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网盘,翻到一篇 2014 年的日记,我在里面写,「我曾设想过,我需要的是有一人,倘若我将冰雹扔到他身上,他能用体温捂化,再细水长流地滋润我。有人告诉我,这个人已经出现,即生我养我之人。那时我才顽石初悟般醒过来,我对另一半是如此苛刻,竟要求对方如父母般待我,难怪最终一败涂地。其实我多想穿越时空告诉那时的自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少女到中年,十年的时间跨度,并没有让我对爱情有更深沉的理解,甚至坦然接受,爱情并非婚姻生活的必须品。
2019 年
26 岁的我遇到 27 岁的张先生时,大家的过往都不是空白。
交代过往,像论文的摘要一样,三五百字提炼出三五万字的内容,没有必要去检阅鸿篇巨制里面的细枝末节。到了这个年纪,已经被动获得了被生活打磨后的通透。
2019 年 10 月,一起做陶瓷
然后生活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
认识第三天,张先生问我要不要当他女朋友。从一个地铁口走到另一个地铁口后,我说,试试吧。就这样被握住了手,没有怦然,没有旷日持久的情感铺垫,也没有终于等到你的喜极而泣。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他会否是那个天然适合我的灵魂。
在此之前,我有过许多预设,和我走进婚姻的那个人会是什么样子。
外型,当然要高且瘦,皮肤最好是健康的小麦色,自然发色,单眼皮,手指修长,棱角分明,穿衣好看。
还有,声音要好听,我对富有磁性的东北口音完全没有抵抗力。性格要谦和,有才而不自知,不必什么都懂,但总要在某一领域有让我钦佩的渊识。
少年感要足,兴趣广且有专攻,会小酌而不酗酒,玩游戏但不沉迷,以及,知世故而不世故。
但我还没来得及拿这些预设来对照张先生,进度条又被按下了双倍快进键。
因为一些不可抗的变故,我快速融入了张先生的人生。在说完那句 「试试吧」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见到了张先生几乎所有的亲友,也共同经历了一些相互觉得 「有你真好」 的低谷时刻。
如果说,在此之前,我们之间的距离是一百步,处在彼此还不太了解,以及尚未确定是不是这个人的时候,是外力将我们推到只剩三五步的距离。
一个和我一样常常弱化自己存在的人,在一个必然成为主角的情境下,我看到他未经世事的茫然,一下子冲击到我。
我也长久自问,两个人在一起,是互补好,还是相似好。
我和张先生无疑属于后者,不爱社交,兴趣乏乏,希望一切在既定轨道内运行,不冲动,不冒险,就连学习经历和工作环境也大体类似,人生一直按部就班,当好学生,读研,进国企,进体制。
甚至,俩人都不太有主见,常常为了一顿饭要去哪里吃在路口纠结半天。
以上,写于 2019 年。
2020 年
以下,写在 2020 年,婚礼前夕。
换到今时今日,我们当然已经发现彼此在观念和习性上的诸多差异,在吵架密集期也会萌生 「算了吧」 的念头。
无论恋爱还是交友,甚至对我生活着的这个世界,我都一直想要清醒地保持随时可以抽离的状态。如同悬浮的国产职场剧一样,我一直没能很好地融入我身处的真实环境和氛围中。
开头提到那篇日记的自我剖析更准确,「我的性情是不适宜恋爱的,对待爱情总留有一份清淡的余地,不被逼到边缘就不会采取行动,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地自制。像一只小猫想要伸出爪子表示交好,又默默缩回怕受伤害」。
在这段感情颓唐到我觉得无法持续的时期,我们终于肯坐下来好好聊天,也相互坦诚,彼此都不是对方的理想型。
张先生喜欢独立女性,对外可以是事业型女强人,对内,可以不打扰他沉浸在游戏的世界。我喜欢体察入微的阳光暖男,有知冷知暖的共情能力,还有落到实处的陪伴。
2020 年 12 月,求婚
品性和价值观已经成型的我们,大抵都不会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转变成对方所期待的那类人。
但仍然决定走进婚姻。
这个决定不算仓促,也算不上深思熟虑,只是像春天花会开秋天叶会落一样,顺其自然地发生着,我们都不是有计划的人。
连领导都打趣我说,「你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稳啊,毕业进国企,工作两年结婚。」
结婚这件事好像是在一瞬间定下来的,又好像,我们从很久前就有了心理预设。
所以准备起来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忙乱,一个月内几乎完成了所有婚礼事宜,已经结完婚的同事问我,「整个过程,像不像给自己策划了一场暖场活动?」
美陈设计、流程把控、人员对接、费用控制,还真是像极了地产策划的工作日常。
婚礼相关的大事都定得很快,比如走进婚姻这件事本身。
但小细节却很磨人,比如伴手礼。从手提袋的材质、丝带的颜色,到礼品的搭配,每一环节都买了许多小样回来比较,经历了数次退换货,才定下最终搭配。
2020 年 12 月,准备伴手礼
整体上婚礼是成功的,也是一段值得回味的美好经历,美陈过关、亲友在侧、流程不拖沓,那也是我第一次在很多人面前说话,没有紧张和磕巴,是我人生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2021 年
再然后,就到了 2021 年。
4 月一起请了年假,蜜月旅行选在海南。请假时领导还开玩笑说,你别回来就变成两个人。
返岗后半个月左右,我跟领导请病假,就很想说,您真是神预言。
新生命在肚子里渐渐长大,我们仍然像顺其自然走进婚姻一样,顺其自然地接受着这个小生命,没有过多惊喜,也没有排斥。
张先生仍然每天玩游戏到很晚,电脑和手机就像黑洞,吞噬着他的耐心和时间,留给我无限沉默和压抑的孕期体验,也不断拉低着我对婚姻的期许。我会因为睡觉被打扰跟他吵架,加上孕期激素影响,前三个月过得非常抑郁。
人生的枝桠那么多,不知道哪个决定就改变了走向。
2021 年 7 月,断舍离后的梳妆台
我们的婚姻,和我们的为人一样,不出色,也挑不出大错。存在那么一些契合的点,但也没想要更深刻融入和理解对方的世界,甚至再早一点遇见,并不一定会走进婚姻。
两个理性的人,对于爱情的大部分悸动和热情都用在了更年轻的时候,再到谈婚论嫁,其实是各种合力各种博弈的结果。三年再三年,会培养出爱情之外的亲情,那又是婚姻的另一重境界。
以我的婚龄之短,并不适合置喙婚姻,还是将时间线拉到第三年,说回生孩子这件事。
2022 年
以下,写在不停被人类幼崽打断思路的 2022 年。
作为一个生命里少有波澜但又多愁善感的大龄伪文青,我对自己孕育了一个小生命这件事充满了惊讶和不解,但母亲这个角色,好像是从大橙子 (对,因为喜欢吃橙子,宝宝就叫大橙子)降生的那一刻,或者更早,从已知受孕的那一刻,猛然嵌进了我的身体里,并且很快与我的身心严丝合缝。
我们手忙脚乱地投入新角色,更无暇交流与关照对方。
月嫂请的是 26 天,在阿姨期满的前几天我就开始失眠。虽然我已经会抱会喂奶,也重复练习了洗澡和换尿布,但面对一个仅仅六七斤、还不足月的小生命,总还是畏手畏脚的。
阿姨走后,大橙子仍然一如既往好带,基本没有哭过,只要吃饱了就不吵不闹,大部分时间都在安安静静睡觉。转折发生在阿姨走后的第五天,以往我只见过他溢奶,顺着嘴角流出来一些乳白的奶液,画面很温和。但那天晚上刚喂完,奶水突然从他嘴里喷涌而出,像瀑布那样,一泻千里。
我理解了为什么之前我每次惊呼着 「阿姨他吐奶了」,阿姨都用一种少见多怪的神情纠正我,「那不是吐奶,是溢奶。」
原来吐奶这么暴力。
那一晚,我迅速理解了什么是新生儿肠胀气。
每一次胀气,先是小脸憋得通红、双拳紧握、四肢朝天用劲,从喉咙里发出痛苦的哼唧,如果顺畅的话,会接着排便或者排气,排完能消停几分钟或者更久,然后开始下一轮。不顺畅呢,就是一次次反复用劲,伴随着哇哇大哭,你在旁边看着,却帮不上忙。
从了解什么是肠胀气,到学习如何缓解肠胀气,我们只花了很短的时间。排气操、飞机抱、趴睡、艾叶煮鸡蛋滚肚子、吃益生菌、喝陈皮水……总之,能搜到的招式,我们都活学活用了,还无师自通学会了小儿推拿。
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爸爸妈妈,关于带娃仍然在月子里爆发过大的争吵,磨合到现在也算渐入佳境。
不可否认,某些强大的记忆和只言片语一直裹挟着我,在静水深流,也在暗潮涌动。有很多个觉得撑不下去了的时刻,只要小朋友有一点点新变化,又足以抵消想要跨越时间重新来过的心情。
我认真思考过我们不契合的点。我是很容易被浪漫、仪式感和无用的美好打动的人,张先生是在我孕期绕路去买一份我想吃的面条都觉得麻烦的人。
在忙乱的带娃生活中,他问我要不要去看一场电影,我想看韩寒,他想看水门桥,于是认真在找有没有两场电影放映时间相同的影院。让我感到挫败的,是我自己竟然也觉得这样安排很合适。显然,在这段婚姻里,我被他影响得更多。
又猛然想起,2019 年 2 月 14 日,我们第一次见面,约看电影,正是韩寒的 《飞驰人生》,里面还有个角色和他同名。可能他自己也不会记得,因为我喜欢韩寒,那时他找了 《晓说》 里韩寒的专访来看,为对话提供聊资。
当然,这是人的本性,我也记不起曾经努力和他共频的细节。
那句话说,真的勇士,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于婚姻同样适用。
他不愿意绕路去买的面条,最后点了外卖给我带回来。虽然我仍然对他不愿意去买面条这件事耿耿于怀,但也能接受这只是我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不一样,不能因为没有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去做就否定他的付出。
电影最终没有看,母性使然,我无法长时间离开仍然处在胀气期的小朋友。务实的张先生团了一张不能在情人节当天使用的美食券,提前一天带我出去吃饭算是庆祝节日,进餐时我全程都在不停烤肉,他问我,你很着急回去吗?
其实是的,我忧心小朋友。
但回答他不是,因为这样显得,我成了那个更不注重仪式感的人。
其实重要的从来不是吃饭这件事本身,而是,「我尊重你的喜好」。
2025 年
以下,写在心境更为平和的 2025 年。
这三年我没有写过关于婚姻生活的只言片语。关于围城生活,钱先生写得很明白,「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婚姻的幻想和真实,理论和实践之间,隔着无法弥合的鸿沟。
中间有一次微信和他聊,我们对彼此的最大需求,或许是 「已婚」 这个身份,是需要对方共同组建家庭、完成结婚生子的人生流程,就像读书和工作一样。我们不过是温和地走进了大多数人会走的那条路。
对人生,或婚姻,我不悲观,也不乐观。这个事吧,就像困难等级,随着年龄增长,面临的挑战总是逐步提档升级的,学生时代最大的挑战是期末考试,高考又难过此前一切考试,青春期失恋就是天塌了,毕业后找工作又比恋爱更重要,婚姻也只不过是人生打怪升级路上的一环。选择跳过婚姻的人,也要面对这个年龄段其他的挑战。每条路都设满关隘。
在岔路口做选择的人,闯关夺隘的人,一直都是我们自己。婚姻是让我们选了一个同行的人,是要当对手相互 battle,还是当队友一起打怪升级,只有自己往前走了才知道,这条路没有完全的光明与黑暗。
地球经历自转,一天内有阳光普照也有至暗时刻,四季轮转,有春暖花开也有冰封千里,窗台上的盆栽月季经历季候,盛放是它衰败也是它。婚姻也大抵如是,高光还是日常,风花雪月还是一地鸡毛,都是经历的一部分,都将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
End
三是一个很妙的数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立之上的我,已经很警惕宏大叙事,只希望过好眼前具体而微的生活,同时拥有探索世界的热情。
以及,一直保有对婚姻的敬畏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今心与禾火,作者:今心与禾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