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讯

OpenAI 有花不完的钱?AI 泡沫让人想起了当年的网络股

文章来源:TechWeb

OpenAI 又造就了一波大涨。这已经是过去一个多月的第四次。站上 OpenAI 的风口,股价就能上天。一个月时间,OpenAI 已经从英伟达、AMD 以及博通敲定了 26 吉瓦的算力。

 博通两次股价大涨

 半导体巨头博通周一收盘大涨 10%,市值已经接近 1.7 万亿美元,一举超过台积电,成为市值仅次于英伟达的第二大半导体公司。在这波 AI 热潮中,陈福阳领导的博通同样受益匪浅,今年以来股价已经增长了一倍。

 此次推动博通股价攀升的,又是造富神话 OpenAI。这家生成式 AI 巨头不仅自己估值突破 5000 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而且还有着 「金手指」 的美誉。谁和他们达成合作交易,随后就会股价飙升。

 博通大涨是因为他们宣布与 OpenAI 达成战略合作,两家公司将共同部署定制的 10 吉瓦 (GW) 级 AI 芯片。OpenAI 将负责 AI 芯片设计,并与博通共同开发和部署。与此前英伟达和 AMD 的交易不同,OpenAI 与博通的合作不涉及投资与补贴。

 根据两家公司的新闻稿,OpenAI 将通过这些自研芯片和系统,将其前沿模型和产品开发经验直接融入到硬件产品中,释放全新的计算能力和智能水平项目预计将在 2026 年下半年开始部署并完善网络系统,在 2029 年年底前完成工作。

实际上,这已经是博通第二次因为 OpenAI 股价大涨了。上个月博通发布财报之后,陈福阳宣布有一家神秘新客户承诺了高达 100 亿美元的新订单。当时市场就猜测这个新客户是 OpenAI,推动博通股价大涨 16%。

 现在两家公司正式宣布合作。尽管这是已知消息,但依然让投资者感到兴奋,推动博通股价又迎来第二波涨势。陈福阳算是把 OpenAI 这个股价推动剂用到了极致,真正做到 「一鱼两吃」。

 谁跟着 OpenAI 都能涨

 过去一个月,OpenAI 持续宣布了数千亿美元的几项重磅新交易,从英伟达、AMD 和博通敲定了高达 26 吉瓦的算力。奥特曼在持续推动云服务商与芯片巨头们股价大涨的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好的合作条件。

 上个月,OpenAI 宣布与甲骨文达成未来五年 3000 亿美元的云服务大单。甲骨文股价一日飙升 36%,创下三十多年的最大涨幅,市值暴涨 2500 亿美元,一度超过 9000 亿美元。

 几周前,OpenAI 又与英伟达宣布达成战略投资协议。英伟达计划向 OpenAI 投资至多 1000 亿美元,支持 OpenAI 购置英伟达 AI 处理器打造耗资数千亿美元的数据中心集群。交易宣布当天,英伟达市值猛增了 2000 多亿美元,总市值突破 4.5 万亿美元。

 一周前,OpenAI 和 AMD 宣布达成战略合作:OpenAI 将在未来几年部署总计 6 吉瓦 (GW) 的 AMD 处理器,预计从 2026 年下半年开始首批 1 吉瓦的部署,使用 AMD 即将推出的 MI450 系列。受此消息刺激,AMD 股价上周攀升了 35%,市值一路飙升突破 3500 亿美元。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OpenAI 已经连续达成了云基础设施,AI 处理器采购以及合作研发自有芯片的四笔重磅合作交易,不仅确保了自己未来的算力,实现了处理器供应商多元化,更计划构建自有 AI 基础设施。

 奥特曼的野心还不仅于此。今年 8 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还畅想了 OpenAI 向消费硬件、脑机接口和社交媒体的扩展空间。当时他就表示,OpenAI 在 「不远的未来」 将花费数万亿美元用于数据中心建设,并暗示如果美国政府迫使谷歌出售 Chrome 浏览器,该公司将有兴趣收购。

 奥特曼是想把 OpenAI 打造成一个类似谷歌这样的全栈 AI 巨头,成为横跨大模型、消费硬件、处理器、社交平台以及数据中心的巨无霸企业。如果这些规划得以落实,OpenAI 的估值或许将增长数倍,达到数万亿美元的级别,与谷歌、微软、苹果平起平坐。

 马斯克都酸溜溜

 然而,在这股 AI 大跃进的背后,却隐隐浮现另一个风险:OpenAI 这已经签下了数千亿美元的大单子,作为一个创业公司,他们真的有钱支付落实吗?如果没有足够资金,还在不断签下无法兑现的天价大单,在资本市场推高自己估值与 AI 公司股价,那么目前这股 AI 热潮的背后是否存在巨大的泡沫?

 花旗集团分析师估算,OpenAI 每新增 1 吉瓦计算能力,需在基础设施上投入约 500 亿美元。因此,OpenAI 与芯片制造商的最新合作,预计到 2030 年将累计带来约 1.3 万亿美元的资本支出。

 OpenAI 绝对是史上融资能力最强的创业公司,他们的融资与估值不断打破创投圈的记录。就在今年 4 月,他们又完成了 400 亿美元的创纪录融资,估值达到 3000 亿美元,孙正义的软银负责 300 亿美元,微软也有继续跟投。其中 100 亿美元在已经 4 月中旬到位,其余 300 亿美元将在年底到位。

 不过,软银的总投资额将与 OpenAI 的营利性转型挂钩,如果 OpenAI 母公司无法顺利转型为营利性公司,软银的投资额将降至 200 亿美元。这也是马斯克持续通过诉讼以及收购等手段,阻止 OpenAI 母公司转型的主要原因,他想为自己的 xAI 创造追赶时间。

 不到半年时间,OpenAI 最近的估值继续增长到惊人的 5000 亿美元,超过马斯克的 SpaceX,成为史上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马斯克只能略有些酸溜溜地在 X 上评论说,OpenAI 的估值过高了。

 马斯克或许是存在敌意,但 OpenAI 的疯狂也面临着诸多质疑。短短一个多月时间,OpenAI、英伟达、AMD、甲骨文与博通之间的巨额投资与合作掀起了 AI 时代最大的资本风暴。

 如此大规模的算力投资,OpenAI 能否产生相应的商业回报,这依然是个疑问。当一家尚未盈利的创业公司以数千亿美元估值撬动全球资本市场,并与芯片巨头、云服务商编织起资本与技术深度绑定的交易网络时。业界自然会讨论是在见证一场技术革命的必要基建,还是在目睹一场危险的资本循环游戏。

 融资营收扛不住烧钱

 的确,OpenAI 的营收增长相当惊人。他们的营收主要来自于 ChatGPT 的订阅营收,企业用户的 API 付费以及向微软等企业出售定制 AI 解决方案。虽然目前 OpenAI 主要营收还是来自用户订阅,他们周活跃用户已经高达 8 亿级别,但正在积极转向企业 AI 基础设施为主的营收模式。

 继去年营收增长 150% 之后,今年上半年 OpenAI 的年化营收已经超过了 100 亿美元,预计今年全年营收将增长超过两倍,达到 127 亿美元。按照目前的规划,OpenAI 预计 2030 年营收达到 2000 亿美元。

 只是,这么夸张的融资额度,如此迅猛的营收增长,都满足不了 OpenAI 的烧钱胃口。去年 OpenAI 净亏损高达 40 亿美元,他们预计今年增长一倍达到 80 亿美元。为了在 AI 军备竞赛中继续保持优势,OpenAI 豪言未来五年将投入超过 1150 亿美元,主要用于自建数据中心等算力投资。

 这个烧钱速度远远超过了 OpenAI 的营收和融资步伐。奥特曼不得不边谈合作边融资。为了尽可能降低资金需求,奥特曼在英伟达和 AMD 两笔处理器采购协议上,采用了创新的 「投资-采购」 模式。

 英伟达向 OpenAI 进行至多 1000 亿美元的股权投资,OpenAI 则用这些资金采购英伟达的处理器。而 OpenAI 采购 AMD 足够的处理器,推动 AMD 销售和股价增长达到目标后,AMD 将向 OpenAI 提供至多 10% 的认股权证,相当于是向 OpenAI 提供业绩奖励。据媒体报道,奥特曼还去找了台积电寻求投资,但台积电并没有接受。

 英伟达 GPU 可以用股权投资来抵消,但 AMD 的 GPU 采购和博通的自研芯片都需要前期巨额资金投入。而且,OpenAI 与甲骨文签下的云基础设施服务,每年的账单就高达 600 亿美元。OpenAI 哪来的这么多钱支付?

 看起来,甲骨文并不担心。甲骨文联席 CEO 克莱·马古伊克 (Clay Magouyrk) 本周信心十足地表示,OpenAI「当然」 能支付每年 600 亿美元的云资源费用。他提到,OpenAI 的用户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AI 技术将对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企业产生巨大影响。

 黄仁勋也就 「供应商融资」 的外界质疑进行了澄清。他表示,OpenAI 暂时没有钱,他们需要用未来指数级增长的前景来筹集这些资金。所以他们给了我们机会,与其他投资者一起投资。黄仁勋甚至表示,自己只遗憾没有更多的钱可以投资 OpenAI。他相信,OpenAI 会成为一家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公司,而英伟达会成为首个市值超过十万亿美元的企业。

 有趣的是,在外界担忧 OpenAI 疯狂扩张存在资本泡沫之际,作为当事人的奥特曼也在警告 AI 行业的泡沫风险。他在一个多月前公开表示,自己也认为 AI 市场正处于泡沫期,但 AI 仍然是长期以来最为重要的创新。

 让人想到网络股泡沫

 目前的 AI 投资热潮,也让很多人想到了二十多年前的网络股泡沫。在世纪之交之际,投资者疯狂涌入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相信互联网会改变所有的商业模式,盲目推动尚无盈利能力和缺乏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公司市值与估值。

 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互联网的确改变了此前几乎所有的行业,但是这并没有阻止泡沫破灭与股市崩盘。2000 年 3 月至 2002 年 10 月,纳斯达克指数损失了近 80% 的价值,许多互联网公司都没有存活下来。

 实际上,很多行业人士都提到了目前 AI 领域的投资存在泡沫风险。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今年 3 月份就表示,很多大型科技公司、投资基金和其他机构纷纷竞相建立 AI 训练服务器基地,这种趋势开始显得有些盲目。许多项目在建设时并没有明确的客户。

 虽然蔡崇信相信 AI 市场规模可能至少达到 10 万亿美元,但也强调 AI 并非赢家通吃的领域,真正的胜利不在于开发出最强大的 AI 模型,而在于能否更快地实现技术落地和应用。蔡崇信和马云一道亲身经历过网络股泡沫破灭。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首席经济学家托斯滕·斯洛克 (Torsten Slok) 甚至认为,当今的 AI 泡沫事实上比互联网泡沫更大,标普 500 指数前十大公司今天的远期市盈率 (P/E) 高于 1990 年代中期科技泡沫时期的前十大公司。

 在他看来,目前的 AI 泡沫与与互联网泡沫有一个重要区别:当年的众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分散了泡沫风险,而目前市场风险高度集中在极少数科技巨头上,估值甚至比当年更为夸张。

 但乐观者总是存在。Constellation Research 首席分析师 Ray Wang 认为,「从更广泛的 AI 和半导体投资角度来看¼¼我不认为这是泡沫。供应链的基本面依然强劲,AI 趋势的长期轨迹支持持续投资。」

 美银证券董事总经理维韦克·阿利亚 (Vivek Arya) 看来,虽然 AI 公司正陷入一场竞赛,以保护主导地位或寻找新的创收方式。现在的科技巨头比起当年的网络股公司有着更为雄厚的财务实力。

 顶级云服务提供商现在有足够的运营现金流来支持其资本支出。相比网络股时代的互联网公司总是依赖债务融资,现在顶级云服务提供商的资本支出强度约为 25%,而预期运营现金流平均超过 30%。

 英伟达目前市盈率是 51 倍,而 2026 年预期市盈率仅为 29 倍,这 「远低于」 其盈利增长率。分析师们表示,这与二十多年前思科、北电网络和雅虎等股票 100 倍估值时 「截然不同」。

 更重要的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目前正处在降息周期,这与此前 2000 年和 2008 年市场崩盘时美联储持续加息的状况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