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动态

皮卡战争下半场:奇瑞威麟用 「油电平权」 挑战全球产业规则

文章来源:钛媒体

奇瑞 RELY 威麟皮卡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张佳明

如果说新能源乘用车已是 「百团大战」,皮卡则像一块被忽视的冷门赛道。冷,不代表没价值——相反,它是美日巨头牢牢把控的利润洼地。

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皮卡销量约 550 万辆,柴油车占比 78%,在东南亚、拉美甚至超 90%。全球多数用户依然踩着柴油发动机出门,却缺乏选择。与此同时,中国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已达 35%,皮卡却只有约 2%。 

这就是 「冰」。新能源风口汹涌,却绕过了皮卡。与之对照的 「火」,是利润天花板的固化。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10 万美元以上高端皮卡,福特和丰田瓜分了 89% 份额。全球皮卡的利润密码,几乎写满在美日巨头的账本上,而中国品牌连定价权都谈不上。

这正是奇瑞 RELY 威麟想要撕开的 「铁幕」——用 「油电平权」 狙击福特和丰田。

不久前的成都车展期间,RELY 威麟皮卡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张佳明直言,长期以来中国皮卡在全球带着 「廉价工具」 的紧箍咒,没有品牌认知,没有溢价空间,更没有定价权。

这句话直戳痛点,也解释了奇瑞为什么要在今年重启威麟品牌。从行业逻辑来看,奇瑞重启威麟的时机并不算冒进。中国混动皮卡市场规模 2024 年达 280.1 亿元,全球混动皮卡市场规模 2024 年达 875.31 亿元。贝哲斯咨询预测,至 2030 年全球混动皮卡市场规模将达到 1672.59 亿元。

这意味着,全球用户并不会一脚踏进纯电,而是需要柴油与电动之间的过渡方案。而奇瑞威麟恰恰以 「全能源覆盖」(燃油、混动、纯电) 来匹配这一过渡需求 。

换句话说,中国车企在皮卡领域第一次握住了 「后发优势」。美日品牌在柴油皮卡上固若金汤,但新能源转型并不彻底;而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技术上已具备领先积累,却在皮卡赛道几乎是白纸一张。这张白纸,如今被奇瑞威麟拿在手里,可以重画一遍。

今年 4 月 RELY 威麟的品牌发布会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要做皮卡圈的 『孙悟空』。」 这句话不仅仅是营销上的金箍棒,更意味着威麟要跳出 「皮卡等于美国文化」 的旧剧本,把产品、文化和商业模式都重写一遍。

技术普惠:「三大歼灭战」

皮卡行业有三块顽疾:柴油痛点、电动溢价、场景弱智。威麟在成都车展上喊出的 「技术普惠」,就是要打三场 「歼灭战」。

1. 柴油痛点的碾压战:从 「拖拉机」 到 「静谧舱」

行业痛点很直观:全球 78% 的皮卡用户依然用柴油发动机,但他们几乎一边开,一边在心里咒骂。启动像拖拉机,震动像按摩椅,冬天零下 20℃时还得等上十分钟才能吹到热风 。 

张佳明在交流中强调:「我们打造了全球首款柴油混动专用发动机,实现了五大能力——超凡效能、超轻量化、超静舒适、超智能热管理、超可靠耐久性能。」

来源:奇瑞威麟

来源:奇瑞威麟官方

以智能热管理为例,传统柴油车在零下 20℃冷启动平均耗时 8 分钟,而威麟 P3X 在零下 30℃仅需 3 分钟就能让车内温度升至 40℃。要知道,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是全球皮卡的潜在大市场,而低温启动和静谧性,正是决定一款车能否在这些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威麟P3X,来源:官方

威麟 P3X

可以说,威麟在柴油痛点上的突破,是一次 「碾压战」。它让柴油皮卡第一次摆脱粗糙的工具属性,进入到乘用舒适的新阶段。 

2. 电动溢价的闪电战:油电同价的 「产业核弹」

如果说柴油的硬伤是 「噪声震动」,那么电动皮卡的硬伤就是价格。同级电动皮卡的价格,普遍比燃油车型高出 35%-50%,甚至可能更高 。在美国,Rivian R1T、福特 F-150 Lightning 都是 「有价无市」,贵得离谱,却还经常交付迟滞。

张佳明直言:「在智能体验、实用价值和价格之间取得平衡,才是最难的选择。」 这句话其实就是在暗戳戳地批评传统电动皮卡的溢价逻辑。

威麟的破解方案是 CTC 一体化电池车架:电池与车架融合,让结构轻量化 25%、扭转刚度提升 30%,维修效率提升 20%。结合奇瑞全球供应链降本,威麟 R08 EV 和威麟 P2X 想实现油电平价的目标。

威麟P2X

威麟 P2X

这可能是全球第一款能在购车成本上与燃油车打平的纯电皮卡。对高强度使用的商用用户而言,这意味着不到两年就能收回购车成本。在商用车逻辑里,这比所谓的百公里加速更具杀伤力。

3. 场景弱智的降维战:从 「十个接口」 到 「乐高货箱」

第三个行业顽疾是场景。皮卡明明被称作多功能工具车,但在智能化和场景化改造上,长期停留在 「工具理性」 的低阶水平。主流皮卡的改装接口通常≤10 个,能玩的花样极其有限 。 

威麟直接来了个 「降维打击」,比如威麟 P3X 就直接预留了 50+拓展接口,从车舱、车身到货箱,全部开放;同时首创 「乐高货箱」,可实现 20 多种分区组合。

张佳明把这一点描述得很接地气:「希望我们的威麟皮卡,能成为您的 『心上人』。」 这句话表面浪漫,实则是强调场景化 「黏性。能露营、能改装、能作业,才是真正让用户离不开的原因。它让皮卡从 「运货工具」 变成 「生活平台」,用户可以像拼乐高一样开发新玩法。 

全球战场:中国方案的商业原子弹

在皮卡赛道上,中国品牌从来都是 「局外人」。过去几十年,美国人把皮卡当国民车,丰田在澳洲、中东建立了几乎牢不可破的市场根基。而中国品牌的角色,多半是 「出口廉价货」 的影子。

如今,奇瑞威麟试图用一套 「中国方案」,把这盘棋重新洗牌。

首先在研发维度,在传统车企的研发体系里,一款新皮卡的开发周期往往需要 36 个月。流程严密,却低效僵化。而威麟走的,是另一条 「逆向路线」——用户共创,实现了 36 个月从用户直通产线。

「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半径。」 这不是套话,而是实打实的研发方式。根据威麟的数据,仅在过去一年,他们就完成了 36 场全球用户共创活动,收集到 536 条真实需求,其中 289 项直接转化为产品功能 。

用户共创的威麟R08

用户共创的威麟 R08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研发效率提升了 300%。对比之下,美日巨头还在走实验室到市场的慢车道,而威麟已经让 「用户需求直通产线」。

其次在生产维度,跨国巨头的另一张王牌,是区域市场的 「定制化溢价」。比如欧美工厂的定制生产,往往会在成本上叠加 15%-25% 的溢价。但威麟依托 「开天平台」,走的是柔性架构路线:轴距可灵活调整,能够在中东做沙尘版,在南美做雨林版,却几乎不增加成本 。

这就等于打破了 「地域割韭菜」 的旧规则,这是一种很典型的中国式竞争逻辑:用体系效率削掉对手的利润奶酪。

相较于研发和生产,文化维度的对撞其实要来得更加复杂。皮卡文化长期由美国主导,它的符号是 「猛禽」,是肌肉、狂野、征服。但这种文化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并不具备天然的亲和力。对很多中国用户来说,F-150 的 「猛禽文化」,更像是 「拿来主义」 的舶来品。

威麟试图用 「麒麟图腾」 改写这一文化叙事,它不同于猛禽,它是中国神话里 「强大却不霸道」 的仁兽。这种文化符号,一方面能承载东方哲学,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在新兴市场被接受。 

来源:奇瑞威麟官方

来源:奇瑞威麟官方

把文化这张牌打出来,意味着威麟不仅在比拼产品参数,还在重写价值溢价权。但这条路并不容易,福特的皮卡历经了几十年的沉淀,才转化为长期的品牌护城河,想要获得这种文化话语权,威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重构全球皮卡产业规则的可能性

皮卡市场正在经历一次久违的动荡,威麟的出现,让以前的规则和逻辑第一次被撼动。

短期看,威麟的 「油电平权」 直接撬动了跨国巨头的利润结构。在美国,高溢价的电动皮卡可能会陷入价格倒挂;在新兴市场,混动和场景化产品则迅速补位,逼迫巨头重新评估区域定价。

长期看,这是一场成本体系的重构。中国式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正在迫使跨国企业放弃 「高利润」 的定价逻辑,把竞争焦点转向谁更高效,谁能更贴近用户需求。利润率下降只是表象,真正被改写的,是产业规则。

当技术普惠叠加场景革命,皮卡的定义正在被改写。它不再只是运货的铁皮箱子,而是一个可生长的生态平台。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中国智造开始挑战跨国车企最核心的利润堡垒。

更微妙的是文化。猛禽的狂野,海拉克斯的耐久,如今都遇到了麒麟的平衡与共生。张佳明说:「改变皮卡的舶来文化,把皮卡重做一遍。」 如果这套叙事成立,中国品牌将第一次在皮卡市场获得文化输出的机会。

这种转变并非锦上添花,而是产业竞争的新层级。当技术、成本与文化三重力量叠加,皮卡的旧秩序就不再稳固。未来十年,它或许不再只是美国的象征,而会成为中国智造重写全球规则的试验场。(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李玉鹏,编辑|李程程)

推荐阅读

美国 1 月贸易逆差环比激增逾三成,特朗普关税导致美企抢先囤货

admin

【非常道 X 双汇】 孟子义:清醒是最高级的情商 06-30 17:010 评

admin

收评:创业板指涨超 5% 再创年内新高 CPO 概念股爆发

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