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专栏报道
如果用一句流行语描述当下的年轻人,那就是 「漂亮宝贝不干了」。
「反内卷」 变成了 Z 世代的精神标签。他们是最难被 pua 的一代人,是被称作 「整顿职场」 的新人类,也是自嘲 「鼠鼠」 的一代人。
近期,lululemon 携手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有意思的调查——《2025 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我们发现,二线城市和 80 前群体的幸福感略高。而生活在一线城市的 Z 世代的幸福感指数,相对其他城市与其他代际人群而言略低。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Z 世代具备一套独特的幸福观:注重自身感受,高度渴望灵魂与物质的双重自由。
面对一个极速运转的游乐园,Z 世代是手握 「反内卷门票」 的新玩家。
如果你也和年轻人打过交道,你应该也发现了——这代人不好拿捏。
曾经我们调侃 「00 后整顿职场」。他们拒绝加班,拒绝酒桌文化糟粕,拒绝被领导的大饼 pua。职场规则拿 00 后毫无办法,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想卷了。
前阵子,外网出现了专门用来概括 00 后这一灵活巧妙的处事态度的新名词:Z 世代凝视 (GenZ stare)。
福布斯将其定义为 「在各种社交场合中长时间、茫然、毫无表情的凝视」,美国人将 Z 世代这种面无表情的状态,形容为 「像一只被灯突然照到的鹿」。
年长的千禧一代吐槽,无论自己有多友善,对面 Z 世代的表现总是像断网了一样呆滞,让人搞不清楚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这种流行于北美的说法,到了国内也有类似的对应。
许多人发现,职场里的 00 后非但不会点头哈腰赔笑脸,反而总是用一副呆滞的表情面对一切。他们甚至会换上一个 「充满智慧的头像」,只为了让领导知道 「事情交给我,你就操心吧」。
但这并不代表,Z 世代是一群没有礼貌的小屁孩。他们之所以面无表情地凝视一切,底层原因在于他们不想刻意取悦任何人,捍卫自我的独立空间。
根据 《2025 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 显示,每个代际都有不同的幸福观,而 Z 世代的幸福观就是 「追求自由与当下体验」。
对于 80 后和 90 后来说,Z 世代变得 「不好拿捏」,似乎他们看起来很 「拧巴」。
实际上,这正是 Z 世代追求的:拥有不内卷与不讨好的自由,拥有选择躺平姿势的权利。
然而,当一个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模式,内卷就变成了几代人无法规避的生长痛。
「内卷」(Involution)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 (Clifford Geertz) 在 1963 年提出,描述一种无实质增长的内部精细化现象。2020 年,「内卷 「成为中文互联网的年度热词,人们开始使用 「内卷」 指代日常生活中各方面的白热化竞争。
人类学家项飙把内卷描述为一种 「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人要不断抽打自己,让自己高速空转,不断地自己动员自己。所以内卷是一个高度动态的陷阱,会让大众陷入精神内耗。
《2025 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 指明,个体的内卷感受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构念。从心理学角度,定义为 「当个体身处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时,由于社会规范及内外部压力的共同影响而表现出不良心理状态及非良性竞争行为」 的现象。这其中包括了资源稀缺、社会规范、心理压力与竞争行为共四个特征维度。
在内卷成为互联网流行词之后,它从心理学术语落地,成为年轻人表达压力的出口:一方面,人们有时会将正常的良性竞争也归为内卷;另一方面,内卷有时会被简单理解为个人层面的困境。
而在所有代际人群中,Z 世代的内卷感知最强烈。
Z 世代的成长窗口刚好卡在了互联网最蓬勃生长的时期,面对的是一个日益扁平的赛博世界,这代人见证了世界落差的参差,他们暴露在高密度的数字文化洪流之中,同时也困在无数个信息茧房之内。Z 世代注定要承受并消化前几代人从未体验过的压力与焦虑。
另一方面,年轻人的心理韧性不足,他们还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形成足够的心理防御能力。
根据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随着年纪增长,心里韧性会逐渐增强,同时会形成更稳定的心理防御系统与压力应对能力。
在 Reddit 上曾经有一个热帖,讨论的题目是 「为什么 30+的生活比 20+幸福多了」。
那些步入 30 岁之后的人纷纷现身说法,宽慰那些在 20 岁挣扎的年轻人:「不在乎的破事儿多了,人就自信了」「到了 30 岁之后,我才真正知道自己是谁」「30 岁之后,财务自由,思想富足」。
那个豁然开朗的节点或许是 30 岁,或许是 35 岁,它可能来得更早或更晚,但它一定会来。总有一个瞬间,你会从当下焦虑的困境中挣脱出来。
你担心会打翻的那杯牛奶,其实一直都在你的手中握着。
那么,年轻人该如何在日益紧缩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一隅天地,在螺丝壳里修道场?
Z 世代为自己找到了出路。
许多困难、焦虑和迷茫,其实都是经过个体感官放大后的过度应激。
奋斗几乎变成了东亚年轻人的肌肉记忆,刚想休息一分钟,焦虑的警铃就在脑内爆炸。
如果说 「Z 世代凝视」 是年轻人反击内卷的自我救赎,那么真正的人生出口,需要他们主动去寻找。
《2025 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 指出,高幸福感人群选择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应对内卷。他们通常会转移注意力,专注自我成长,尝试从内卷中寻找积极意义。
内卷和竞争无法避免,至少我们可以换一个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它。站在第三视角重新审视现状,就可以脱离许多精神上为自己设下的困境。
都说中国人没有 gap year,但 Z 世代创造了属于他们的微小的 gap hour 时刻。
哪怕是骑自行车上班的路上,也可以是一次宝贵的心流体验。
在公园的长椅上平躺冥想,把自己丢进天然氧吧中去,就是一场奖励自己的小型度假。
许多一线城市职场人还创造了 「午休 gap」 休息法。大厂员工常年不敢请假,于是他们盯上了午休这一两个小时,远离狭窄的工位和公司八卦,找一个河边或是公园放空,钻进商场闻闻高级的香水味,找一家按摩店享受一小时——
把自己彻底抽离出去,获得真正的休息。这种轻盈的状态,也激发了对生活细节的感知力。
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也可以让日常生活充满惊喜与新鲜感。
博主 @池早在长达两年的体验时间内,她尝试了 56 种不同的职业,包括收废品、宠物幼儿园老师、奶茶店员工、洗头小妹、墓园管理员、阿勒泰牧羊人、驾校教练,等等。每一次职业体验,她都与不同的人建立了联结,看到了世界更宽广的剖面。
如果我们没有辞职的体验不同人生的机会,至少可以允许自己保留更多看世界的眼光。
学钩织、学拼豆、玩乐高、玩 tangle、在咖啡馆里参加兴趣小组,哪怕是尽情打一场游戏,都是维持生活感知力的方式。
其实,还有很多方法,能让我们短暂从内卷中逃离。
比如,放下手机,减少社媒使用时间就是其中之一,将焦虑的源头暂时放进真空罩。
也可以走出家门,拥抱自然,在运动中感受心流。
此外,近七成受访者认为,参与运动可以显著提升幸福感。
无论是在亮马河划浆板,还是在朝阳公园学习网球和匹克球;无论是在城市中骑行,还是在京郊森林中徒步露营;无论是健身房里撸铁,还是早起做一次沉浸的普拉提......
人们总会在运动中体会到心流的魅力。只要进入了心流状态,就会忘记时间流逝,体验到深度的愉悦和满足感。
「反内卷」 不是消极、不作为。而是曲线救国,用另一种方式找回生活的美好。
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离开信息茧房,去线下建立具体的联结。
与其花钱去写字楼里做心理咨询,不如去社区公园里和大爷大妈们一起锻炼聊天,走到菜市场里感受生活气息。
你会发现,那些虚空索敌的烦恼,会逐渐融化在真实生活的烟火气之中。
说到底,幸福感到底该如何定义?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彭凯平教授在 10 月 9 日举办的 lululemon「一起好状态」 主题活动启幕仪式上,总结了当下中国人对幸福感的理解是:在健康的基础上,通过和谐的家庭社会关系,在稳定安全的环境中,体验持续的积极情绪。
充足的睡眠,规律的饮食,酣畅淋漓的运动,健康的亲密关系——大道至简,维持好状态的秘诀就是这么简单。
作为活动的支持方,lululemon 一直相信,每个人都值得拥有自己的好状态。
自 2021 年起,lululemon 每年发布 《全球幸福感报告》,持续聚焦全球及中国人的幸福感议题,鼓励人们通过运动和对话,倡导人们关注身体、心理与社交三大维度的好状态。
每年 10 月 10 日世界精神卫生日,lululemon 以门店为社区中心,携手大使们在全国城市开展瑜伽、跑步、训练等丰富的运动课程,并邀请各行各业的意见领袖 「对话好状态」,一起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时刻保持充盈的生命力,将身心投入每一场运动中,挥洒汗水,感受快乐,就是 Z 世代当下 「反内卷」 最好的方式——这也是 lululemon 一直秉持的理念。
今年,lululemon 继续以门店为社区中心,携手大使们在全国城市开展丰富的运动课程。同时 lululemon 将携手艺术家 Geoff McFetridge 在全国多个城市呈现 「好状态趣动场」,邀请人们将世界变成游乐场,去动,让身心成为最佳玩伴。
立足当下,从自身出发,吃健康的食物,做舒适的运动,进行舒展的社交,通过社区感受磁场和能量,一起面对充满挑战的现代社会,最大化地过好每一天。
只要身心能量充沛,公园与马路也能变成新的旷野。
下载专栏报道 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Z 世代新人设反内卷顶级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