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4 日 21 时 24 分 21 秒
商业动态

起诉质疑者,西贝们错在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ICILAB,作者:雾里看猫,原文标题:《西贝要告罗永浩、爱康告女律师:危机的根源不是对错,而是认知错位》,题图来自:AI 生成

今天,铺天盖地的讨论都是罗永浩与西贝的 「预制菜之争」。看完双方你来我往的亮剑,我不禁想起此前也刷屏的爱康国宾与女律师的癌症体检事件,尤其是两个企业都选择了起诉这样强硬的应对方式。乍看毫无关联的两个行业,却暴露出同一类型的问题:企业觉得自己合规合法,公众却觉得你 「很有问题」。

在企业眼里,这是 「误解」;在公众眼里,这是 「背叛」。这类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信任危机,本质上源于行业标准与公众认知的错位,而舆论的引爆点往往是企业在面对质疑时的过度防御。

行业标准 vs 公众认知:两条永远平行的轨道

在医疗体检行业,行业标准是 「筛查异常指标」,而非 「确诊疾病」。但消费者普遍认为体检应该 「查出癌症」。当一位律师在社交媒体上质疑 「癌症没被查出」 时,爱康国宾的标准答案直接撞上了公众的常识期待。

在餐饮行业,西贝的解释是 「中央厨房预加工≠预制菜成品」,但消费者根本不关心这种行业划分。在大众认知中,「不是现炒现做」,就是预制菜。行业定义和消费者语言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

换句话说,这两条轨道永远平行:

 一个说自己专业,一个说自己被骗。

本质上,每个行业都有专业行话、标准和流程,但消费者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研究这些细节。

减少认知差距、进行市场教育,本就是行业、尤其是头部企业的日常任务。可如果平时没有做好这些工作,危机来临时,企业自信满满地拿 「合法合规」 当证据,消费者只会觉得这是借口,典型的 「鸡同鸭讲」。

危机放大器:过度的防御性反应

这种认知错位本可以通过耐心解释与沟通得到缓解,但爱康国宾和西贝选择了另一条路:起诉。

对西贝而言,「预制菜」 不仅是一个标签问题,更涉及整个连锁餐饮的供应链模式与成本结构。一旦被贴上负面标签,品牌价值与运营模式都会受到质疑,因此必须据理力争。

对爱康国宾而言,体检业务本质是 「筛查」,而非 「确诊」。如果公众把体检等同于诊疗,那么企业就被迫承诺无法兑现的结果,业务体系价值随之崩塌,因此选择了强硬维权。

然而在公众舆论中,逻辑完全不同:

对预制菜的认知简单粗暴,消费者更容易站在罗永浩这一方。西贝的过度反应,不仅低估了公众对餐饮透明度的期待,也轻视了对方的舆论影响力,反而加速了舆论发酵。

在爱康事件中,女律师本身是癌症患者,天然获得舆论同情。企业起诉让公众感知为 「欺凌弱者」,任何关于体检有效性的专业辩解,在情绪化舆论中都难以成立。

企业常将质疑视为商业威胁,而公众希望企业以更开放的态度回应关切。一旦混淆了商业防御与公众教育的边界,危机不仅无法化解,还可能演变为舆论反噬。

结语

爱康国宾和西贝的事件告诉我们:在当下舆论环境里,企业的 「标准答案」,可能就是公众眼中的 「错误答案」。这并非个别企业的困境,而是跨行业的共性难题。

与其在危机爆发时强硬对碰,不如平时就建立有效沟通,把认知差距缩小到最小,把消费者拉到自己阵营。

毕竟,得人心者,方能得天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ICILAB,作者:雾里看猫

推荐阅读

年号台整体亮相!天安门广场布置基本就绪,3 种颜色的观礼包装了啥?

admin

商品日报 (9 月 1 日):贵金属显著走高 黑色建材全线回落

新华财经

告别 「3」 时代,中小银行跟进降息!多家银行三年期、五年期利率 「倒挂」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