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 日 3 时 26 分 14 秒
商业动态

实地探访:美国废弃的老码头,是如何变成创新高地的?

在 AI 浪潮如火如荼的当下,有人说:「下一波西雅图 AI 初创公司,可能就诞生在西雅图的老码头上」。

上周,我们走进曾经的码头 Pier 70,现在它变成汇聚人工智能创新热点的 「AI House」。这栋沿海的两层建筑,承载了一个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空间:裸露的木梁、开阔的视野、灵动的协作区,不仅为初创企业提供办公工位,更被塑造成一个开放的城市客厅。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 AI house 如何通过 「空间×机制×社群」 的三重建设,打造出 AI 创业与城市更新的共振区。


一、AI house 简史,多方共建的成果

西雅图的 AI House 诞生于产学研政多方合力。

其根源可追溯到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 (Paul Allen)于 2014 年创立的 Allen 人工智能研究所(AI2)。AI2 最初是一家非营利 AI 研究机构,除了通过高影响力的 AI 研究造福社会,还一直致力于孵化 AI 创业项目。随着孵化项目成果迭出,AI2 于 2022 年将孵化器部门拆分为独立实体 AI2 Incubator。

这个独立的孵化器定位为世界上少有的 「纯 AI 孵化器」 之一,专注于 AI 领域的初创公司培育。截至 2025 年,该孵化器已孕育出 40 多家公司,总估值约 12.5 亿美元,并帮助初创团队融资超过 3 亿美元。

可以说,AI2 孵化器为西雅图的 AI 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 Pier 70 则提供了绝佳的空间载体。

这座建于 20 世纪初的历史性码头建筑,位于西雅图市中心北端的滨水区,临近著名的奥林匹克雕塑公园。上世纪随着港口功能衰退,这里一度沉寂。最近的 2023 年,投资人 Dru Agarwal 的 Landmark 活动公司以 1100 万美元购入了这栋三层建筑。

Agarwal 的路线很直接:若能引入重量级科创租户,Pier 70 将成为吸引科技公司重返水岸的磁石。于是,当 AI2 Incubator 计划搬迁扩张时,双方一拍即合:孵化器的新总部落户 Pier 70,成为这栋历史建筑的 「基石」 租户——AI House 整个空间面积达 10.8 万平方英尺(约 1 万平方米),共两层。目前启用的是较小的三楼区域,不久后将扩展至更大的二楼。

多方共建是 AI House 成功的关键。

首先,西雅图市政府在其中扮演了积极促成者的角色。

前任市长 Bruce Harrell 在上任后大力推动市中心振兴和科技创新,将 AI House 视作 「双目标」 的完美结合的典范,市政府及华盛顿州随后出台了配套支持措施:州政府通过商务部拨款 40 万美元用于 AI House 场地租赁;西雅图市经济发展办公室 (OED)投入 21 万美元用于空间启用和社区活动。

运营与技术方面自然由 AI2 孵化器承担;Ada 开发者学院则引入教育培训资源。

可以说,AI House 从概念到落地的全过程,是公部门资金+民间孵化器执行+非营利教育机构协同的范例。

2025 年初,AI House 正式启用。

西雅图也拥有了全美第一个专注 AI 创业的城市级创新据点,一个融合了历史建筑魅力和未来科技愿景的 「AI 实验场」。

二、AI house 的创业支持体系

AI House 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孕育 AI 创业公司的全流程生态平台。依托 AI2 孵化器多年探索形成的机制,这里为早期创业团队提供了从理念萌芽到成长加速的系统支持。

首先是入驻评估:AI House 主要吸纳处于早期阶段的 AI 方向创业项目,通常是种子轮或天使轮阶段,甚至可能仅有创意原型。孵化器团队注重选择「AI 优先」(AI-first)的项目,即那些将人工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解决某一行业痛点的创业构想。

在筛选时,一个独特策略是「双创始人组合」:也即鼓励 AI 技术专家与特定领域的业务专家联合创办公司。

这种模式下,来自行业的 「痛点主人」 和 AI 算法高手形成互补,实现技术与场景需求的高度契合。这一理念也体现在 AI House 的遴选流程中——评审团队不仅考察技术可行性,也会评估创始团队对行业问题的洞察力和解决热情。通过数轮面试和项目讨论,孵化器挑选出有潜力的团队入驻,给予初始资金和资源支持。

接下来便是资金与资源支持:首先,AI2 孵化器本身拥有可观的早期投资资金池,并在持续扩大。2020 年其第一支基金规模为 1000 万美元,2023 年的第二支基金达 3000 万美元,而 2025 年正在募集的第三支基金已增至约 8000 万美元,并有多家顶级风投机构 (如 Madrona、红杉、Two Sigma 等)作为 LP 参与其中。

这意味着,每个入驻 AI House 的项目,都有机会获得孵化器直接投资的 「种子弹药」 支持 (通常几十万美元级别,具体金额视项目而定)

同时,孵化器通过 Paul Allen 创立 AI 研究所积累的强大技术背景,能够为团队提供技术导师和研发资源。例如,AI2 前所长 Oren Etzioni 及 CTO Vu Ha 亲自担任孵化器技术董事,与团队定期交流。孵化器还会帮助团队对接所需的算力和云服务资源 (与大型云厂商有合作优惠),并提供法务、人事、市场推广等创业所需的基础服务支持。

另外,AI House 目前集聚了约 100 位 AI 领域的 「驻地专家」(resident experts),这些专家包括资深创业者、AI 研究科学家、大厂工程师等,他们可自由出入 AI House,与创业者交流指导。

通过这种 「资金+技术+导师+服务」 的全方位赋能,AI House 营造出一个有温度的孵化环境:创业者不仅拿到钱,更获得陪伴成长的经验和智慧支持。

目前,开放的联合办公区已经进驻了约 20 家初创团队,工位旁贴着各自公司的标识。除工位外,这里设有多间独立办公室、会议室,用于团队讨论和私密会谈。最终这里将容纳约 1000 个工位。

三、社区即力量

如果说资金与技术是 AI House 的硬件,那么社区文化就是其软件。

空间本身就是社区活动最好的邀请函:AI House 拥有大型活动空间,「开放客厅」 式的活动策划会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技术分享会、创业沙龙、导师办公时间、黑客马拉松、产品发布展示等。开放日当天,硅谷传奇投资人 Vinod Khosla 亲临 AI House 进行炉边谈话,吸引大批创业者前来聆听。

通过参加活动,AI House 的成员们可以结识来自不同领域的新朋友,倾听业界前辈的经验,并在轻松氛围中激荡新想法。

更重要的是,AI House 营造了一种开放包容、互助共进的创业社区氛围。在这里,个人不再孤军奋战,而是融入一个志同道合的群体,共享知识、资源与机遇。

特别是,AI House 里盛行一种互助利他的创业文化。

这里聚集的多是不同赛道的创业团队,彼此不存在直接竞争,反而乐于分享实用经验。「非常有社区感,」 一家 AI House 初创公司 Roboto 的 CEO Benji Barash 谈到在此办公的感受时说,「如果有人需要找律师或者会计师,或者想推荐专利代理,大家都会主动帮忙」。

很多创始人表示,入驻 AI House 后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认识了一批可以信赖的同行者。

更深层次上,AI House 注入了多元与平等的价值观,努力让 AI 创业的机会向更多人开放。

这方面,AI House 与非营利机构 Ada Developers Academy(Ada 开发者学院)的合作至关重要。Ada 学院是一家面向女性、少数族裔等技术行业弱势群体的免费编程学校。

Ada 学院不仅将其总部搬迁进入 AI House(二楼空间将成为 Ada 的新校区),更重要的是,Ada 的学员们 (亲切地称为 「Adies」)将和这些 AI 创业团队在同一屋檐下学习和工作。这意味着,一个来自南西雅图 Rainier Valley 的单亲妈妈、一个难民背景的学员,或者一位 Capitol Hill 社区的非二元性别者,都能在 AI House 找到归属感。他们不仅在 Ada 学院学习 AI 技能,还有机会直接参与 AI House 初创公司的实习或项目,以创造者的身份踏入 AI 领域。

在这里,AI 不只是冰冷的算法和商业指标,更有人性的温度。

有市政府的愿景支持,有前辈导师的言传身教,有战友般的团队互助,还有新鲜血液的持续注入,当人才、创意和文化在此自由交融,AI House 的意义便超越了一栋办公楼,而成为西雅图城市创新精神的新象征。

四、从西雅图 AI House 到中国的 「AI 栖居地」

西雅图 AI House 的经验,为中国城市打造 「AI 创新生态空间」 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政府搭台,多元共建

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资源和政策引导方面的作用,由政府牵头提供基础投入和空间载体,同时引入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投资基金等合作共建。

例如我们一直在合作的 「模速空间」,聚焦垂直大模型、算力平台和场景落地,构建 AI 全链条生态。

这种模式下,政府的投入降低了初期运营风险,并确保空间建设与区域规划协调;而企业和机构带来产业资源和专业运营,使空间更具生命力。

打造开放的 AI 社区客厅

AI 客厅是将物理空间设计为开放共享的城市客厅,而非封闭园区。空间应当适度向公众和周边社区开放,定期举办科普活动、技术展览、行业论坛,让市民可以走进来亲身体验 AI 应用。

当 AI 创新空间不只是创业者的办公地,更成为城市的创新名片和全民参与的体验中心的时候,有助于提升社会对 AI 的认知度,营造创新创业的城市氛围。

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

建立从人才培养、项目孵化到产业加速的全链条支撑体系。

西雅图 AI House 引入 Ada 学院共同育人,就是人才链与创新链衔接的范例。在中国,可以联动本地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在 AI 栖居地内设立培训中心或产学研基地,实现「产学融通」

此外,「AI 栖居地」 应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比如联合举办科普讲座、公益编程课程,吸引周边居民、高校学生感受 AI 文化,从而使创新真正融入城市肌理。

打造 「AI 生态飞轮」

在西雅图的 AI House 中,市政府引导资金建设空间,AI2 孵化器提供技术和投资,成功项目又吸引 Khosla 等知名投资人造访关注。形成政府、平台公司(大厂/科研机构)、孵化器与资本良性循环的 AI 生态飞轮

这一点在中国,可以倡导大型科技企业或投融资机构在 「AI 港湾」 设立创新中心或基金,比如张江科学城在引入创投基金方面的经验。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将部分创新业务放在这些空间,与初创团队协同创新;引入市场化的创投基金驻场考察投资。当更多成功案例涌现,政府可以逐步退出直接投入,转为制度保障和环境营造,让产业生态飞轮自转不息。这种模式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市场,助力当地形成先导性的 AI 产业集群。

西雅图 AI House 的实践证明,「空间复兴」 可以成为撬动 「产业创新」 的支点。选址在城市独特的地标区域,融入公共支持与产业资源,激发人才与创意的协同,这是 AI 创新生态空间的共性特征。

对于中国城市而言,打造 「AI 栖居地」 不仅是建设几栋楼宇,而是要同步规划好制度供给和社区文化,让空间有温度、有粘性,真正成为孕育未来科技的摇篮。

推荐阅读

港交所一天三企上市,港股 IPO 重回巅峰还有多远?

admin

利空突袭:万亿巨头,传出大消息

admin

全国首例!股权收购 「秒速完成」,广州建筑被罚上百万元 07-07 21:290 评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