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王雅洁,题图来自:AI 生成
江西鹰潭一家铜杆企业的生产车间里,机械轰鸣声贯穿了整个国庆假期。
这家企业的主要业务是将电解铜 (阴极铜)加工成铜杆。其连铸连轧生产线以每分钟 1250 米的速度将电解铜转化为直径 8 毫米的光亮铜杆,工人们三班轮流值守,确保设备 24 小时不间断运转。
该企业负责生产的主管张汉中说:「我们必须满负荷生产才能跟上订单需求。」 他的声音在机器的轰鸣中时断时续,「假期前我们备了 1000 多吨再生铜原料,但部分规格的铜杆还是供不应求。」
这种忙碌并非个例。
据 Mysteel 调研,在国内 61 家铜杆企业中,有 19 家选择国庆期间不停工,其中包括 16 家再生铜杆企业和 3 家精铜杆 (将电解铜加工成精铜杆)企业,这些企业合计产能达 279.5 万吨。
另一家江西再生铜杆企业 (原材料是废铜,通过回收、预处理和冶炼加工将废铜转化为再生铜,再加工成再生铜杆)的人士透露:「手中待交订单排到了 10 月中旬,原料充足的生产线基本在连轴转。」
然而,与这些忙碌车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有色网 (SMM)的调研显示,2025 年国庆期间,国内精铜杆企业平均放假 4.05 天,较 2023 年的 3.95 天进一步延长。
记者了解到,部分企业因库存积压、提货缓慢,因而安排了 5 天以上的检修。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铜价高企抑制了下游备货情绪,节前精铜杆订单同比减少。
产业链的 「冷热分化」 背后,是铜价波动与政策扰动的双重博弈。
国庆前夕,受印尼 Grasberg 铜矿事故停产及供应中断影响,全球铜价大幅上涨。不仅如此,以 9 月 25 日为例,A 股市场上,整个有色板块也呈现强势状态,多个铜企股价触及涨停。
往更早回溯,2025 年以来,铜价平均值已高于 2024 年水平,但终端订单仍未恢复至旺季水平。
与此同时,区域性的行业政策 (如江西等地的退税、反向开票等政策尚在商讨)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生产的谨慎心态。
上述再生铜杆企业人士打了个比方,2025 年国庆假期生产更像一场精准的成本核算,精废差难以拉开,利润空间被压缩,该企业必须在订单交付和资金压力间找平衡。
这种博弈之下,轰鸣的机器声与沉寂的车间,共同构成了 2025 年国庆期间铜产业链的图景。
采购员的节前 72 小时
江西丰城一家再生铜杆企业的原料仓库里,堆叠整齐的铜料几乎触及顶棚,工人们正操作叉车进行节前最后的库存清点。
这家企业负责采购的刘经理说:「国庆节前我们备了 1000 多吨再生铜原料,才能保证假期持续开工。」 在他的身后,白色记录板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每日到货数量。
国庆假期前夕,像他这样为原料奔走的采购商遍布全国各大铜产业聚集区。
2025 年 9 月底,Mysteel 对全国 34 家再生铜加工企业展开调研,统计获悉 40% 的企业在节前主动储备原料,确保国庆期间连续生产。这些企业普遍担心节后原料供应紧张,因此不惜成本加大采购量。
浙江台州一家企业的再生铜采购员彭进,对经济观察报这样描述他在节前最后三个工作日的状态:「每天不停地接打电话,一半是催货的,一半是讨价的。」
彭进举例,9 月 25 日清晨,他已经在公司原料场清点前一夜到货的 30 吨废铜线,这些从周边县市回收商那里 「抢」 来的原料,将支撑他们企业假期头三天的生产。
在国庆假期前的最后一周,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的再生铜企业不断上演。
Mysteel 调研显示,湖北、四川、河南等地的龙头企业原料备库量较多,普遍库存在 1000 吨以上。
上述江西鹰潭铜杆企业负责生产的主管张汉中认为,这就像一场库存计算游戏,得算得准才行,尤其要在假期长度、订单情况、原料价格和资金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张汉中表示,铜产业链条上的不同企业,节前备货策略也不同。Mysteel 调研数据显示,国庆节前,有 30% 的企业按需采购为主,维持现有库存;另外 30% 的企业因停产、政策不明或需求疲软,选择不备库或延迟复产。
对于再生铜企业来说,原料采购就像赌博。湖南一家再生铜企业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说:「我们每天都在判断价格走势,决定采购时机。铜价突破 83000 元/吨后,采购资金压力巨大,但为保证生产又不得不备货。」
在与下游客户的沟通中,下游汽车制造企业向该湖南再生铜企业发问:「你们还敢不敢接单了?」 不止于资金压力,还有更多的市场不确定性,让铜产业链上的企业生出担忧。
市场的分化在再生铜杆和精铜杆企业之间尤为明显。
再生铜杆企业节前普遍需要准备 600 吨至 750 吨再生铜原料,才能保证假期期间持续开工。相比之下,精铜杆企业由于下游订单表现不佳,放假时间较去年延长,原料需求减少。
彭进回忆,临近 9 月末,铜价突然暴涨至 82,000 元/吨上方,进一步压制下游采购需求,导致今年备库情绪显著不及去年。
在华北市场,这种分化更为突出。
Mysteel 调研显示,当前华北地区精铜杆企业面临库存高企、下游消费疲软的压力。由于经销商持续压价及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未见起色,企业未出现明显备库行为,导致精铜杆库存持续积累。
锂电铜箔 「爆单」
10 月 2 日,江西省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家铜箔企业生产车间里,6 微米厚的铜箔以每分钟 15 米的速度缓缓卷起,工人们透过玻璃窗观察着铜箔表面的均匀度。这个国庆假期,他们与轰鸣的机器为伴。
彼时的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上述铜箔企业的生产车间早已灯火通明。
技术员小张仔细检查着铜箔表面,任何细微的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眼睛:「6 微米的厚度,比头发丝还要细十分之一,任何杂质都会影响电池性能。」
这个国庆假期,他们车间全员在岗,锂电铜箔的生产线机器 24 小时不停运转。由于锂电铜箔需求持续旺盛,9 月和 10 月成为锂电池厂家的交付旺季,小张所在的铜箔企业临时决定国庆期间 「不停工、不停产」。
和小张同处一家企业的生产部人士王经理介绍,其所在的企业每天要生产 35 吨锂电铜箔,主要供应给国内一些头部电池企业。为确保订单按时交付,公司采取了 「三班倒」 工作制,并给假期加班的员工发放了三倍工资。
王经理说:「这个国庆假期,我们接到的紧急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40%,光是一家国内龙头电池企业客户,就要求我们在假期期间保证 200 吨的供货量。」
10 月 3 日晚上 8 点,王经理还接到一个国内龙头新能源汽车民企的紧急电话,要求将原定于节后交付的一批 4.5 微米铜箔提前到 10 月 5 日前发货。
为此,王经理所在的团队连夜调整了生产计划,把一条原本生产 8 微米铜箔的生产线临时改产 4.5 微米产品。王伟表示,这种临时调整虽然会增加成本,但为了维护大客户关系,他们必须这么做。
王经理表示,现在不仅是动力电池,储能市场的爆发也给其带来了大量订单。
他翻开调度安排表,查询下一班装货的卡车,明确定下产品交付客户的时间周期不得超过 48 小时,据此,假期的运输调度都需要提前安排。
在甘肃一家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部门负责人任重恒这个假期几乎住在了车间。
任重恒说:「我们从 9 月 28 日开始就进入 『战时状态』,所有管理人员下沉到生产一线,协调解决各种突发问题。」 他告诉记者,10 月 1 日当天,他们的一条生产线因为原料问题险些停产,幸好通过紧急调配才避免了损失。
现在,任重恒的客户每天都要确认生产进度,有的甚至要求其每隔 4 小时在微信群里更新一次产量数据。
这个国庆期间,他的手机几乎没离过身,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客户的电话。
2025 年以来,新能源行业对锂电铜箔的需求持续攀升。SMM 调研数据显示,2025 年 1 至 8 月,中国锂电铜箔产量达 38.5 万吨,同比增长 23.7%。这种增长势头在国庆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浙江一家铜箔民企人士表示,往年的国庆假期,他们通常会安排一半的生产线停机检修,但今年只停了不到 20%。即便是停产的设备,他们也要求检修人员 24 小时待命,随时准备恢复生产。
国庆假期,上述浙江铜箔民企还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 「物流战」。
10 月 4 日凌晨 2 点多,上述铜箔民企人士还在协调运输车辆。他们的一个主要客户要求尽快将一批铜箔运到 800 公里外的电池工厂,但国庆期间找车特别困难。
最后,他们不得不以高出平时 15% 的价格才找到足够的运输车辆。
这种紧张的生产节奏正在整个锂电铜箔行业蔓延。
国庆假期期间,经济观察报记者联系广东深圳、江西九江、青海西宁等地的铜箔生产企业获悉,不止一家企业在假期保持着 80% 以上的开工率,远高于往年同期的 50% 左右的开工率。
精铜杆企业 「沉默」 检修
与锂电铜箔生产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精铜杆企业的冷清。
江苏一家精铜杆企业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对连铸连轧设备进行检修,这是三年来他们首次在国庆假期进行如此大规模停产。
Mysteel 调研数据显示,在 61 家受访铜杆企业中,42 家有明确检修计划,其中精铜杆企业 25 家,再生铜杆企业 17 家。这些企业共涉及铜杆产能 1072.5 万吨。
经济观察报从上述江苏精铜杆企业综合办公室获悉,该企业正面临下游电线电缆行业需求疲软的压力,库存周转天数从正常的 7 天延长至 15 天以上。
该企业的办公室人员介绍,精铜杆企业检修天数多在 5 天以上,部分因库存多、提货慢而无奈进行检修。
该企业在 9 月 28 日就开始逐步减产,10 月 1 日正式停产检修。目前厂区库存超过 2000 吨,是正常水平的两倍。下游提货速度明显放缓,该企业不得不通过假期检修来调节生产节奏。
据 SMM 调研,2025 年国庆假期期间,精铜杆企业平均放假天数较往年有所延长。上述企业的办公室人员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高铜价对下游消费的抑制作用。
该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前铜价高位运行,每吨产品占用资金超过 8 万元,2000 吨库存就意味着 1.6 亿元的资金沉淀。光是财务成本每天就要损失近万元,这还不包括仓储和管理费用。
下游电线电缆行业的需求疲软是精铜杆企业被迫检修的主要原因。
一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精铜杆企业副总经理表示,现在他们的主要客户——电线电缆厂都在减产,他们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减少了 30% 以上。以往国庆前都会有一波备货潮,但今年很多客户持观望态度。
广东深圳的一家电线电缆民企采购部门负责人佐证了这一说法:「我们在国庆假期期间只保留了 40% 的生产线,对精铜杆的需求自然减少。现在大家都在担心铜价会回调,不愿意囤积太多原料。」
来自 Mysteel 的调研情况也显示,临近国庆假期,铜板带市场整体交易情绪较为冷清。高铜价使得下游与终端畏高情绪较重,采购较为谨慎,这影响了一部分备货订单。
其实,选择在国庆假期进行检修,是企业经过精心计算后的决策。
上述精铜杆企业副总经理表示,他们早就计划要进行年度检修,但选择在国庆期间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损失。根据他们自己财务部门的测算,在国庆假期检修比在生产旺季检修至少可以减少 50 万元的损失。
而且,他们的检修计划是 「动态」 的。该企业原计划只检修 3 天,但看到库存持续攀升后,在 9 月 30 日临时决定将检修期延长到 7 天。
还有资金压力的陡增。
精铜杆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高铜价让企业的资金压力倍增。
上述精铜杆企业副总经理举例,现在做一单生意,资金周转速度比去年慢了一倍以上。比如下游客户付款周期正在不断延长,这给精铜杆企业带来了较大压力。
铜价高企还导致精铜杆企业的每吨产品原料成本增加超 2 万元,同样的资金现在只能做原来三分之二的生意。当银行看到相关精铜杆企业库存增加,也开始收紧信贷,这让资金状况雪上加霜。
上述精铜杆企业副总经理表示,有一些同行由于套期保值操作不慎,做空了铜价,甚至导致严重亏损。
新的博弈
2025 年国庆假期结束,铜产业链企业重新投入生产。
节后首个交易日 (10 月 9 日),伦敦金属交易所 (LME)铜价一度触及 10989 美元/吨,这也是 LME 铜价在 10 月 1 日至 3 日连续上涨后,于 10 月 6 日创出去年 5 月 23 日以来新高 10800 美元/吨之后,创下的逾 16 个月新高;上海期货交易所铜主力合约 (沪铜 2512)开盘价为 84940 元/吨,最高价达到 87000 元/吨,创下年内新高。
在这场贯穿假期的生产博弈中,不同的选择已带来不同的结果。Mysteel 调研数据显示,国庆假期之后,坚持生产的 19 家铜杆企业,在节后第一周抢占了 32% 的紧急订单份额;而选择停产检修的企业,则需花费 3 至 5 天恢复稳定品控。
上述广东深圳的电线电缆民企采购部门负责人还认为,价越高,单越少——这是行业的悖论,也是企业面临的现实。
因为,铜是电缆企业的主要原材料,铜价上涨会直接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且,电缆企业通常难以将成本完全转嫁给下游客户,因为下游客户 (如建筑、电力等行业)对价格敏感,且市场竞争激烈。如果电缆企业提高产品价格,可能会导致客户转向其他供应商,从而减少订单。
方正证券分析师在 10 月 8 日的报告中指出,节后铜价能否延续涨势,存在不确定性。尽管假期外盘铜价创下阶段新高,但市场多空预期交织。该报告明确提到:「短期供给扰动成为核心催化剂」——指的是印尼 Grasberg 铜矿事故的持续影响。
高盛最新研报将 2026 年铜价预测从每吨 10000 美元上调至 10500 美元,认为铜价将在 10000 至 11000 美元区间徘徊。不过,高盛也指出,未来两年铜价将以 11000 美元为上限,因铜市场目前处于 「轻微过剩」 状态。
市场的分歧在库存数据中得到印证。
弘业期货宏观、有色研究员张天骜分析,Grasberg 铜矿停工虽引发铜价短线拉升,但经过一周发酵后,市场情绪和现货需求均趋于稳定。目前美国铜库存持续上升,LME 与国内库存维持稳定,现货市场未出现过度紧缺。
国际铜研究小组 (ICSG)10 月 7 日发布的最新预测,揭示了铜市场的重要转折:2025 年全球精炼铜市场将过剩约 17.8 万吨,但 2026 年将转为短缺 15 万吨。
这一转变主要源于供应端的收紧。
ICSG 将 2025 年全球铜矿产量增长率从 4 月预测的 2.3% 下调至 1.4%,主要原因是印尼 Grasberg 和刚果民主共和国 Kamoa 矿山事故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需求端的结构性增长仍在持续。而且,供需格局的变化在细分领域尤为明显。
据 SMM 预计,2025 年全球铜精矿供需平衡结果为-26.8 万吨,2026 年将进一步扩大至-30.8 万吨,直到 2028 年才会转化为过剩 8.8 万吨。
政策支持已经在为铜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 《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2025—2026 年)》(下称 《方案》)提出明确目标:2025—2026 年再生金属产量突破 2000 万吨。
这一政策立即被纳入企业的决策考量。
中原期货研究所金属组负责人刘培洋分析:「尽管当前下游需求 『旺季不旺』,但 《方案》 明确的增长目标与新能源、AI 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对铜的长期需求,让部分企业敢于在悲观情绪中逆势布局。」
对于未来行业走势,方正证券判断,预计 2025 年四季度铜矿供给增速可能转负,2026 年行业供给紧张格局基本确定,短期供给扰动成为核心催化剂,中长期逻辑顺畅,看好铜价上涨趋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