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钛媒体
文 | 华夏能源网
在分布式光伏收益溃不成军之后,集中式光伏电站的收益也要 「失守」 了。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目前,从西部到中东部,多省的集中式光伏电站都面临着亏损困境。多个省份的电力现货市场结算均价,都跌破了 0.17 元/千瓦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接连两轮抢装潮曾令光伏装机猛增。然而,到了 6 月份,光伏新增装机仅 14GW;7 月,光伏新增装机进一步下探到了 10GW。这其中,分布式光伏基本停摆,新增装机主要为集中式光伏项目。
集中式光伏 「挑大梁」,但收益却难以保障,无疑令光伏产业雪上加霜。为何各地集中式光伏会纷纷陷入亏损?未来又该如何 「破局」?
甘肃:光伏现货电价跌穿 0.17 元
甘肃是西北风光大基地项目的集中地之一,从甘肃的电价,可以一窥集中式项目收益情况。
近年来,甘肃省对新能源项目非常激进。截至 2024 年底,甘肃省风光新能源装机已经达到了 64GW。根据规划,到 2025 年底,要进一步冲高到 80GW;到 2030 年底,要比 「十四五」 翻一番,风光新能源装机要增长至 160GW。
这么大规模的风光装机,甘肃自己又用不了太多电,只能依赖特高压外送。
目前,甘肃仅有一条特高压向外送电。2025 年,甘肃计划新投产一条特高压,还有一条特高压在建中,另有一条特高压正在前期规划中。这 4 条特高压在 2030 年前将全部投产,合计 32GW 的输送能力。另外,甘肃还计划再新建 2 条特高压。如此,甘肃到 2030 年前的总输电能力将达到 48GW。
甘肃的新能源雄心不可谓不大,可问题是,规划这么多风光项目,收益到底怎么样呢?
2024 年,甘肃光伏的现货市场平均结算价已经跌穿了 0.17 元/千瓦时。2025 年,随着更多新能源装机投产,电价势必进一步下跌。
有业内人士表示,甘肃 「136 号文」 已经出台,光伏电站的收益有机制电量和机制电价的保护。但实际上,甘肃 「136 号文」 给所有存量项目的机制电量规模就只有 154 亿千瓦时。
有专家测算,这 154 亿千瓦时存量项目机制电量中,扶贫类、特许经营权类、分布式光伏、平价示范项目、光热发电项目、分散式风电等,就已经占去了 106 亿千瓦时,只有剩余 48 亿千瓦时的机制电量指标分给甘肃所有的存量风光装机。但是,2024 年,甘肃存量风光装机发电量达到了 514 亿千瓦时。也就是说,甘肃存量风光装机机制电量的保障水平,尚不及十分之一。
再来看甘肃的新能源增量项目。目前文件规定纳入机制电量的增量项目包括:第一批次为 2025 年 6 月 1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已投产和计划投产的新能源项目;第二批次为 2026 年 1 月 1 日至 2026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已投产和计划投产、且未纳入过机制执行范围的新能源项目。第一批次竞价项目,纳入机制范围的电量规模 8.3 亿千瓦时;第二批次竞价项目,纳入机制范围的电量规模 15.2 亿千瓦时。
两批增量项目合计纳入机制电量的总规模只有 23.5 亿千瓦时,恐怕还不如存量项目的保障水平。
并且,存量项目的机制电价是燃煤基准电价 (0.3078 元/千瓦时),而增量项目纳入机制电量的机制电价,竞价上限 0.2447 元/千瓦时、竞价下限 0.1954 元/千瓦时。
这样算下来,甘肃的集中式光伏电站,赚钱已成奢望。
湖北:电价 0.28 元,光伏电站也亏损
风光大基地送端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很难赚钱,那中东部受端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又是怎样情形呢?
据媒体报道,2025 年上半年,湖北省新能源平均结算电价不足 0.3 元/千瓦时 (某企业的光伏平均结算电价约 0.28 元/千瓦时),相比于去年全年保障性收购的 0.37-0.38 元/千瓦时,降幅超过 20%。这也导致湖北省集中式光伏电站普遍陷入亏损。
当然,湖北现货市场 0.28 元/千瓦时的光伏平均结算电价,并不是全国最低的。前述已有甘肃 0.17 元/千瓦时的价格,此外,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光伏发电结算均价也跌穿了 0.17 元/千瓦时。
除了电价较低外,湖北集中式光伏电站亏损,还因为很多特殊因素。
首先,2025 年 6 月 6 日,湖北电力现货市场结束试运行阶段,正式转入正式运行。现货市场正式运行后,新能源保障性收购取消,中长期交易不能超额签约,新能源实际签约中长期占发电量比例低。当遭遇天气波动时,中长期结算差价仅有几分钱。这使得光伏企业难以通过稳定的中长期合约保障收益。
其次,现货市场偏差考核严格,免考核范围仅预留+2% 到-6%。但湖北新能源企业认为预测偏差率普遍在 30% 到 40%,如此严苛的考核不合理。由于光伏发电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极大,精准预测发电功率存在较高难度,严格的考核标准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
再次,光伏装机超标也是主因之一。
截至 2024 年底,湖北省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达到了 4462 万千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的 36.1%,已超过火电 (占比 33.06%)、水电 (占比 30.84%),成为湖北省第一大电源。2025 年上半年,湖北又新增光伏装机 770 万千瓦,光伏装机累计达到 4200 万千瓦。
2025 年 7 月,湖北打破了用电负荷历史记录,5456.8 万千瓦较去年最高历史极值 5401.7 万千瓦增长 55.1 万千瓦、增幅 1.02%。但是相比光伏装机增长,用电量增长还是十分有限。光伏装机的迅猛增长,使得电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进而压低了光伏电价。
光伏电站盈利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分布式到集中式,从西到东,光伏项目收益都出现大幅下滑。尽管各地的原因不完全相同,但亦有共性。
首先,新型电力系统的部分环节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中能建西南电力设计院原副总工程师吴安平曾提出,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最关键的是以科学的发展规划为引领。目前,一些很不合理的现象表明,新型电力系统的科学规划做的远远不够。
比如,不少特高压输电工程长期达不到设计输电能力;新型储能之前搞强行配置,利用率低下;中东部地区限制本地分布式光伏和风电上网,但却在西部大力开发光伏和风电,然后远距离向中东部地区输电等。
目前,新型电力系统的规划既缺乏对战略问题的深入探索和科学前瞻,也没有对具体建设方案的全面论证和客观判断,而是凭想当然做决策。
新型电力系统科学规划不到位的原因之一,是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经济与就业,不遗余力上项目。如此一来,短时间内推高了新能源装机,尤其是光伏装机。而在这一过程中,新型电力系统的各项配套建设未能及时跟上,系统的新能源消纳能力未能同步提升,造成了光伏过剩。于是,负电价、弃光弃电、收益大幅下滑等问题就都一股脑出现了。
其次,各地的新能源发展都重装机、轻消纳。
最集中的反应是电网调度机制不灵活,难以适应新能源的处理特性,进而使得消纳能力未能同步提升。
2024 年,德国装机占比 65.5% 的风光新能源贡献了接近 50% 的发电量。而中国,风光新能源装机占比为 42%,但是发电量占比却只有 18.5%。具体到各省,2024 年,光伏第一大省山东,近 50% 的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仅为 13%;西部新能源大省新疆,66% 的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仅为 20%……
中国新能源的消纳空间实际上是极其广阔的。新能源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从过去的重装机模式向重消纳的模式切换。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立浧曾表示,电网需要 「无条件」 接纳新能源。
李立浧认为,所谓的风光新能源的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仅是感性的描述,从技术角度来看可将新能源 「三性」 归结为不可预测性。这就意味着,新型电网的柔性智能,首先必须针对新能源实现高精度预测,有了高精度预测,电网才能够走向 「无条件」 接纳新能源。
只有新能源开发与新型电力系统的科学规划做好了,电力系统的新能源消纳能力有效提升了,光伏项目收益下滑的趋势才能得到根本抑制。
而只有光伏项目的收益问题解决了,光伏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换句话说,一个亏钱的行业肯定做不下去,只要让光伏项目有合理利润,产业才能正常发展,而这本身也是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