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广东的三伏天,到 8 月 24 日就结束了。台风 「马鞍」 来袭,广东的高温一夜间退了下来。然而,在台风吹不到的地方,高温的连锁反应还在继续着。
从欧洲的莱茵河到美国的科罗拉多河,全球大河都正在经受干旱的考验,农业、能源、制造业等经济生产也被打乱了节奏。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1850-1900 年间平均 50 年才发生一次的极端高温事件,在当前的气候状态下约每 10 年发生一次。更不确定、更极端的高温将成为威胁人类的 「新常态」。
在今年 「超长待机」 的高温下,是时候关心一下 「干旱」 了。
欧美 「母亲河」 渴!渴!渴!
人们印象里,英国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国家。然而,今年整个夏天,英国的英格兰地区几乎没有下一场像样的雨。据英国气象局统计,英格兰进入了自 1935 年以来最干旱的 7 月。
8 月 14 日,伦敦格林威治公园草坪枯黄。/视觉中国
贯穿伦敦的泰晤士河,有英国 「母亲河」 的美誉。在 2012 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短片里,当时的泰晤士河源头绿意盎然。
然而,进入今年 8 月,泰晤士源头往下移了七八公里,从源头往下数公里河床泥土裸露,偶见水坑。尽管专家说居民日常用水可保障,但英国人还是搬空了超市的瓶装水。
2022 年 8 月 8 日,靠近泰晤士河源头的干涸河床。/视觉中国
最近,英国出台了最严 「禁水令」。8 月 24 日起,伦敦和泰晤士河谷地区的 1500 万当地居民将不得使用软管水枪洗车、给花园菜园浇水或者洗窗,违者将被罚 1000 英镑。
放眼欧洲,英国的干旱还不是最严重的。事实上,西欧、中欧和南欧近两个月的降雨量都少得可怜。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警告,欧洲可能遭遇 「500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高温席卷半个欧洲。/世界气象组织
意大利的 「母亲河」 波河,从今年 6 月起就开始喊 「渴」。波河滋润了意大利约 1/3 的农田,孕育出米兰时装、都灵汽车和佛罗伦萨艺术。
这场严重干旱,使波河部分河段水位降至脚踝,入海口海水倒灌。别说划船游泳,就是洗脚都嫌这水太浅。
意大利波河一段干裂的河床。/视觉中国
自 7 月以来,意大利政府宣布波河周边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当地农业生产者联盟机构预计,干旱天气可能将造成 30% 至 40% 的季节性收成损失。
为了节水,波河平原 125 个小镇实行定量供水计划,夜间供水暂停。如果家里没储备水,半夜上厕所估计得天亮才能冲。
意大利北部一座 1.6 万人的小镇,从 6 月开始禁止理发师给顾客洗两次头,违规的店铺将面临最高 500 欧元的罚款。
易北河靠近德国与捷克边境的地方,一块 400 多年前埋入河中的石头露出水面,上面刻着 「如果你看到我了,那就哭泣吧!」 这些石头叫 「饥饿石」,前人用来预警干旱所导致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饥饿石」 重现人间。/CCTV 2
隔着一个大西洋的美国牛仔,已在默默流泪。据美国干旱监测机构 (USDM) 的数据,美国西部近 80% 的地区受干旱影响,4000 万人的 「母亲河」 科罗拉多河的水量创下历史新低。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报道,美国西部不少农民 7 月底已耗光了储备的水草。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西部牛仔,有人拿出种子来喂牛,有人被迫出售牛群以维持生计。
米德湖国家休闲区位于美国胡佛大坝附近。一艘沉于湖底的船插在泥土中。/视觉中国
据 IPCC 的评估,热浪与干旱的复合并发,风险可能从粮食安全领域,传导至经济社会领域,通过粮食进出口和价格波动,从而影响全球贸易。
美国是世界的主要农业产出国,产品包括大豆、小麦、肉类等。非洲多个国家严重依赖美国的粮食援助。如果美国的农业减产,这些国家可能就遭殃。
被高温 「烤」 坏的玉米。/视觉中国
此外,美国和英国的气象学家都警告,被干旱折腾过的土地,更可能发生特大洪水。干旱使地表有机物大量流失,就像给土地穿上 「防水外套」。如果大旱后碰上暴雨,雨水无法渗入土层,容易形成洪水。
要结束干旱,雨势不能太迅猛,雨量要高于平均水平,时长最好持续数周。缺少这三要素,都可能出现字面意义上的 「水深火热」。
8 月 22 日,美国得克萨斯州,一辆汽车被淹没在洪水中。/视觉中国
欧洲发电厂慌!慌!慌!
除了农业和畜牧业外,干旱的影响正在传导到沿河流域的货运和工业生产。
水路可谓是欧洲的 「阿喀琉斯之踵」,而莱茵河则是德国的 「生命线」,重要又脆弱。从煤炭、粮食、汽车零件到化学原料,德国约有 2 亿吨的货物指望莱茵河来运输。
2022 年,历经了几波热浪和干旱,莱茵河的水位大幅下降。正常情况下,莱茵河的夏季水位大约为 2 米,但当前莱茵河部分河段水深已不足 1 米。
游人可站到莱茵河的河床上远眺科隆大教堂。/视觉中国
在莱茵河中游的考布镇,有一个古老的水位测量站。据央视新闻报道,8 月 15 日考布镇的水位高度为 32 厘米。而船只满载航行,水位至少需要达到 1.5 米。
8 月 20 日,德国一家大型炼油厂已开始减产。德国工业联合会发出警告,由于原材料供应无法保障,更多行业将会减产或完全停产。
升高的运输成本和风险,将给德国经济造成巨大的打击。2018 年莱茵河因故停运 6 个月,损失 50 亿欧元,2022 年的影响恐怕只会比上次更严重。
今夏的高温干旱,给如火如荼的清洁能源发展来了个 「急刹车」。
首当其冲的是水电。挪威有 「欧洲电池」 之称,是欧洲主要的电力出口国之一,其中 20% 的电力出口到其它国家。
挪威受干旱影响的主要是南部地区。/视觉中国
该国拥有 1800 个水库,超过九成的电力来自于水力发电。挪威水资源和能源局统计显示,全国水库平均蓄水率为 67.9%,而过去 10 年同期平均水平为 77.7%。
如果水库水位降到 「非常低」 的水平,挪威政府表示可能会限制电力出口。对于挪威水电的主要客户,德国、荷兰和英国等国已开始为即将上涨的电费而瑟瑟发抖。
天空不下雨,为啥不用太阳能发电?很抱歉,太阳能也爱莫能助。有报道称,光伏发电板 「怕晒」,高温会导致发电板功率损耗在 10% 至 25% 之间。至于风电,高温下恐怕只有热浪,没有多少风。
8 月 12 日,德国 Luckau,向日葵晒蔫了,附近的风力涡轮机也被高温损毁。/视觉中国
清洁能源不行,那么换种方式发电可以吗?法国是欧洲另一电力出口大国,也是欧洲最大的核能国家,它今夏的电量也不太够。
高温下,核电厂附近的河水温度大幅提升,导致核电厂无法获得足够的冷却水。法国核电站的反应堆本就老旧,现在冷却水又缺乏,核电生产难上加难。
据法国电力输送网络公司的报告,6 月法国核能发电量比去年同期下跌了近三成。今年上半年,法国不仅失去了欧洲最大电力出口国的地位,甚至还变为电力净进口国。
鸟瞰法国一家核电站。/视觉中国
水电、核电都受河流影响,烧煤发电总可以了吧?为了缓解当前的能源危机,德国政府今年推迟了 「碳中和」 目标的实现计划,8 月初还重启本应废弃的燃煤发电站。
尽管德国人妥协了,但大自然并没有放过他们。据 《中国气象报》 报道, 只要莱茵河水位降至 40 厘米以下,大多数运载煤炭的大型船舶就难以通行。而从海外进口的 1 亿多吨煤炭,需经过莱茵河运到发电厂。
8 月 13 日,德国杜伊斯堡,莱茵河上一艘运输煤炭的货船。/视觉中国
由于煤炭运输无法保障,德国西南部两座燃煤发电厂的电力生产,在 9 月初前可能出现异常。
时代的灰尘,落到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欧洲能源交易所的数据显示,德国电价在过去 12 个月增长了 6 倍,达到每兆瓦时 477 欧元,相当于 1 度电要 3.27 元人民币 (1 兆瓦时=1000 度)。
德国不少打工人已对 「下个月的电费单」 产生 PTSD。据路透社报道,部分德国人从 4 月开始在家门前囤起木柴,为过冬做准备,没有壁炉的人家也在想办法盖一个。
德国电价在没完没了地破纪录。/Bloomberg
持续的干旱,微小的行动
2022 年夏天的高温干旱,其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今年 6 月以来,主要影响中国夏季高温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大西洋高压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形成了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
在暖高压带的控制之下,空气干燥无云、地面增温快,并且持续时间长,这导致北半球多地出现持续高温干旱。
8 月 14 日,伦敦海德公园,草坪枯黄,躺椅上空无一人。/视觉中国
追究更深层的原因,全球变暖无疑是广泛干旱的 「病根」。气候变暖导致水的蒸发量增加,这意味着地下水渗透和地表水分的减少。
据环境科学类顶级期刊 《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 的一项调查显示,2000 年以来,大约 42% 的干旱是由于气候变化发生的。
这次干旱不是一次巧合,更像是全球暖化积蓄已久的反扑。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UNCCD) 于 2022 年 5 月发布报告 《2022 年干旱数据》,汇编了关于干旱相关信息和数据的权威数据:
1) 从 1970 年到 2019 年,干旱是导致人类损失最大的危害之一,总共约有 65 万人死亡,其中超过九成受影响人群在发展中国家;
2) 与过去 20 年相比,干旱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增加了 29%,全球超过 23 亿人面临缺水的压力;
3) 预计到 2040 年,每 4 个儿童中就有一个生活在极端缺水的地区,而且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
全球干旱指数分布图,颜色越深的地区,越可能发生干旱。/UN
截至 2019 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革命前上升了 1.1℃ 。也许你会问,不就是 1.1℃ 吗?又怎样?一个台风吹来,当天降温可能也不止 10℃。
这个 1.1℃是放在全球尺度去平均下来的,这数字意味着冰川的消融、台风的增加、江河的断流、水库的干涸、城市的限电、食物的减产,以及生命的代价。
据 IPCC 的评估,与升温 2℃相比,将全球升温限制在 1.5℃,到 2050 年可将暴露于气候相关风险以及易陷于贫困的人口减少数亿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魏科警告,我们这一代人已进入 「气候危机纪元」,正在并且将要经历更多气候危机。
气候不仅仅在变化,它已经变成危机。高温下,部分植物已在叶子和根系进化出节水模式,我们人类又当如何适应当今的气候环境?
空调温度别开太低、多坐公交地铁、节水节电、少浪费食物、少用一次性塑料……这些环保行动的建议,相信你已无比熟悉。
这些行动也许十分微小,就像一滴水之于海洋、一片叶之于森林。然而,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去计算每个微行动所带来的改变,而在于它能够带来的希望。
参考资料
[1] 欧洲 500 年来最终旱灾!丨英国报姐
[2] 平均气温上升 1.4℃意味着什么?丨 TEDXGuangzhou
[3]「气候危机纪元」 已至?一位气象学者的示警丨澎湃
[4]2022,人类如何直面干旱?丨气候变化经济学
[5] 高温干旱加剧欧洲经济困境丨中国经济网
[6]「气候危机纪元」 或至,我们该怎么办?丨品玩
[7] 当高温不再是 「偶发」,关注脆弱人群需成为 「必然」 丨绿色和平行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