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动态

有望填补全球治疗空白!广生堂乙肝新药从顶刊到产业化的 「关键一跃」

文章来源:财联社

广生堂旗下乙肝创新药 「梯队化」 管线再迎重磅进展!近期,广生堂旗下抗乙肝病毒一类新药 GST-HG141 临床 II 期数据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并迅速推进 III 期临床入组;与此同时,GST-HG131 又被纳入国家突破性品种,两者组成的 「全球首个三联全口服方案」 已进入 II 期临床阶段。

但从 「有证据」 到 「真正让患者受益」,还有一段不可忽视的路径需要走完。

政策支持加速释放、资本市场配套融资同步展开,把 「临床所需」 与 「价值所在」 对齐,把 「新质生产力」 转化为可规模化的健康产出,广生堂的再融资成为其把医学价值落到患者床边的必要动作。

临床价值跳级:把 「低而有害」 打到 「低而不可测」

慢性乙肝一直是我国乃至全球严重健康负担,在缺乏临床治愈手段的背景下,GST-HG141 应时而出。该药 II 期临床数据发表于国际权威医学期刊 《柳叶刀》 旗下子刊 《eClinicalMedicine》,凭借权威平台彰显临床价值。此举不仅是科研层面的认可,也代表着对广生堂研发能力、靶点选择与价值定位的行业肯定。

真正的临床突破,是给长期处于 「半控制状态」 的乙肝患者一个更确定的希望。传统核苷 (酸) 类似物虽能显著降低病毒复制,但仍有高比例患者陷入低病毒血症 (LLV),这一状态与肝硬化、肝癌风险上升密切相关。

本次发表于 《eClinicalMedicine》 的研究发现,GST-HG141 展现出强大的抗病毒活性。治疗 24 周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 HBV DNA 降至检测下限的比例分别高达 84.0% 和 81.5%,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单用核苷 (酸) 类对照组) 的 32.1%。药物起效迅速,治疗 2 周即观察到 HBV DNA 载量在核苷类药物基础上继续下降超过 1 log10 IU/mL(即降至原水平的 1/10 以下),且疗效持续稳定。

而且该药具有独特机制靶向pgRNA与cccDNA潜力:GST-HG141作为新型乙肝核心蛋白调节剂,展现出区别于现有核苷类药物的全新作用机制。研究首次在患者中证实,GST-HG141能显著降低HBV前基因组RNA(pgRNA)水平(平均下降>1 log10 IU/mL,最大降幅达 1.5 log10 IU/mL,即约降至原水平的 1/32)。而 pgRNA 由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 DNA(cccDNA,病毒持续感染的关键) 直接转录产生。这一结果间接提示 GST-HG141 具有下调 cccDNA 转录活性甚至潜在耗竭 cccDNA 的能力。

总体而言,在良好安全性与耐受性基础上,GST-HG141 的 II 期研究明确证实了 GST-HG141 在 LLV 人群中的优异疗效与良好安全性,并通过 pgRNA 的显著降低,进一步支持其关键作用——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有望突破乙肝治愈的 「核心堡垒」cccDNA,打破病毒复制与转录的底层障碍。这为解决 LLV 患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临床难题带来了全新希望,也为追求乙肝 「临床治愈」 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梯队化布局:三联全口服加速临床路径

而在广生堂的临床管线中,针对乙肝临床治愈的目标已有一套 「组合拳」。

公司独家提出乙肝临床治愈 「登峰计划」:即在核苷类似物药物 (NAs) 基础上,联用能够削减 cccDNA 病毒池的 GST-HG141,能够抑制 HBsAg 的 GST-HG131,以期实现乙肝的临床治愈。

公司丰富的管线组合能支撑这一计划的实现。公司 GST-HG131 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GST-HG131 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有明显抑制效果,且安全性良好,此后 7 月 GST-HG131 被 CDE 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在 GST-HG141 和 GST-HG131 靶点互补、机制互助,且均已获得 II 期临床阶段实证,并分别进入 CDE 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基础上,两者联合构成的全球首个三联全口服方案,也被寄予厚望。该联合方案已被列入 「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项目」,二期临床申请从申报到获批耗时仅数周。

这套全口服、全新机制的多靶点联用方案,若最终的 III 期临床数据能够持续支持,有望从根本重构乙肝治疗路径,实现质的跃升。

管线频频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或优化试点项目,体现了对广生堂创新定位的判断与行政加速的导向;而临床研究被国际权威期刊刊发,说明广生堂新药的设计与结果通过了全球同行的严格审视。这是中国创新药从 「本土探索」 走向 「全球共识」 的一步,也是衡量项目价值的关键分水岭。

但研究成果只是起点。药物要真正进入市场,还需要走过获批上市、注册性研究、质量体系建设、生产线放大等环节。每一步都需要资金支持,缺口往往出现在 「证据已成型、产业尚未成势」 的时间窗口。如果此时停滞,临床价值就会被时间成本稀释。

为临床注能:再融资与资本配置的理性考量

再融资是把时间换成效率的明智布局。

据悉,广生堂正在筹划定增募资总额不超过 9.77 亿元,其中近 6 亿元用于 「创新药研发项目」,包括 「GST-HG141 III 期临床研究及上市注册项目」 和 「GST-HG131 联合 GST-HG141 II 期、III 期临床研究及上市注册项目」,还有近 3 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可见,定增意在补足关键路径上的资金缺口。在医药创新的语境下,再融资并不是豪赌未知,而是投资确定性更高的环节。对股东而言,当前的节点也意味着风险已部分释放。GST-HG141 和 GST-HG131 的 II 期实验已给出对照验证的阳性结果,项目已进入 「放大验证」 的阶段。这使得资金的风险-回报比发生了实质改变:用有限的资金去解决定位明确、影响闭环清晰的瓶颈,通常比早期盲目扩张更能提升资本效率。这种 「证据驱动的资本配置」,是市场理性的体现。

定增若能及时完成,广生堂就可以加快推进 III 期临床全部布局。按公开研究与行业评估,III 期往往耗资数千万至上亿美元不等 (跨区域、多中心、影像/分子终点、长期随访均将推高成本);即便以保守模型估算,单项 III 期的总额级别也足以构成对单一公司现金流与研发节奏的 「瓶颈」。提前补齐资本缺口,可减少 「断点停顿」。

再者,通过稳健融资,公司可以完善原料药与制剂的生产与工艺验证,并可根据 CMC 和生产体系需要提前放大,以期在获批后更快兑现 「可及性红利」,保障上市后快速投产和供应。
另外,从社会回报角度衡量,若一项新药疗法能够在合理时间内满足临床需求、降低长期医疗负担,那么从公共财政到患者家庭层面的节省,很可能超过前期研发与生产投入的折现成本。资本对其投资,实质是在为民众健康买单,是一种高回报的社会资本配置,间接参与了公共健康体系建设。

把临床需求、国际认可与资本配置放在一条线上,广生堂的再融资逻辑并不复杂:这是一次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以临床数据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融资。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一款药物上市,更在于缩短临床成果到公共价值的转化时间,在 「新质生产力」 的坐标中,为乙肝消除目标做一次加码。

推荐阅读

10 个迹象,表示你可能遭受过父母的情感虐待

admin

货币市场日报:9 月 4 日

新华财经

美国财长贝森特:已启动下一任美联储主席候选人遴选工作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