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市值水晶
零食江湖最怕的不是短期的周期风,而是 「慢变量」 在后台悄悄改写游戏规则。
以瓜子称王二十多年的洽洽,刚交出的最新一季财报,确实刺眼:2025 年上半年营收 27.52 亿元,同比下滑 5.05%;归母净利润 8864 万元,同比暴跌 73.68%,其中二季度净利润仅 1139 万元,扣非则转为亏损 1499 万元。
这是过去十年少见的 「质量塌陷」 式财报:收入没崩,利润却显著塌方。官方解释仍是 「原料涨价+渠道调整」,但这只是表层。真正的问题在于:原料波动何以能撼动龙头至此?渠道迁徙何以把定价权拱手送人?以及,当年轻人的零食地图被重画,洽洽的 「品牌—渠道—单品」 铁三角还顶得住吗?
01 数字的真相,不在利润表表头
把数据摆齐,先还原 「发生了什么」。2025 年上半年,洽洽营收 27.52 亿元,同比-5.05%;归母净利润 8864 万元,同比-73.68%;扣非仅 4309 万元,同比-84.77%。更关键的是二季度:营收 11.81 亿元,同比增长 9.69%,但归母净利润只有 1139 万元,同比-88.17%;扣非转亏 1499 万元,销售净利率跌到 1% 左右。换句话说,收入边际在恢复,利润端却几近停摆——这不是 「卖不动」,而是 「卖得越多,挣得越薄」。
利润塌陷的第一元凶是毛利率断崖。卖方披露二季度综合毛利率约 21.4%,同比-3.6pct,虽环比回升 2pct,但仍显著低于常年区间;上半年分品类看,葵花籽毛利率约 20.9%,坚果约 14.8%,双双被原料抬价 「打穿」。这与公司在半年报中的解释一致:2024 年 9 月内蒙古采收期连续阴雨,霉变率抬升,符合标准的食葵产出骤降,引发原料价格飙升并外溢到腰果、巴旦木等坚果原料,毛利被系统性压扁。
但把锅全甩给 「天灾」 并不公平。原料端本就周期性强,龙头通常靠多产地布局、套保或周期滚动采购来 「削峰填谷」。洽洽这次没有规避风险,暴露的是供应链的钝化:对极端天气的预案不足、对原料结构的缓冲能力不足、对套期策略的纪律性不足。
更糟糕的是,这次冲击叠加了 「渠道结构恶化」——线上直销、电商与即时零售增长较快 (上半年电商收入约 45 亿元口径/同比+25%,直销合计约 7.8 亿元),但这些渠道的毛利和费用后净利都明显低于线下经销盘;收入在往低利润区迁移,利润自然被二次稀释。
再看费用。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二季度同比分别+4.0/-0.5/+0.6/+2.3pct。销售费用率上行,一方面是新渠道开拓与促销投入加码,另一方面是做直播/达人分销的 「渠道税」 攀升;财务费用率走高则受汇兑与融资结构影响。结果就是:毛利往下、费用往上、利润被两面夹击。用一句并不客气的话总结:洽洽这份半年报不是 「危机」,是 「体检报告把老问题一次性照清了」。
别忽略另一个容易混淆的点:很多媒体把 「毛利率 20% 出头」 解读成 「行业普遍下台阶」。这有以偏概全之嫌。瓜子本就低技术壁垒+原料敏感,毛利中枢低于巧克力/糖果/饮料;龙头的长期优势不在 「产品技术」,而在 「规模采购+渠道穿透+品牌心智」。当三端同时钝化时,利润的 「缓冲垫」 就薄了。这也是为何同样遭遇原料波动,2023 年公司毛利还能守在 24% 附近,而 2025 年上半年直接摔到 20% 出头。
02 渠道换代与定价权坍塌
洽洽的核心结构是 「瓜子为锚+坚果为二线+其他尝试」 的品类金字塔;传统强势在商超/便利/夫妻店的经销体系,覆盖 56 万级终端,袋装瓜子市占率在 50%-60% 区间,供应链/货架/品牌协同构成长坡厚雪。但这套系统的天敌,是 「渠道范式改写」。
今天的零食消费,正在被量贩折扣店、会员店、即时零售与直播电商重新拆分。
第一,硬折扣量贩用 「白牌+极致性价比」,把品牌的定价权压到地板——它直接找工厂代工、缩短层级、贴着成本跑量;
第二,直播/达人间接把 「促销常态化」,客单敏感、价格透明,逼着品牌把线下的利润往线上 「让渡」;
第三,会员店把 「供给端上移」,品牌如果不交出独家规格/更低出厂,就难进 「精选货架」。
洽洽并非不进取——它在电商、达人、山姆等新渠道的投入都在加码,一季度山姆收入涨了 50%-60%,量贩渠道翻倍。但代价是:线上毛利更低 (公司口径提到线上毛利率仅 16% 左右),达人分佣、平台返点、物流履约共同吞噬利润;而线下经销商的高毛利区却被 「新渠道虹吸」。最终的综合效果,就是你看到了的那条利润曲线。
很多人问:「龙头市占率 60%,为何不提价?」 答案很残酷:提价要么丢量,要么丢渠道关系。硬折扣的 「反品牌结构」、会员店的 「精选 SKU 结构」、直播的 「价格锚定结构」,共同导致品牌议价权坍塌——你不是和一个对手打,而是在和三套不同的渠道算法博弈。
洽洽过去习惯了 「单品爆款+大经销盘」 的规模红利,而今天的游戏是 「渠道碎片化+人群分层+内容驱动」,同一袋瓜子,需要给出三四套差异化的价格/规格/内容解法,才能保住同一层级的毛利率。这种组织切换的难度,远大于 「把货多铺两万家门店」。
换言之,洽洽今天的问题不是 「卖不动」,而是 「在对手决定的价格体系里卖得动」,这与 「定价权」 是两回事。定价权来自 「你不在,消费者会感觉不方便/不安心/不体面」,而不是 「你在,大家都能便宜点」。当量贩白牌把 「可替代性」 放到用户面前,品牌就被迫进入 「规模—利润」 的囚徒困境:要份额,就让利;想利润,就丢场景。二季度净利率 1% 这一刻度,就是渠道算力给出的 「新均衡」。
03 第二曲线的 「松土期」
面对主业利润承压,洽洽的战略动作并不保守:一头做坚果延伸,另一头测试魔芋、鲜切薯条、冰淇淋等新品,试图从 「嗑」 延伸到 「咀嚼/即食/冷饮」 的更大零食半径。
先看坚果。洽洽的小黄袋每日坚果在过去几年建立了第二心智,但今年上半年坚果占比也从 27% 回落至 22%,原因一半在成本 (巴旦木/腰果等上游原料价格上行挤压毛利),一半在竞争 (同类玩家拥挤、规格同质化严重)。坚果的长期机会在 「营养+复配+低糖化」,不是 「再堆一层口味」。这要求企业把研发与供应链 「往深里走」:把原料端—配方端—口味端的结构性成本做下来,而不是靠一次性的促销曝光把销量做上去。否则,销量增长与利润增长会长期 「脱钩」。
再看 「魔芋/鲜切薯条/冰淇淋」 这些新品。魔芋赛道已经被卫龙、盐津铺子等头部品牌教育多年,品类结构稳定、心智占位牢固,洽洽进入只能靠差异化 (口味/质构/功能叙事) 和 「超大规模铺货+极致效率」 的组合,去挤出一条窄道;鲜切薯条与瓜子冰淇淋倒是相对 「空白」,但它们要么重冷链、要么重前端陈列维护,对组织与渠道协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用旧打法做新生意,八成会 「先热闹后冷场」。
海外是个更值得耐心的方向。公司在上半年海外收入同比增 13%,同时尝试在印尼、中东等市场做新品类切入。海外的好处是 「价格带更宽+渠道更规整」,坏处是 「本地化/合规/供应链半径」 的长期投入门槛。与其急着把所有新品塞进国内拥挤货架,不如把 「瓜子—坚果—复配零食」 的组合在海外做成 「低 SKU、高周转、高毛利」 的样板,再反哺国内。这条 「反向出海—反向学习」 的路径,过去三年在中国零食玩家里屡屡奏效。
04 结语
很多人把洽洽的这次业绩 「变脸」 理解为短期型灾难,认为 「原料回落就一切恢复」;也有人把它视为结构性坍塌,悲观到 「品牌老化、护城河被掀翻」。两种看法都简单了。事实更接近这样一条曲线:原料冲击是引爆器,渠道换代是结构性下压力,组织的策略与纪律才是决定 「回不回得去」 的变量。
短期看,三季度食葵成本的回落与旺季动销能把毛利率从谷底往上 「拽一把」,二季度净利率 1% 的 「新均衡」 有望修复;中期看,若 「原料平滑+渠道差异化+内容口碑」 三件事做实,经销盘不至于被线上反向蚕食,利润表会先恢复弹性,再谈增长;长期看,第二曲线不是 「上新品」,而是 「在另一套渠道—人群结构里重建定价权」。
如果这三条线能同步走正,洽洽仍是那个 「最不坏的选择」,只是它需要用更现代的组织打法去赢回曾经属于它的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