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动态

被 「遗忘」 的砂锅菜

一、砂锅品类,过气了?

秋冬季将至,谁还在吃砂锅?

一位二手设备回收商告诉内参君,「今年砂锅类门店没有明显的批量倒闭,偶尔会有倒闭。」 后面他又又补了一句,「早就没什么人开了,过气太久了。」

企查查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 12 日,搜索关键词 「砂锅」 相关企业新增注册 6709 家,而在 2024 整年新增数量为 15174 家,按照现在的新增速度,要想追上 2024 年,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四个半月里开出 8000 余家砂锅企业,显然不现实。

从单月企业增速来看,2024 年 3 月至 12 月,全部超 1000 家,对比来看,今年不止每个月同比去年数量大幅降低,现在仅有两个月的注册量在 1000 家以上。

另一边,砂锅菜已经出现闭店,比如,内参君在抖音平台上刷到了许多近期关于打牙砂锅闭店、转让的视频信息。另外还有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则 「长清大学城暑期商家换血」 的帖子,其中提到打牙砂锅门店已经撤场,在他看来,砂锅品类是一阵风,吃过 3 家砂锅,都比较难评,油大不入味。如果一家餐馆被顾客评价难吃,大概率会以失败告终。

而据公开数据显示,打牙砂锅是加盟连锁品牌,据说一年时间在全国开出超 200 家店,而在品牌抖音官方账号里也明确标有:打牙砂锅全国开设连锁店超 211 家的信息。不过在大众点评上,内参君数了一下该品牌正常营业的门店大约有 36 家。

似乎,砂锅菜已经走下坡路了。

二、砂锅菜,模式正在 「细分」

实际上,2025 年的砂锅菜,正在经历细分。

其一,注重堂食和正餐,人均价格 60 元左右。以陶德砂锅和海底捞旗下砂锅子品牌 「从前印巷·欢聚砂锅菜」 为代表。从前印巷主打 「高质价比、留住烟火气」 的欢聚体验,招牌菜如彩云之南汽锅鸡、川渝椒麻翘嘴鱼、烧椒豆花牛柳、辣椒炒黑猪肉、蒜蓉粉丝虾等,目前在重庆和杭州分别开出 1 家和 2 家门店,杭州门店里特意推出专为杭帮口味定制的枣香红烧肉。

其二,砂锅快餐,堂食+外卖,人均 20-30 元左右。内参君发现,快餐连锁品牌 「谷田稻香」 在去年尝试转型做砂锅菜,但是一直被质疑使用预制菜的谷田稻香,即便是押注砂锅菜,目前来看仅限于是丰富了菜品体系,至于品牌口碑的提升似乎没有太大意义。

内参君在点外卖时发现砂锅菜外卖商家数量有所增加,其中北京一家名为 「砂锅婆砂锅下饭菜」 最为常见,公开信息显示,这是井格火锅旗下的砂锅菜子品牌,近一年开店速度也比较快,大概有近 60 家。砂锅菜做外卖看似和现炒菜一样,但是人们选择炖煮形式的砂锅菜,吃的就是锅气,而当本应该热气腾腾的砂锅菜装在外卖塑料盒里后,冷下来的菜品在口味上有点难言。

其三,砂锅+酒馆模式,是 2025 年在砂锅菜基础上流行的创新模式,武汉的满小二砂锅酒肆,是一家主打砂锅与酒饮融合的特色餐厅,有砂锅古法坛肉、砂锅云南油焖鸡、砂锅麻酱牛肉等菜品,提供特色酒水等。

三、从器皿到品类,砂锅菜为啥难以真正实现价值跨越?

砂锅菜是热闹的,也是有市场价值的,毋庸置疑。但除了个别如 「罗妈砂锅」 这样的百店连锁品牌外,砂锅菜始终没有跑出寡头与 「价值感」。

百搭的砂锅菜,有锅气、好吃又实惠,但究其原因,内参君认为砂锅菜始终 「卖不上价值」,本质上或许正源于品类的这些 「优势」。

其一,口味百搭,砂锅乘万物。但 「万金油」 也意味着 「没啥大特色」,消费者认产品不认品牌。

对于砂锅这个器皿以及砂锅菜整个品类来说,本身并没有强烈的地域和品类限制,可以说 「万物皆可砂锅菜」,无论是南北方菜系,还是茶饮烘焙,都能通过砂锅的形式做创新。但这也导致消费者只认 「砂锅」,不认品牌,导致砂锅品类中很多品牌难以形成自己的绝对差异化优势。

与此同时,传统砂锅菜的制作工艺和食材选择也相对固定,标准化程度较高,出餐效率高,但这也导致砂锅菜菜品容易被复制和模仿。许多品牌的砂锅菜在食材、制备方法、产品味型等方面十分相似,缺乏独特的差异化卖点,同质化问题严重。

说白了,当下很多消费者在谈到砂锅菜的选择时,都表示:你家有砂锅,别人家也有砂锅,都是砂锅里 「煮菜」,谁家便宜、谁家好吃,我就去谁家吃。谁家都没有绝对的 「价值吸引力」。

其二,认清砂锅菜的价值不在于 「表演」,供应链成熟反而成了 「砂锅菜是预制菜」 的证据。

2024 年,热度持续飙升的砂锅菜,遇到了一个更大的 「麻烦」,被质疑是预制菜。一些品牌用砂锅器皿表演 「现场感」,但假的就是假的,消费者一时模糊买账,但久了也不愿意为智商税买单。「表演」 的价值大打折扣。

这种 「表演秀」 让本就主打 「烟火气」,在 「反预制菜情绪」 下诞生的砂锅菜品类,遭到沉重一击。

尽管砂锅菜通常现炒现做,但由于出餐速度较快,经常被消费者质疑为预制菜,某种程度上来说,供应链成熟反倒成了让砂锅菜被视为 「预制菜」 的关键 「证据」。

越来越多的质疑,让很多扎实做砂锅菜的品牌也被扣上 「预制菜」 的帽子,进而拉低品牌价值感。

其三,品类定位模糊,网红色彩太浓厚,反倒泯灭砂锅菜的 「真正价值」。

流量时代,不少砂锅菜品牌开始追求网红色彩,通过打造网红打卡点、设计夸张的装修风格、利用网红营销等方式吸引流量。但这些行为往往只是短期吸引消费者眼球,例如上文提到的一些砂锅酒吧,虽然在社交平台上爆火一时,靠氛围感吸引不少消费者打卡,但如果忽视了产品本身的品质和消费者的复购需求,一轮打卡散去,恐一地鸡毛。

一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直言,「砂锅菜就是好吃实惠,能在我很饿的时候填饱肚子,吃得满足,就已经很好了!实在不需要花里胡哨。」

在这一发言下,很多消费者表示认同,「砂锅菜如果都整一堆洋文洋墨水,那吃都不用吃,一定是智商税。」

对于砂锅菜这样本身就 「扎实、实惠」 的品类来说,「不上价值」 不一定会没有价值感,但 「强上价值」 一定会丧失真正的价值感。

四、冷静下来的砂锅菜

轰轰烈烈的砂锅菜,在经历了大风口的 「盛世繁华」 之后,似乎冷静下来了。

每个餐饮品类,从萌芽到大火,再到 「全品类沾亲」,最后回归理性,总有一个类似的周期。

很显然,砂锅菜在这个周期中,正被 「架在火上烤」。

这个赛道,目前至少还面临几个明显的挑战,一是规模化的企业,依然数量不多;二是砂锅菜门槛低容易被模仿,特别是加盟市场鱼龙混杂,也给品类的发展带来了一些 「干扰项」;三是砂锅的价值始终难以突围,陷入 「鸡群热闹,凤凰难飞」 的境地。

无论头部如何加码、无论腰部品牌如何创新,砂锅菜这个朴素的、诞生于草根的品类,终将回归到餐饮的大逻辑里寻找价值——吃饱、吃好,一道有锅气、有滋味的热菜。

「对于很多人来说,砂锅菜就是儿时的记忆,那些藏在边边巷巷的夫妻小店,老板煮砂锅,老板娘在后厨切菜。砂锅给人的印象就是接地气、实惠,而不是硬要把它升级成一个漂亮饭甚至 bistro。换句话说,顾客需要的是 『在保留实惠、锅气』 的前提下,进行品质的升级。你还得是那个熟悉的砂锅。」 一位业内人士评论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餐企老板内参,作者:内参君

推荐阅读

10 天了!原华金证券首席财富官刘明军在林芝墨脱失联

admin

--sh601212

admin

二代接班,企一代不放心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