人解释词汇,不仅无效,反而凸显出一种精英式的傲慢与疏离。
更不智的是,西贝选择直接起诉一位以 「较真」 和 「善辩」 闻名的公众人物。这一举动看似强硬,实则无异于为一场即将熄灭的舆论之火浇上了汽油。
罗永浩的悬赏反击和直播举证,瞬间将西贝拖入了更深入的证据泥潭,让更多后厨细节和供应链信息暴露于公众视野——这正应了那句公关箴言:不要和一个能买下大量墨水的人打墨水战争。
认知鸿沟:傲慢的定义之争与消失的共情力
西贝回应的第二个致命伤,在于完全忽视了当下中国消费市场的核心转变:从功能消费走向情感消费,从品牌权威走向消费者主权。
贾国龙在回应中表现得像一个坚持真理的 「理工男」,执着于纠正公众对 「预制菜」 一词的 「误用」。他却忘记了,语言的本质是约定俗成,而非字典规定。
在大众认知中,「预制菜」 早已成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概念符号,代表着一切非现场制作的、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的餐食成分。
这场定义之争暴露了西贝对消费者心理的惊人无知:消费者真正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被欺骗感和被剥夺的选择权。
当消费者支付着 「手工现做」 的价格,却品尝到 「标准化预制」 的味道,这种价值落差才是愤怒的根源。
西贝本可以借此机会展现坦诚与透明,承认使用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预加工食材是现代连锁餐饮的普遍做法,同时强调自身在食材品质、烹饪工艺上的坚持与投入。相反,它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教育消费者,试图改变已经深入人心的普遍认知。
历史一再证明,品牌与消费者进行定义之争,胜算渺茫。正如人们仍然习惯将任何品牌的纸巾都称为 「洁柔」,将任何碳酸饮料都称为 「可乐」。
智慧的品牌懂得顺应而非挑战公众认知,西贝却选择了一条几无胜算的对抗之路。
这种认知上的傲慢最终转化为情感上的隔阂。
西贝的回应中缺乏对消费者关切的理解,缺乏对自身可能存在的沟通不足的反思,通篇洋溢着一种 「我是专业的,你们不懂」 的优越感。
这种姿态在当今的消费环境中尤其危险——消费者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被尊重、被倾听、被真诚对待。
价值迷失:高端定价与工业化生产的根本矛盾
西贝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其品牌承诺与实际交付之间的价值鸿沟。
西贝将自己定位为高端餐饮品牌,其定价策略建立在 「地道」、「手工」、「匠心」 等传统餐饮价值之上。消费者支付六十多块一碗的羊肉汤,九十多块一份的牛大骨,期待的不是工业化标准化的产品,而是带有 「锅气」 和 「人情味」 的餐饮体验。
然而,大规模连锁经营的内在逻辑要求标准化、去技能化、高效率化——这一切都与传统餐饮的价值主张根本矛盾。
西贝试图通过中央厨房模式解决标准化问题,同时又想保持高端现做的品牌形象,这种走钢丝式的平衡术在平静时期尚可维持,一旦遭遇质疑,便瞬间陷入两难境地。
西贝的回应彻底暴露了这一矛盾:一方面强调 「现场制作」、「非预包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使用 「预加工食材」 和 「标准化工艺」。这种既要又要的表述,在消费者看来更像是措辞技巧而非真诚沟通。
真正智慧的危机应对应直面这一根本矛盾!
西贝本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定义高端餐饮的价值内涵——高端不在于是否从头切菜,而在于食材品质、工艺标准、口味稳定性和整体体验。它本可以引领一场关于现代餐饮价值的公众讨论,而不是陷入对 「预制菜」 一词的斤斤计较。
路径重构:西贝可以怎么做 (探讨)
倘若西贝能够暂时放下法律武器和定义执念,采取以下另一种回应路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第一步:
共情优先,承认消费者的关切合理性
「我们理解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度的关注,也尊重大家对 『预制菜』 问题的讨论。西贝一直致力于为顾客提供品质稳定、安全健康的美食体验。」
第二步:
透明解释,而非强硬辩护
「我们的模式是:优质食材在中央厨房进行统一检测、清洗、切配和部分预处理,然后冷链配送至门店,由专业厨师进行最后的烹饪调味。这确保了全国 400 多家门店的顾客都能享受到同样标准的品质和口味。」
第三步:
价值重申,聚焦品质而非工艺
「西贝的价值不在于是否在门店切葱姜蒜,而在于对食材源的严格把控、对工艺标准的坚持、对口味还原度的追求。我们为顾客提供的是安全、健康、美味且品质稳定的餐饮体验。」
第四步:
开放互动,变防御为开放
「我们欢迎消费者随时参观我们的中央厨房和门店后厨,亲眼看看西贝的菜品是如何制作的。我们也将积极研究更清晰的菜单标识方式,让顾客更详细了解我们的制作工艺。」
这种回应方式既尊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又避免了陷入术语之争;既保持了品牌尊严,又展现了开放态度;既解释了自身工艺,又重申了价值主张。
公关的本质是管理认知而非事实
西贝起诉罗永浩的案例,可能将成为中国品牌危机公关史上的一个经典反面教材。
因为,公关处理的从来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人们对事实的认知和感受。
不要用法律思维解决公关问题,那如同用手术刀切面包,虽锋利却不当;不要与消费者争对错,哪怕是赢了辩论,也会输了市场。
当今消费者生活在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他们渴望真诚、尊重和透明。
品牌危机公关的最高境界,不是证明自己正确,而是证明自己值得信任;不是赢得一场争论,而是赢得更多人心。
西贝可能最终赢得与罗永浩的法律纠纷,但它已经在更广阔的舆论法庭上付出了沉重的品牌信任代价。
毕竟:在危机面前,傲慢比错误更致命,真诚比正确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