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动态

科创板制度优化释放信号!摩尔线程之后,沐曦上会在即

文章来源:财联社

《科创板日报》10 月 19 日讯 (记者 黄心怡)据上交所官网披露,沐曦集成电路 (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 「沐曦」) 的科创板 IPO,将于 10 月 24 日进入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

此前 9 月 26 日,另一家国产 GPU 公司摩尔线程已过会。

在 9 月 22 日举办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在总结证监会近五年工作时指出,融资端改革持续深化,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出"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等举措,目前已有 3 家未盈利科创企业在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后完成注册。这一系列制度优化,实质上提升了国内资本市场对硬科技 「高研发、长周期」 的包容度与资源配置效率。

这一表态亦表明,监管层对处于发展初期、虽未盈利但具备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的科创企业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

《科创板日报》 记者获悉,作为国内 GPU 芯片设计领域的头部企业,沐曦股份将是这一政策导向的受益者之一。

根据问询函披露,截至 2025 年 9 月 5 日,沐曦股份在手订单 14.3 亿元,以曦云 C500 系列板卡为主。受客户货款资金筹集、下游招标进度等因素影响,沐曦预计部分在手订单将于 2026 年发货和确收。

GPU 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硬件,具有显著的高技术壁垒特征。根据沐曦的招股说明书,GPU 设计涉及硬件架构设计、IP/SoC 芯片设计、封装设计、软件架构设计、驱动程序及基础软件等多个专业领域,从设计到量产一般需要 2-3 年时间。

以当下主流数据中心 GPU 为例,英伟达 Hopper(H100) 单颗芯片晶体管数量逾 800 亿,配合先进封装与高带宽存储 (CoWoS/HBM),在架构、版图、验证与系统级协同上均显著拉高研发难度与周期。由于技术复杂度高、开发周期长,企业需要在产品量产前进行持续的研发投入。根据英伟达财报,其 2025 财年研发费用高达 129.1 亿美元。

目前全球 GPU 市场呈寡头垄断格局,英伟达凭借其产品性能和完善的 CUDA 生态,占据超过 80% 的全球市场份额,AMD 作为另一主要厂商也拥有重要市场地位。这种"一超一强"的竞争格局亦反映了行业的高准入门槛。

而在需求侧,AI 相关应用的快速普及带动了对算力芯片的需求增长。IDC 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规模约 221 亿美元,其中 GPU 服务器占主导地位,占比 69%。IDC 预计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2029 年整体规模将超千亿美元。

对于国内 GPU 芯片企业而言,国产替代的 「政策+形势」 窗口已打开。海外对华高端 AI 芯片的出口管制持续升级,迫使本土市场寻求可用与可控的替代方案,加速提升了国产化与多元化布局的必要性。对于处在量产爬坡与生态落地阶段的国内 GPU 企业而言,持续的高研发投入既是获取 「入场券」 的必要条件,也是抢占市场站位的战略抉择。而来自 AI 服务器与加速计算的持续放量,也为这一路线提供了需求侧的长期确定性。

根据沐曦招股书,其主攻方向是面向数据中心的通用 GPU,这一路线对应产业链价值密度最高的市场。再以英伟达为例,其 2025 财年数据中心业务 (以 Hopper 平台产品为主) 收入达到 1151.9 亿美元,约占当期总收入 1305 亿美元的 88%,可见数据中心端的商业价值远高于其他包括游戏显卡、专业可视化等终端分支。

今年 7 月下旬,沐曦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最新的曦云 C600。这款 GPU 芯片刚于 7 月完成回片并成功点亮,正在进行功能测试,预计于 2025 年底进入风险量产——大规模量产前的初始生产阶段。

而正在研发中的下一代旗舰产品 C700,则将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通信能力及能效比等方面进一步大幅提升,接近英伟达 H 系列旗舰 H100 水平。

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沐曦 GPU 累计销量已超过 2.5 万颗,并已在 10 余个智算集群实现商业化应用,覆盖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运营商智算平台和商业化智算中心,区域横跨北京、上海、杭州、长沙、中国香港等地。

财务数据方面,沐曦股份呈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074.52%。 2025 年上半年收入约 9 亿元,已超过 2024 年全年水平。

沐曦股份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2022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合计约为 32 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合计约为 29 亿元。其中,2025 年上半年归母净亏损约 1.86 亿元,同比减亏 63.74%。

据披露,亏损主要由研发投入等因素所致,其中 2024 年亏损扩大主要受大额股份支付因素影响。若从 2024 年净亏损中剔除股份支付的影响,则当期公司经营性亏损将有所收窄。根据沐曦股份给出的前瞻测算,将最早于 2026 年达到盈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