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动态

仅退款后,拼多多摸着抖音过河

「仅退款」 尘埃落定,最先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不是消费者或商家,而是羊毛党。

这次调整被解读为从 「极致消费者保护」 向 「平衡治理」 的转向,针对的是平台过度介入下的被动退款,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剥夺消费者合理维权的权利——比如人们收到烂水果后,通过与商家协商获得部分退款的合理诉求,依然会得到保障。

这项引发广泛讨论的规则,最早可追溯至 2014 年京东推出的自营商品仅退款,初衷是通过降低退换货的时间与运费成本,提升局部运营效率。只不过,谁也没想到的是,七年后拼多多会将其改写成行业竞争的重武器。

彼时,拼多多拥有近 900 万商家,以中小商家和白牌为主,低价商品聚集、SKU 高度同质化,加上生鲜品类天然存在的保质期短和高破损率,9 亿活跃买家的海量交易带来的监管压力,促使平台采取 「极致偏向消费者」 的运营策略以维持增长。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当拼多多将仅退款从生鲜品类逐步扩展至全品类时,平台的确同步驶入了高速增长,同时也拉开了行业内卷的序幕。过去几年,极致的比价和低价几乎成了所有平台的战略关键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抵抗拼多多对市场份额的冲击。

然而,随着近一年行业逐渐回归理性,尤其是 「仅退款」 的全面取消,行业竞争被重新定调——从 「内卷式服务竞争」 回归 「商业本质」,中国电商平台再次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对于行业来说,这的确是拨乱反正的好消息,各家是时候展开综合实力的较量了。但对于拼多多,情况或许更严峻,它必须回答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剥离极致低价和极致售后的双重滤镜后,这家以 「比价」 颠覆行业的平台,究竟靠什么来维持增长?

价格战撑不起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

大型电商平台的每一次重大决策调整,必然是经过系统化论证与多维度权衡后的结果。

取消 「仅退款」 也不例外,表面看是要修复旧模式的系统性漏洞,实际上是平台与商家矛盾的集中爆发,平台不得不为持续发展和未来的战略转型做考量。

商家端数据显示,极端规则导致退货率波动起伏,中小商家运营成本增加,更深层的危机是,过度依赖低价策略的生态正在反噬平台——拼多多商品投诉量久居行业第一,商家流动性明显。

这解释了为何拼多多近期的密集动作中,「内容化」 和 「产业带叙事」 两条主线越发清晰可见。前者是传统货架电商平台应对内容电商下的共同布局,后者则更多是基于原先 C2M 基因下的一次重新梳理,有意思的是——这些都与抖音电商的发展路径形成微妙呼应。

事实上,回看近两年拼多多的动作,这些调整其实早有铺垫。

2022 年,「多多视频」 取代 「直播」 跻身首页底部一级入口,在真金白银的补贴下,DAU 峰值突破 1.5 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 40 分钟;2023 年起,平台加码直播业务,通过 「新超星计划」「百产计划」 等吸引外部主播,推动店播模式落地。

内容化改造一度被视作拼多多实现增长的新引擎。

去年,多多短剧出圈,用户每滑动几集短剧,就会被自动推荐匹配有相关搜索记录的带货视频。但据 QuestMobile 统计,相比主流电商平台详情页 2%~5% 的转化率,行业普遍认为,短视频电商转化率约为 1%~3%,拼多多的短视频带货效果也未及预期。

自 2024 年推出 「百亿减免」「新质商家扶持计划」 后,拼多多将资源持续向供应链上游倾斜。内容化成为这一战略的重要载体:达人通过展示产业带工厂生产流程、农产品溯源故事,将低价商品包装为 「性价比之选」,而非单纯的 「廉价货」。

不过相比抖音以 「内容即流量」 为核心,通过算法推荐实现 「货找人」 的全域种草;拼多多的内容更像是 「货架电商的数字化升级」,短视频和直播仍以商品信息展示为主,本质是传统详情页的动态化延伸。

换句话说,拼多多的内容化与抖音存在本质差异。以至于最终导致前者难以复制后者 「种草-转化」 的闭环,反而流量转化更依赖平台规则——例如,商家需通过 「定向推广」 将短视频挂载到商品详情页,才能实现精准导流。

今年以来,拼多多又开始招募抖音直播商家入驻,并为商家提供智能中控系统支持,这一举措被看作直播业务寻求外部输血的信号。但双平台直播模式也带来潜在问题:如何协调跨平台价格体系、避免内容同质化,这些成为摆在平台面前的现实挑战。

从 「补贴驱动」 到 「回归产业带」:转型阵痛显现

自电商行业进入存量竞争,产业带商家就被各大平台竞相争夺。

从浙江的义乌小商品、广东的服装产业带,到云南的鲜花绿植、东北的皮草粮油,本质上是其背后的集群化生产能力、供应链效率和成本优势,精准契合了电商平台在流量竞争、用户留存、供应链升级等命题上的需求,直接支撑着电商平台的低价策略。

拼多多近两年围绕产业带商家的布局越发密集。2023 年升级 「拼品牌」 扶持计划,去年推出 「百亿减免」 为千万商家节省数十亿推广成本,「电商西进」 计划实现西部订单量增长,今年成立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并推出千亿扶持计划。

一系列举措,均指向同一个目标——重构以产业带为核心的供给生态。

事实上,产业带商家资源本就应该是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白牌商品」 属性完美匹配拼多多的用户需求,平台早期通过 「农地云拼」 模式直连农产品产地,2020 年即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验证了产业带资源对低价心智的支撑作用。

拼多多的 C2M 也一直是其区别于传统电商的差异化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反向指导产业带商家生产,实现 「以需定产」,有产就有销,进而去做供应链的优化,最终形成 「低价-销量-成本优化」 的循环,这几乎成了 「拼购」 逻辑下的稳赢玩法。

到这里不难发现,产业带资源之于拼多多的主要作用,仍然是支撑起平台 「低价」 模式的持续运作。

但另一方面,平台与产业带商家之间矛盾的导火索就此产生。

以酒业为例,据媒体报道,品牌大商一般将拼多多视作一个线上的百荣市场 (全国最大的白酒集散地),各地酒商也几乎都将拼多多作为低价消库存的主要渠道。但对于品牌来说,他们怕的不是低价,而是破价和乱价。

传统品牌依赖 「厂家→经销商→二批商→终端」 的层级渠道体系,每个环节都有合理利润空间。但拼多多的低价直连消费者,相当于让经销商绕过二批商直接触达终端,这打破了原有的价格分层。同样一瓶酒,在拼多多线上的销售价格可能要低于线下渠道商的进价,长此以往会导致厂家对渠道的控制力丧失。

对于品牌来说,市场价格的扰乱无异于品牌形象的透支——从酒类,到各种电子产品,同样的问题几乎能在各个类目上演。

除此以外,很长时间以来,拼多多上的产业带商家的价值并未被充分挖掘。

直播电商、短视频带货兴起后,产业带的 「源头直供」 故事成为天然的流量素材,这种 「生产场景可视化」 降低了用户决策成本,尤其契合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内容电商逻辑。平台通过扶持产业带商家,既能拉动代工厂向品牌的产业转型,也能丰富内容生态,提升流量变现效率。

因此,不少细心的人发现,在短视频、直播带货领域受挫的拼多多,当下把重点也转向了面向产业带商家进行叙事。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转型并非易事。

一方面,用户对拼多多的 「低价心智」 根深蒂固,供应链升级伴随的品质化尝试,可能面临价格敏感型用户的流失风险;另一方面,产业带商家的品牌化需要长期投入,从技术支持到市场推广,均考验平台的资源调配能力。

更大的压力来自业绩层面。2024 年四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总营收 1106 亿元,同比增长 24.45%,较 2023 年同期显著放缓;净利润增速从 60.73% 降至 17.9%,连续两季不及市场预期。2025 年一季度增速进一步滑落至 15% 以下。

尽管管理层将原因归结为 「外部环境与商家支持投入」,并强调 「短期财务表现不应作为唯一评估标准」,但市场对此并不买账:财报发布后两日,股价累计跌幅超 10%,当前 1400 亿美元左右的市值仅为阿里巴巴的一半,曾经的市值反超优势已大幅收窄。

难以摆脱的路径依赖

在中国电商行业里,拼多多一直是个特殊的存在。

公司体量庞大,但管理层鲜少公开露面,虽然经常不按套路出牌,但其就像一个机器一样,时刻自动运转,「最极致、效率最高」,专注电商,不多元化,拥有压到极致的差价和最接近 Costco 的商业模式——这是拼多多处在高光期时外界对其的评价。

但众所周知,国内拥有最复杂的商业场景和最繁复多样的交易规则,最不缺的就是变化,随着市场趋于内卷,平台纷纷将增长期望寄托于 「存量」,用好所谓的 「精细化运营」——但这个词汇在拼多多身上并不多见。

就拿行业常规来看,统一的营销中枢往往是衡量一个电商平台成熟的重要指标,如淘天的阿里妈妈、抖音的巨量引擎,他们不仅是核心盈利来源,更承担着整合生态资源、推动跨平台协同的重要角色,同时为商家提供系统化、可量化的精细运营方案。

拼多多的营销模式和他们很不一样。作为以社交电商和低价策略为根基的拼购平台,拼多多早期依靠 「社交裂变」 在下沉市场打开局面,形成了 「平台主导流量分配」 的路径。商家广告系统聚焦于社交裂变、低价促销和用户增长,例如 「多多进宝」 类似淘宝客的分佣机制,「百亿补贴」 则通过直接让利吸引消费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拼多多的主要营销方式中,「拼单」「砍价」 等功能本质上是社交传播和用户裂变的载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广告系统。尽管商家后台集成了 「多多搜索」「多多场景」「聚焦展位」 等多个产品,但其营销体系仍然分散。

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过度依赖价格优势,而在系统性、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上存在明显短板。

此前,黄峥曾表示,相比布局采销这类职能部门来推进销售,他们更倾向于打造一种基础设施,通过将全国人群进行细化和分层,并把数据开放给商家,每一类人群都对应着大量的工厂,从而满足其特定的消费需求,这样一来,既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需求,也能够满足持续不断的供给。

但就目前来看,这并不意味着平台能够完全回避精细化、差异化的运营逻辑。

近期拼多多上线了视频通话功能,虽然实际效果还无从得知,但仍被视为其尝试精细化运营的信号,某种程度上,这个功能甚至可以理解为应对 「仅退款」 取消的后手。过去商家依赖 「满减券」「低价秒杀」 等粗放方式获客,如今平台试图通过 「一对一」 视频沟通提升服务质量,以实现复购率和客单价的提升。

转变的背后,是行业趋势的推动:当淘宝、京东等平台拉新成本已达千元以上,粗放式补贴难以为继,平台和商家不得不转向优化服务流程、提升转化率来降低边际成本。

但对于依靠社交裂变起家的拼多多而言,挑战或许更为艰巨。近期有消息显示,在取消仅退款政策后,为降低退货退款率,平台测试了一款挽单工具,在消费者申请退款时自动发送商家预设的挽留方案,如提供补偿等,以换取消费者撤销申请。

本质上,这种做法仍是通过价格手段解决问题,并未跳出原有的逻辑框架。换句话说,对于这家公司而言,如何跳出以往的路径依赖,如何在精细化运营的道路上,平衡短期效果与长期生态建设,这些都将是拼多多面临的长远课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眸,作者:鹿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