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动态

花费 30 万港硕毕业,我当起了酒店前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 (ID:szdays),作者:白粥,原文标题:《「花费 30 万港硕毕业,我当起了酒店前台,月薪 1.5 万港币」》,题图来自:AI 生成

在香港,硕士文凭曾是一张通往高薪与体面的船票,如今却更像是一张深圳 11 号线的地铁票——终于挤上去了,却发现所剩座位寥寥无几。

掌掌从香港的大学硕士毕业,如今在酒店前台,9 小时一班,三份工作撑起 2 万月薪;徐慕三年前年薪 42 万,离职后投出百份简历石沉大海,如今 12 万的 offer 也欣然接受。

当职场变得饱和,港硕学历的含金量也发生了变化。毕业生们不再是为了 「卷」,更是为了 「留」,为 30 万的学费争取一次回本的机会,也为人生争取重启的概率。

而当 30 万学费换来的不再是 「重启人生」 的按钮,而是一张 「继续闯关」 的入场券,这笔投资还值吗?

一、港硕求职 「滑铁卢」 当酒店前台,降薪 20 万

去年,掌掌 (小红书 @反卷掌掌在 HK)从香港的大学硕士毕业,在香港一家酒店当起了前台。

酒店前台并不清闲:接待、应急、对接旅行社,一个人要身兼行李部、礼宾部、预定部、销售部、客户服务咨询部五个职位。

身为文科硕士,她自觉处于求职鄙视链的底端,在薪资上无法要求太多。根据市场默认的定薪,刚毕业的文科港硕,普遍月薪在 1.5 万港币左右。

为了能在香港生存下去,除了每天 9 个小时的前台工作,她还有两份兼职。

一份是带内地学生看香港公寓,帮助留港学生租房;另一份是自媒体,她每天拍视频,记录 00 后港硕毕业当前台的经历。三份工作加起来,月收入能达到 2 万港币。

有人质疑,港硕毕业去当前台,大材小用。但她并不这样认为,「能让我留下,就不羞耻」

读硕士时,她以为毕业后能比较顺利进入一些有影响力的大公司。「虽然心里也清楚文科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压力大,但多少还是抱着一些期待。」

但她投递了很多岗位,回复并邀约的面试几乎全是保险中介,她理想的学校行政岗位也没有回复。

「那一刻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就业的现实,这也是很多刚毕业的同学都会遇到的情况,并不是说保险行业不好,而是每个人的性格和优势适合的行业不同。」

在香港职场,学历是敲门砖,但现在毕业生的首选优选工作单位——优质大厂和外企,都有着越来越硬的城墙。砖不够硬,连缝都撬不开。

近几年,港硕求职变得越来越难,就连长此以往默契的 1.5 万月薪港币起薪,现在也被众多找不到工作的港硕毕业生,逐渐拉低至 1.2 万港币。

相对于香港动辄月租六七千港币的单间,五十港币往上的一顿饭,1.2 万月薪怕是只够他们在生存线上徘徊。

也有遭遇降巨大薪资落差的港硕毕业生,仅三年时间,年薪从 42 万跌到了 12 万。

三年前,徐慕从港硕商科毕业后,在香港一家大厂成为销售,年薪含底薪 32 万港币及 10 万提成。每个月除开衣食住行等开销,他能存下 2 万港币。

当时,他还收到了内地字节、阿里巴巴等大厂的录取,但他认为香港的薪资更高,前景更好,所以拒了内地大厂的 offer。

好景不长,同事背刺,领导约谈、无偿加班,他深感职场环境差,选择了离职。

离职后,他没有停歇,重新准备简历,并投出了数百份。两个星期过去,杳无音信,他转而投向深圳,终于收到了一份 12 万年薪的录用通知。

随即香港另一家公司也给他发了录取通知,年薪和深圳的 12 万相当,但额外提供交通补贴。

他认真比较了之后,最终决定选择香港的公司,到手的收入会更多一些。即使年薪相比之前降低了 20 万,但也足够他在香港生活。

谈起现在的行情,他只是摇头:就业市场行情差,12 万也算是很正常。但一回想起之前拒绝的大厂以及现在的就业状况,他还是心有不甘:

「感觉还不如当时本科毕业后直接找工作呢。」

二、港校扩招、学费递增,港硕 「抢跑」 求职回本

香港的就业市场变了,香港部分公司的 hr 发现,找工作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了。

「我们公司发布了一个岗位,不到一天,收到的简历超过 60 份,里面有不少港硕、优才、高才……现在已经不再是几年前的市场,一个小公司不算 senior 的岗位都被卷成这样……」

「现在出一个招聘广告,不用一天,收到 100 封以上的申请。更残酷的是,有些香港本地公司根本不招非本地人,那些投递的简历,他们甚至都不打开看,就直接分类到不合适。」

在香港高校毕业的学生,投完简历后,收到的最热情主动的回复,往往是保险公司,而除此之外的企业,「冷若冰霜」。

「真的很讨厌被保险公司吻上来的感觉,他们特别热情,甜言蜜语,还会频繁邀请参加活动,心理防线比较脆弱的同学容易越陷越深,特别是在找工作碰壁的情况下,最后不知不觉就投入了保险行业的热烈怀抱中。」

而保险行业,大多讲究绩效和人脉,在香港属于流动性极高的行业,对大部分求稳求高薪的毕业生来说,为职业的下下选。

但如果不尽快在香港找到一份工作,那在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以及读港硕时动辄高达 30 万的投入,又该如何快速回本?

三年前,徐慕来到香港读研,除了 18 万/年的学费外,其他的衣食住行加起来,他在一年间投入了近 30 万元,才拿下硕士文凭。

近几年,港校的硕士学费普遍上涨,且涨幅明显,尤其集中在热门商科、理工科专业,部分专业还迈入了 「40 万+港币/年」 的时代。

就拿港大来说,除了经济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外,几乎所有专业学费都超过了 40 万港币,部分热门专业的涨幅更高,最高的金融类与财管类专业稳定在了 46 万+。

一方面,是港硕学费上涨,成本上升;而另一方面,是港校进一步扩招。

从 2024/25 学年起,香港特区政府将资助院校的非本地生招生限额从 20% 提高至 40%,这意味着包括硕士在内的非本地学生名额翻倍,各大高校都响应政策,显著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尤其面向内地学生。

据徐慕回忆,三年前,他们班级的内地生占比已达到了九成左右,其中至少一成打算留港。

不光港硕学生暴增,针对内地人才前往香港工作的高才优才计划也在进一步放宽:

2023~2024 年取消配额限制,高才通计划申请量暴增,2023 年申请量达 8 万宗,是 2022 年的 5 倍。最新统计,高才通计划累计获约 11 万宗申请。

进入香港的内地人才越来越多,香港的人才政策正从 「抢人」 向 「选人」 转变,而港硕只能提前 「抢跑」。

现在,很多港硕学生,在开学的第一星期,便一边应付沉重的课业,一边寻找香港的实习机会,丰富工作背景,增加毕业后留在香港工作的概率。

三、「性价比神话」 港硕,还足够重启人生吗?

曾几何时,港硕是内地中产后代的镀金捷径,也是已就业打工人再提升的优选。

相对于内地高校来说,港硕普遍为一年制,课程紧凑,学生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学业,时间成本低。

就读门槛也相对较低,港硕采用 「申请制」,无需参加统一考试,更注重本科背景、语言成绩、实习经历等综合素质。相比之下,内地考研竞争激烈,录取率也较低,「二战」「三战」 的学生不计其数。

港校在全球大学排名中的稳定表现,也是内地学生选择港硕的重要原因。港大、港中文、港科大等常年位列 QS 前 50,学位国际认可度高。

港硕学生毕业后可获得 2 年无条件留港工作签证,便于留港就业;若回内地发展,港硕背景在一线城市金融、互联网、咨询等行业也具较强竞争力。

与申读国外高校相比,港硕则有着更高性价比。虽然港硕学费近年来上涨,但整体费用仍低于英美主流留学国家。

其次,香港与内地文化相近,语言环境中西融合,离家近,适应期短,安全性高,适合不愿远赴欧美、但又希望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

所以,时至今日,港硕具备着内地高校和国外高校不具备的便利性和性价比,吸引着越来越多学生到港深造。

然而,当 「物以稀为贵」 变成了 「人满为患」,港硕是否确实贬值了?海归硕士从 「精英标签」 变成 「基础门槛」?还是只是非技术岗本身就贬值?尤其是文科、社科专业的毕业生?

事实上,从就业市场的反馈来看,港硕的 「稀缺性」 确实在下降,学历本身不再自动等于竞争力,但它并未 「全面贬值」,而是分化加剧:

港硕的技术导向专业如 AI、金融科技、量化营销依然吃香,就业率与薪资水平稳定;非技术岗如市场、公关、行政、教育、社会学等则面临 「学历通胀+岗位收缩」 的双重挤压。

学历并不是废了,而是岗位少了,赛道太挤,竞争加剧了。

那么问题来了,非技术岗专业的港硕,还有必要读吗?重启人生的概率,现在到底有多低?

一年前从港硕传播学毕业的林雪儿,给出的答案是:取决于你想重启什么样的人生,港硕只是起点,并非终点。

她本科是双非一本的传播学专业,在工作了 3 年,攒到了 20 万后,由于厌弃当时的工作氛围,于是努力申请了香港排名前三的传播学硕士,半工半读,一年时间拿下硕士学位。

毕业后,她也在香港迷茫着投过数百份简历,也短暂地在香港拿着 1.5 万的月薪漂泊。后来,她发现那并非想要的生活,于是拿着镀完金的学历,回到了三线城市,面试成为民办高校的英语老师。

现在,她工作稳定,薪资稳定,也和家人朋友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寒暑假便去自驾游。在她看来,这张文凭,让她获得了想要的生活。

掌掌现在回想在香港读书这段时光,依然感觉十分幸运。当时,她偏科严重,高考失利,是香港的大学给她提供了一个上大学的机会,让她能够读上喜欢的专业。

在香港本科和硕士五年的时间,她投入了 80 万元左右。在香港教育的熏陶下,她更注重个人的成长——现在是酒店前台,能够锻炼自身的待人接物和应变能力,这段经历比存下来多少钱更重要。

她也不认为港硕的性价比在下降,「香港依然是一个机会多、包容度高的城市。」

「读完硕士,如果选择回内地发展,能多一个 『敲门砖』;留在香港,相比学历,香港的公司更注重实际的工作经历和能力。」

选择在香港工作的毕业生,拿着香港职场的入场券,继续临摹着未来。

有人问徐慕,如果一开始知道港硕毕业后,只能拿 12 万年薪,那他还会选择读吗?

他的回答是,12 万只是起点,并非永远。

(备注:文中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