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动态

对话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AI 在金融、医疗领域最具潜力 「科技叙事」 企业需具备三大条件

文章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 9 月 4 日讯 (记者 曹韵仪)以 GPT-4、DeepSeek 为代表的大模型正在重塑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也在构建金融机构的展业模式,同时,人工智能在企业业务的落地归根结底还在于核心技术水平。

近日,平安首席科学家肖京对财联社记者表示,AI 进化速度不断加快,未来将对产业带来三重颠覆:业务流程重构、服务模式变革以及产业生态重塑。在他看来,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未来最具 AI 应用潜力,因为这些行业规模大、数字化接受度高,且利润结构清晰,容易实现现代科技带来的实际价值。

不过,肖京也坦言 AI 大规模应用仍面临多项挑战。技术层面,大模型存在幻觉现象,可靠性需通过持续训练与知识库增强来提升。「这种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在医疗、金融等严肃场景中可能带来显著风险。这可能导致在核保、定价环节放大对特定人群的偏见。」

AI 在金融、医疗领域最具潜力

近期,《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 出台,标志着我国 「人工智能+」 行动进入规模化、商业化、生态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当今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科技叙事」 的背景下,肖京指出,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在科技叙事上存在根本差异。「传统企业如平安的科技叙事是非常务实的,关键在于能否通过人工智能产生增量的价值——或者是成本降低了,或者是风险变少了,或者是利润变高了」。

对于中国 AI 未来的发展,相较于欧美国家,肖京认为中国在 AI 发展上具有独特优势。他特别指出,在数据方面国内的大模型已经超过 50% 甚至 70% 的训练数据,都是由中文语料来构成的。「这种数据优势结合中国大量的工程师人才和企业积极创新的态度,形成了中国 AI 发展的独特优势。」

「AI 进化速度不断加快,未来将对产业带来三重颠覆:业务流程重构、服务模式变革以及产业生态重塑。」 肖京表示。

随着未来 AI 技术的崛起,一场规模庞大的科技叙事也在资本市场上演,肖京认为,能够让 AI 落地并真正产生增量价值的企业才能讲好科技故事,这背后需要三个条件,首先公司本身具有一定的数字化基础,其次它的产业规模本身要比较大,最后利润比较高。

「在非科技公司,金融肯定是能够优先讲好科技叙事的。」 在肖京看来,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最具潜力,因为这些行业规模大、数字化接受度高,且利润结构清晰,容易实现现代科技带来的实际价值。

科技叙事也是险资的投资主题,下半年,保险机构更为看好沪深 300 相关股票,看好医药生物、电子、银行、计算机、通信和国防军工等行业,关注人工智能、红利资产、新质生产力、高分红高股息和创新医药等投资领域,保险机构认为,企业盈利增速是影响下半年 A 股市场的主要因素。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已超 3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7.4%,其中,投向股票的资金余额为 3.07 万亿元,上半年净增加额达 6406 亿元,占比也从去年二季度末的 6.74% 提升至今年同期的 8.47%,创近年来新高。

AI 伦理问题日益凸显 呼吁行业协作

数据作为 AI 应用的核心 「燃料」,其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人工智能在复杂决策场景下仍存在算法黑箱、模型幻觉、数据偏见等问题。

「这种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在医疗、金融等严肃场景中可能带来显著风险。他进一步解释道,通用模型对专业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必须通过大量高质量数据持续训练和迭代,才能降低错误率。」 肖京举例,例如平安的医疗 AI 问诊机器人,错误率需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这背后依赖的是持续的专业案例训练和算法优化。

随着 AI 在保险等行业的深度应用,数据偏见和算法偏见问题日益凸显。肖京提示说,这可能导致在核保、定价环节放大对特定人群的偏见。

「如果我们在模型训练中发现有数据偏见的问题,就会把它拿掉,或者把有偏见的这一类案例的正确处理方法做成训练数据,当模型再遇到这种数据偏见时,就会给出正确的做法。」 肖京介绍,目前还有一项遗忘技术,当发现某处数据产生了伦理问题时,可以通过算法选择性地让模型遗忘该处数据。通过这种模型训练技术,可以避免使用大量数据重新训练的高成本。

从行业的角度看,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喊出 All in AI 的口号,羊群效应也成了不可避免的风险之一。「当保险机构没有自己培育数据的训练能力,都用通用大模型的技术策略那便趋于同质化,羊群效应的风险肯定会出现。」

「我认为我们做垂域数据,不能只用底层的通用大模型,需要根据自己的案例和数据训练模型,根据自身业务逻辑调教多模型协同的体系,个性化的内容是金融机构的专业壁垒,也是差异化优势所在。」 肖京表示。

肖京指出,对于行业而言,大型金融机构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但中小机构受限于技术能力和资金,可能加剧行业 「马太效应」,产生负面影响。他呼吁,需要行业搭建公共平台,共同打造快速的智能化应用方案能力,缩小技术差距,不至于让一些能力比较弱的单位掉队。

AI 业务重塑:用科技把业务重做一遍

人工智能为行业客户运营、核保核赔、风险评估、产品迭代等各个经营环节赋能,有望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保险行业转型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构建与自身战略高度契合的运营模式成为关键,而平安的野心在于将 AI 链路深入每项业务。

在 2025 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表示,平安发展 AI 的核心逻辑是 「AI in all」。「我们会用 AI 把整个金融的价值链从头到尾全部做一遍,把医疗养老的价值链嵌入进去。」

从量化数字来看,平安的 「AI in all」 策略已初显规模。从半年报来看,以车险为例,通过智能体应用、数字化应用,赋能车险核保、理赔、营销、作业各个层面,推动过去三年综合成本降低了 1 个百分点。

「单个车险保单的成本,每年约以 10% 的速度下降,但车险的保费规模在不断增长,其中便是通过科技降本增效成本。」 平安首席科学家肖京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大模型沉淀专家经验大幅提升核保作业效率,实现核保效率提升 60%,寿险保单秒级核保占比达 94%。

在技术落地层面,平安智能体已实现规模化应用,2025 年上半年,全集团部署智能体 23000 个,覆盖 11 万员工,超过 20% 的员工使用智能体处理日常事务。肖京说,「我们自上而下的车险定价模型通过强思考大模型的加持以后,又额外提升了风控能力和赔付能力,提升了 0.3 个百分点。看上去这个数字很小,但是我们的理赔金额很大,都是千亿规模,所以 0.3 个百分点也有很大的价值。」

肖京指出,这些平台体系化地帮助业务实现 「三提两降」(提效果、提效率、提用户体验、降风险、降成本)。

「比如说我们的产险农业险,亿元保单的服务人数在行业里面是排名非常靠前的,我们的人数比同业少很多,这些都是通过科技实现的。医疗方面,我们的辅助诊疗系统可以诊断超过 2000 多种疾病,导诊准确率超过 99%,辅助诊断准确率超过 95%。」 肖京指出。

推荐阅读

连亏两年再启并购,必易微逆势 「抄底」 的盘算与隐忧|并购一线

admin

神工股份 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 926% 部分募投项目延期

admin

上半年黄金市场 「冰与火」:黄金首饰消费同比下降 26.68%,黄金投资热度飙升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