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财讯

可转债高估值引发分歧 公募基金 8 月仍大幅增持

  可转债市场近日再度迎来一波深幅调整:代表整个市场的中证转债指数上周最大回撤达 4.91%,仅次于今年 4 月中旬。市场估值整体过高被认为是引发市场调整的核心逻辑。市场人士表示,由于可转债市场追求绝对回报的资金占比较高,一旦股市震荡,高估值便会触发一波获利回吐。

  不过,周末有不少机构表示,由于近期债市表现不佳,不少 「固收+」 资金拟在此轮调整中逆势布局可转债。

  最新数据显示,公募基金 8 月在沪市增持可转债超过 92 亿元,而指数化投资成为主流选择之一。近期国内最大可转债 ETF 规模也不断创新高。

  高估值引发调整

  总的来看,可转债市场今年以来不仅整个市场重心逐级震荡走高,且在与 A 股共振中,步履更加稳健。

  今年以来,中证转债指数最高涨幅逼近 20%,万得可转债等权重指数最高涨幅高达 24%,这一表现优于不少主要宽基指数。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相较于之前,今年可转债市场的特点在于能跑赢股票市场,且不受债市赎回潮的影响。从过去一个月看,其相较于股票可能表现出更好的性价比,可转债市场正迎来近 10 年最强行情。

  但伴随着指数上行,可转债高估值现象也开始为各方所重视。

  2017 年以来,可转债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可转债已经来到了估值高点。

  上周初,各价位可转债估值均已处于历史高点。统计显示,从 2017 年以来的历史分位数来看,80 元至 100 元平价价位对应的估值中枢分位数位于历史最高点;110 元至 130 元平价估值中枢分位数位于 95% 至 100% 区间。

  截至 8 月 25 日,中证转债指数实现了 7 连阳。不过,该指数在早盘冲高至 495.10 点后,震荡向下。该点位也成为本轮行情以来的高点。

  广州嗣盈资产总经理张晓东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评估市场热度也可以采用市场价格平均值以及百元溢价率指标去衡量。相对而言,市场价格平均值更易观察。

  数据显示,2018 年末可转债市场启动之时,整个市场价格平均值不足百元。至 2025 年 8 月 25 日高点,这一数据已经刷新至 155 元高位,同时市场转股溢价率中位数为 27%。

  「显然,随着 A 股震荡加大,可转债市场的调整只是时间问题。」 张晓东认为。

  「在 A 股走强的背景下,随着可转债估值持续走高,性价比在急速降低。」 一位公募基金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过高的可转债价格和转股溢价率,意味着只有正股持续大涨,才能与可转债估值拉平。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还是应侧重 A 股的配置。

  8 月 27 日,中证转债指数大跌 2.82%,次日再度探底,个券方面也整体走弱。

  高估值的分歧

  不过,不少机构人士认为,高估值并非调整的核心因素,如今市场定价仍缘自股市空间。

  「目前观察市场数据其实价值不大。」 一位券商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可转债市场快速发展始于 2017 年。如果在 2017 年以来的周期中去分析,往往会得出市场估值过高的结论,但从整个资产配置看,目前国债收益率正处于低位,相对更有利于权益类资产,而对于资金丰沛的 「固收+」 基金而言,其更倾向于配置可转债。

  「这轮调整有个特殊的现象出现。」 该研究人士表示,此前 「固收+」 基金面对着债券市场调整,往往会抛售可转债去弥补流动性缺口。而今年恰恰相反,不少基金选择了抛售纯债,买入可转债资产。

  可转债市场正在被股市驱动,期权化迹象明显。国海证券靳毅认为,本轮可转债走强的主线在于债券型资金顺势增配,定价由 「类债」 向 「类股」 迁移,带动其成为交投焦点。在权益市场改善的背景下,稳健资金为获取贝塔与期权弹性加仓,成为边际买方,价格发现更指向正股,持仓成本上移,联动性增强。未来只要权益趋势延续,估值锚将更偏向稀缺与期权,偏股化交易与价格中枢抬升具备延续基础。

  被动化投资火热

  被动化指数投资被认为是可转债市场的核心观察指标。

  从 8 月最新持仓看,公募基金仍在全力买入可转债资产。上海证券交易所最新披露的持仓数据显示,截至 8 月末,公募基金持有可转债 1512.42 亿元,相比上个月增持了 92.63 亿元。这也是公募基金在沪市连续两个月大幅增持。

  与此同时,尽管经历了上周市场的调整,可转债 ETF 仍在持续净流入。数据显示,博时可转债 ETF 流通份额连续十日上行,最新至 48.26 亿份,单月增加 12 亿份。从流通市值观察,博时可转债 ETF 流通规模从 8 月初的 451 亿元增至 639 亿元,净增加了 188 亿元。

  「可转债市场被动化投资正在开启。」 上述研究人士表示,可转债市场结构正在发生改变。随着浦发银行发行的可转债 10 月到期,高评级可转债占比正在持续下降,整个市场将变成以中低评级品种为主的偏高波动的市场。

  而不少投资机构未来受限于评级约束和流动性约束,无法买入这类中低评级可转债品种,只能配置可转债 ETF。

  不过,未来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明明表示,目前市场偏股型可转债居多,与此同时可转债 「老龄化」 问题也比较明显。从市场端看,以保险银行理财为代表的固收资金不断涌入导致可转债市场机构占比不断上升,可转债 ETF 在可转债市场的占比不断提升,但过高的价格会让市场失去债底的有效保护,跌幅有可能超过股票。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原标题:可转债高估值引发分歧 公募基金 8 月仍大幅增持)

(责任编辑:73)

推荐阅读

马斯克救不了特斯拉

admin

小米小鹏零跑:新势力 「增长三杰」 的秘密

admin

一个北漂创业 7 年的小老板,想在就业季聊点真心话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