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 C
Changsha
2025 年 10 月 11 日 7 时 57 分 59 秒
商业动态

番茄小说的 AI 难题

龙空论坛某用户 2025 年 9 月 23 日下午 3 点 47 分发布的一条和番茄小说有关的帖子引起了网站用户的广泛注意。发布次日该帖子就冲到了 「今日热门」 榜首。

龙空论坛全名 「龙的天空」,是国内知名网文作者聚集地,尽管创建已 20 年有余,至今仍是作者互相交流、鉴稿、吐槽、八卦阵地。

该帖讲的是作者当日下午提交内容时,平台弹出了 「是否使用 AI」 的选项,同时出现的还有一行提示语——「如果你上传的作品采用人工智能相关的工具进行合成/生成,需如实勾选」,并称若存在未如实申报的情况,可能无法通过审核。

话题迅速在社区发酵。有作者吐槽 「要好起来了吗」;也有人说 「使用 AI,那谁还看」;有人犹豫用 AI 生成情节、自己改写算不算 AI;更有用户发问,一本超百万字的网络小说,AI 在文中的使用达到哪种比例算 「合成/生成」;还有人表示忧虑,称自己手上两本书都在用 AI 续着 「混全勤」,真要卡的话就完了。

更多人关心番茄小说官方接下来的操作。他们想知道的是,如果自己主动选了 「是」,作品会不会被限流。

需要指出的是,平台要求作者对 AI 生成内容进行标注,是为了顺应国家在政策法规层面的明确要求。2025 年 3 月 14 日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 《办法》)出台,《办法》 第六条第四款明确提到,平台必须 「提供必要的标识功能,并提醒用户主动声明发布内容中是否包含生成合成内容」。该 《办法》 已自 2025 年 9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就网文平台来说,纵横中文网、七猫已早于番茄小说前述动作要求作者对生成式 AI 的使用情况进行标注。

实际上,自生成式 AI/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写作领域,网文作者该如何看待和使用 AI,已成圈内讨论最广泛话题之一。

作为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网文平台,且作者入局门槛较其他平台低,目前已坐拥超 2.4 亿 MAU 即月活跃用户数 (据调研机构 QuestMobile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数据) 的番茄小说已是观察国内 AI 写作趋势与争议的最佳舆论场。

在小红书以 「番茄小说、AI」 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发现作者、读者已就 AI 写作展开了大量讨论,话题集中在 「怎样算是 AI 写作」「AI 书和真人书抢流量」「用番茄自己的 AI 助手写文会不会被限流」 等等上面。

要求作者明确标识 AI 内容,标志着 「用 AI 写作」 这件事开始告别野蛮生长状态,而朝行业合规方向更进一步,这也给此前混乱的 AI 写作界划定了一条清晰的准线。但划线后的番茄小说能够由此走向何处,则还远不明确。

当文学遇见 AI

随着 AI 大模型技术渐趋成熟地应用于文本、图像及视频的生成,「AI+」 浪潮已深入创作生态各层面,其中 AI 实现的文字生成技术因门槛低、易上手,在各领域铺展迅猛。

OpenAI 与杜克大学、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于 2025 年 9 月发布的报告 《人们如何使用 ChatGPT》 显示,自 2022 年底 ChatGPT 发布以来,在用户对话所有主题中,实用指导占比最高 (28.8%),其次是信息查询 (24.4%)和写作 (23.9%);在与工作相关的任务中,写作占主导地位 (40%)

生成式 AI 的大规模使用,已在文学领域带来改变。

谈到 「AI 影响文学创作」,最知名案例莫过于日本作家九段理江用 AI 写了全书 5% 的内容获第 170 届芥川奖一事。九段理江在 2024 年 1 月凭小说 《东京都同情塔》 获奖后直言,自己的作品 5% 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因芥川奖在日本是极具影响力的纯文学奖,此言一出引发许多讨论。不过,需要提及的是,《东京都同情塔》 本来就是一本讨论人工智能的小说。

不少欧美作家在 AI 协助写作上的探索也显大胆,具实验性质。如斯蒂芬・马尔什 (Stephen Marche)于 2023 年出版侦探小说 《作者之死》(Death of an Author),据作者自述,书中 95% 的文本是由 AI 工具生成,他本人只负责提示词的设计、拼接、编辑等。《纽约时报》 评论这部作品为 「首部尚可阅读的 AI 小说」。

国内也已开始有作家和 AI 软件一起写作的例子。在核心文学刊物 《十月》 杂志 2025 年 6 月主办的 「AI 共创书写」 相关征文大赛中,作家姬中宪就凭与 DeepSeek 共创作品 《团雾与横风》 获大赛终奖首奖。据作者自述,他主要使用 AI 对文章进行删改,将 2.5 万字内容删减到 5000 字,称 AI 不会像他那样对各种素材都 「不舍割爱」。

与此同时,围绕 AI 写作也产生了版权、伦理方面的争议,尤其是关于 「AI 公司是否有权使用人类作者的语料来训练大模型」 问题,国际上存在广泛讨论。

2023 至 2025 年间,欧美文学界陆续出现作家针对科技公司提起侵权诉讼的案例。如 2023 年 9 月就有 17 位美国知名作家向 OpenAI 提出集体诉讼,指控后者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使用他们的作品训练大模型,这些作家之中就包括著名的 《冰与火之歌》 作者乔治·R·R·马丁 (George R.R.Martin)

国内目前尚无知名作家因侵权问题与 AI 公司发生纠纷案例,但也可看到,许多作家都在关注 AI 生文领域的进展,就 AI 辅助写作问题发表过看法。

作家莫言曾于 2025 年 7 月将自己的演讲内容发到公众号,题为 《我用 AI 写了一首诗》,文章讲述称通过和 AI 软件的 5 次对话,他感受到了 AI 的古言诗作创作能力。他的体会是 「单就写 『赋』 来讲,99% 的作家不如它」,但莫言也认为目前 AI 写的诗是 「陈词滥调」「没有创造性」,有一篇和自己的作品相关的 「注」 更是 「胡说八道」。

科幻作家刘慈欣对待 AI 的态度较为开放。2025 年 4 月在接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协之声》 采访时刘慈欣曾表示,按照 AI 目前的发展趋势与速度,它极有可能在未来取代人类文学创作,至少在相当大的比例上实现替代。在 9 月 20 日的某商业对谈活动上刘慈欣表示,AI 现在不大可能创作出最顶尖作品,但再过 10 年、20 年,结果未知。

相比国内不少作家对于 AI 写作还处于讨论、试探阶段,网文作者对 AI 的应用已然相当深入,在番茄小说上,相关的故事更为丰富。

辅助边界在哪?

在生成式 AI 带来行业性变革的大背景下,番茄小说于 2024 年 5 月上线了 AI 辅助写作功能。同行中,阅文早于 2023 年 7 月发布了大模型 「阅文妙笔」 及应用产品 「作家助手妙笔版」;阅文动作数日之后,七猫宣布与百度 「文心一言」 大模型合作,推出 「AI 小助理」 功能。

据海克财经比对发现,目前番茄小说在写作软件的 AI 功能设置上,比阅文和七猫更为丰富,番茄小说 AI 功能涉及改写、扩写、续写,提供梗概和大纲灵感,针对卡点生成后续情节各方面;相比之下,阅文的 「作家助手」 内嵌 DeepSeek-R1 和 V3,侧重于提供问答、思考和推理功能;七猫的 「AI 小助理」 仅支持 「码字灵感」「故事设定」「角色起名」3 项功能。

相比其他平台对 AI 的态度是小范围试探,番茄小说在 AI 上的步子迈得更大。

番茄小说在 AI 语料训练上的激进态度就曾让它处于风波之中。事件起于 2024 年 7 月,有番茄小说作者在后台收到 「AI 训练补充协议」 的签署提醒。协议触犯众怒的核心条款是 「一旦签署,作者作品将被用于平台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网文作者愤怒的反对声、停更行动在媒体、社交平台不断蔓延,事件以番茄小说在龙空发声明称 「可协助作者解除条款」 告终。

这场风波本质上与控诉科技公司的海外作家诉求一致,核心指向训练语料版权归属问题上。

另一个引发大众关注的番茄小说与 AI「缠斗」 事件,是 2025 年 3 月期间平台 「首秀书目数量激增」 现象。据海克财经了解,「首秀」 指的是番茄小说特有的一种推荐机制,指作品通过平台设定的 「验证期」 后,进入公域流量池获得推荐机会。业内普遍认为,首秀书目数量激增原因是大量 AI 文涌入所致,这一时间点也恰好发生在 DeepSeek 2025 年 1 月底正式上线期间。

据网文行业信息网站 「网文大数据」2025 年 3 月 3 日披露,自 2 月 8 日起,番茄小说男频、女频首秀书目数量猛增,当日首秀破 1000 本,并在随后一个月内持续攀升,于 3 月 1 日来到高点 3549 本,远超此前常态时千本左右的数量。

4 月 7 日番茄小说官方发公告称,将对大篇幅使用 AI 生成的低质内容开展长期治理。这篇公告也显示出番茄小说对待 AI 的复杂态度:一方面,公告肯定 AI 辅助写作价值,称其 「处快速发展阶段,可为作者提供写作效率」;同时又表示 「部分黑灰产滥用 AI,生成大量低质内容」。之后的 5 月份,番茄小说再度调整签约机制,提高签约门槛。

但可以看到的是,不管番茄小说如何制定规则打击 AI 作品,围绕平台上的 「AI 文」,讨论 「AI 味儿」、怎么 「去 AI」「用 AI」,始终是 2025 年以来,作者热议不断的话题。

在龙空论坛就有一名 2017 年注册的老用户于 2025 年 9 月发帖吐槽:「现在的新人离开 AI 是不会识字了吗」。他感慨以前的新人作品不管好坏,都是自己一笔笔写出来的,自从 DeepSeek 出来后,「10 个开头 9 个 AI」。

一篇题为 「番茄纯 AI 写书」 的帖子在论坛也很有热度。作者 9 月 8 日开贴分享自己的 AI 写作实验,称通过 「喂 AI 章纲、再自行修改」 的方式,每天仅花 1 小时更新两章。首秀 14 天后,10 万完读率稳定在 23% 左右,这一成绩引来其他用户惊叹,并留言称赞 「完读率高」「AI 哥真稳」。

AI 软件写小说的惯用手法和各种套路也被作者们反复讨论和吐槽。网文作者总结的 AI 文常见问题有:人物关系前后矛盾;喜欢修饰语句,不推进情节;喜欢乱加戏,导致人设走偏;文笔漂亮但没有 「时间」 的概念。他们还总结,AI 喜欢在结尾强加莫名其妙的心理描写;DeepSeek 生成的小说开头往往堆满精密数字和专业名词。

比起番茄小说,晋江文学城这类老牌付费网文平台对 AI 辅助写作采取了更为警惕的态度。

晋江文学城创始人黄艳明于 2025 年 2 月在网站作者论坛 「碧水江汀」 上发布 《关于 AI 辅助写作使用、判定的试运行公告》。她在公告中提到,自己整个春节都花在与 AI 对话、查资料上,以拟清判定思路,并最终确定在晋江平台,只有文字校对、创意要素辅助、创意粗纲辅助这三种情况是可以使用 AI 的。

不同平台对 AI 辅助工具的态度逐渐分化、路径各异,而这一趋势将走向何方,尚无定论。

目前来看,番茄小说平台 AI 文的发展方向,与其早期推广 AI 以辅助作家提高效率的初衷相去甚远,反而给平台带来了新的工作和麻烦。

好 IP 才有说服力

AI 写作并未显著拉高番茄小说优质内容供给。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另一条线——自 2023 年起,番茄小说向传统路径倾力,通过内容改编和引入优质出版物来补足短板、丰富供给。

2019 年 11 月正式上线的番茄小说已走过近 6 年时光,早期爆发式增长的红利正逐渐消退。对平台而言,当下最重要任务已从 「做大规模」 转向了 「深挖用户价值」,其中一个体现就是将网文 IP 化放到了更关键位置。

据海克财经观察,在番茄小说网站 「版权作品」 专区,目前共陈列 75 条版权改编信息,发布时间集中在 2022 年 6 月到 2023 年 8 月,之后该页面再无新增内容;这些 IP 的一个颇为明确的发展方向是短剧,尤其是被字节跳动旗下短剧平台红果短剧消化吸收——据调研机构艾媒咨询数据,2024 年番茄原创短剧改编已超 500 部。

挖掘 IP 价值是阅文曾经走过的老路。不同的是,番茄小说将短剧改编的内容重新导入自有平台,在丰富了站内整体内容供给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与网文内容同争番茄小说平台内流量的现象。

一起 「瓜分」 番茄小说流量的还有版权图书内容。

番茄小说自 2024 年初起加大了与出版社的合作力度,并在当年 4 月的一场直播中透露,平台上的传统出版物每日有超过 600 万读者阅读。

随着短剧、出版物内容等一起涌入番茄小说,平台内容生态已有了颇多变化。对用户而言,番茄小说首页此前被各类爽文占据主导的推荐格局,已逐渐演变为文学名著、短剧、网文同屏争夺流量,家长里短的叙事、霸总短剧、东野圭吾作品、《许三观卖血记》 等共同出现在推荐位已成常态。

可以想见,在流量不断被稀释的情况下,如果番茄小说找不到解决 AI 写作难题的有效策略,达成当初积极引入 AI 时所期望的创作助力,平台网文生态或将面临深层次挑战。

焦灼并非独属番茄小说一家,它甚至是全球性的。

AI 写作关涉版权、质量、写作伦理等诸多维度。番茄小说在内容层面持续提供多元化作品是平台成长壮大题中应有之义,但 AI 浪潮澎湃奔涌,机遇之下潜藏不可测风险,如何最大化发挥 AI 的工具价值,力推创作者集结并使之专注于高品质 IP 的源源不断生产,这是番茄小说绕之不开的难题,而这或将向下游传导,深度波及字节跳动泛文娱战略的落地及其在该方向版图的拓展。

AI 正在拉开一场网文领域的新的运行机制的建构。现在,业内将更多目光投向了字节跳动和它的番茄小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海克财经,作者:何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