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动态

美国的政治暴力与历史分水岭


一、背景

2025 年 9 月 10 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美国右翼青年领袖、特朗普亲密盟友查理·柯克 (Charlie Kirk)在犹他谷大学开启了 「美国复兴之旅」(The American Comeback)校园巡回活动。演讲开始约 20 分钟后,一颗从约 180 米开外大楼射来的子弹击中柯克的颈部,鲜血涌出,柯克不省人事。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多个角度现场视频记录了这位 31 岁意见领袖颈部喷血倒下的骇人画面。尽管被紧急送医,柯克最终伤重不治。

此事件震惊了美国政坛。特朗普总统下令全美降半旗直至周日傍晚。据央视新闻报道,美东时间 9 月 12 日,美国执法官员透露,枪杀查理·柯克的嫌疑人身份已确认,系来自犹他州当地的 22 岁男子泰勒·罗宾逊 (Tyler Robinson)

枪击案迅速引发美国左右阵营的激烈对立——右翼陷入一片哀悼之声,称这是美国保守派的重大损失,许多意见领袖称 「内战」 已至,呼吁实施报复;左翼则有人称柯克 「罪有应得」,认为柯克最终为自己的仇恨言论买单,美国政治与社会撕裂达到了新的危险高点。

二、查理·柯克:从校园活动家到 MAGA 第三代领袖

1. 草根崛起与政治影响力

查理·柯克生于 1993 年,是一个在芝加哥富裕郊区长大的年轻白人帅小伙。他的政治生涯始自 2012 年——当时还是高中生的他为右翼媒体 Breitbart 撰文,指控高中教科书存在自由派偏见。18 岁时,他获得退休企业家比尔·蒙哥马利支持,共同创建了 「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组织。

这家组织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保守派青年组织,在 850 多所大学和中学设有分部,通过培训活动人士、资助学生政府候选人、曝光 「左派教授」 等方式,深度介入校园文化战争,并将大量的年轻人 (尤其是男性)转化为 MAGA 的支持者。

柯克早期获得共和党金主大量资金注入,他成为特朗普核心圈成员,自称在特朗普首任期内 「去过白宫上百次」。2024 年大选前,他加入特朗普的顾问团队,依托在青年群体里的广泛影响力,他在 2024 年特朗普大选里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他的政治忠诚、执着及庞大的支持者基础,也使得他在 MAGA 和保守派获得了极高的认同与评价。

2. 新媒体时代的保守派传播者

柯克开创了保守派政治倡导的新模式,融合多平台媒体评论与线下动员。他主持每日三小时的 《查理·柯克秀》(在苹果播客新闻类排名第四),拥有 X 平台的 500+万粉丝和 TikTok 的 7,300 万粉丝,覆盖广泛的受众。

他虽然早年即辍学,但非常热衷学习,并采取公开辩论的方式——例如通过 「证明我是错的」 校园辩论系列及这次的 「美国复兴之旅」,直面自由派对手,就堕胎、批判性种族理论、跨性别权利、经济、社会、外交政策等敏感的政治与社会议题公开交锋。这些辩论常在网络疯传,使得年轻一代得以接触保守派/右翼思想,并转化成支持者。

副总统 JD·万斯如此评价:「如果你真正观看查理的活动,而不是媒体搞出来的虚假摘要,你会发现,这是极少数左右两派能进行公开诚实对话的场合之一。他愿意回答任何问题,与所有人对话。」 柯克还曾与加州民主党州长 (民主党的政治明星)加文·纽森在后者的播客节目上激烈辩论,甚至让纽森不得不在节目里同意 「跨性别女性参加女子体育竞赛不公平」 的观点。

柯克之遇刺,也得到了纽森的同情和对行凶者的谴责。纵观美国政治光谱左右,无论人们是否同意柯克的具体观点,大多数人都对他报以很大的尊重。毕竟,他是最能代表新生代保守派运动的面孔,可能主导美国的未来,而他对底层民众和年轻人疾苦的关心也是真实的,能够在民粹左翼里找到很多理念与政策上的共同点。 


3. 理性辩论 vs 激进观点

尽管以理性辩论著称,柯克也不乏激进言论。作为孤立主义者,他将俄乌冲突称为 「边界争端」,并一度坚决反对美国协助以色列、介入以伊冲突;他坚决反对同性婚姻与 DEI 计划,认为堕胎等同于谋杀;他否认气候变化。他曾称乔治·弗洛伊德 (被白人警察虐杀、在全球引爆 BLM 运动的非洲裔美国人)为 「人渣」,引发自由派强烈谴责。

同时,他也深切关注年轻一代的经济困境,致力于揭露、痛陈美国年轻人面临 「信贷租房经济」 的剥削——房价收入比从父母辈的 3 倍升至 7 倍,首次购房年龄由 30 岁推迟到 38 岁,六成的 Z 世代不得不依赖 「先买后付」 购买日常食品。他指出美国经济社会矛盾的爆发点在痛苦沉沦的年轻一代——「如果你们不解决我们的经济困境,我们就会在政治上变得更加激进。」

4. MAGA 的第三代领袖

MAGA 运动里,如果说 1946 年生人的特朗普覆盖的是老一代群体,1984 年生人副总统、潜在接班人 JD·万斯覆盖的是有子女的中年家庭,而 1993 年出生的柯克覆盖的是尚在校园或初出校园、最为年轻、最能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

这正是美国政治里的某种共识。按照 「剧本」 推演的话,MAGA 历史将如此展开。特朗普是运动的开启人。JD·万斯是接班人,而查理·柯克是三代,代表着未来。

也基于此,从特朗普自上到下,整个保守派阵营对他都十分尊重。总统本人也要认真听取柯克的建议,尊重他的感受,考虑他的想法,并把他作为触达年轻群体的抓手。

而自由派/左翼则需要时刻关注柯克的言论和影响力,将他作为美国政治的风向标和领头羊。

三、柯克的主要政治立场:MAGA 新一代的完整议程

这里,我们快速总结一下查理·柯克的主要政治立场。有理由认为,他的观点既影响又反映了美国年轻一代保守派的立场,是美国未来政治和政策的某种预示。

  • 社会文化:

    坚决反对 「觉醒文化」 与左翼 「政治正确」,反对跨性别权利扩张;视堕胎为 「谋杀」 并支持限制堕胎权利的立法;

  • 移民:支持严格的边境管控,支持特朗普大规模驱逐计划,主张暂停移民;

  • 种族:反对 「批判性种族理论」,反对黑人维权 (BLM)运动 「暴力化」,倡导白人权利;

  • 宗教:虔诚的福音派基督徒,强调基督教 (特别是新教)在美国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 外交:坚持 「美国优先」 立场,反对过度海外干预,质疑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怀疑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及对伊朗的打击 (后为了避免和特朗普正面对峙,在以色列问题上转向)

  • 经济:柯克的经济观点是典型的民粹主义,即关心中低收入群体和年轻人的经济困境,认为这是当前美国面临的最紧迫问题。而考虑到他的保守派主张,实际上可以把他归类为右翼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1) 债务经济的批判:柯克尖锐批评了 「先买后付」(BNPL)经济模式,指出,半数以上的 Z 世代依靠小贷公司的分期付款服务维持日常消费,连购买披萨、演唱会门票都要贷款。他认为这种不受传统信用监管的掠夺性借贷,正在将年轻一代推入 「债务奴隶制」。

(2) 货币政策与住房:认为 2008 年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是灾难性的,大量印钞导致资产价格飙升,使得年轻人购房变得几乎不可能。他指出,父母一代买房时房价是收入的 3 倍,现在已经变成 7 倍,首次购房者平均年龄从 30 岁推迟到 38 岁。住房问题是美国年轻一代面临的最严重问题。

(3) 对金融资本的批评:与传统保守派不同,柯克毫不避讳地批评金融资本的掠夺性。他质疑为什么右翼要为 「放贷人」 辩护,认为那些利用年轻人无知进行掠夺性放贷的公司应该被关停。该等立场在传统共和党内部是相当激进。

(4) 代际正义的诉求:柯克明确将矛头指向婴儿潮一代,认为他们的政策选择导致了年轻人的经济困境。他呼吁共和党必须回应年轻选民的经济诉求,否则将失去整整一代人。

(5) 反对海外支出,资源应该转向国内:柯克强烈反对对乌克兰的大规模军援,而认为这些资金应该全部用于解决美国水深火热的国内经济问题——特别是年轻人的住房和债务危机。

以上观点使柯克在右翼运动内部占据了独特位置:他既坚持文化保守主义,又在经济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民粹主义和反精英倾向,甚至不惜挑战传统的自由市场教条。某种程度上,他代表了美国右翼政治中一种新的综合:即文化上的保守主义与经济上的民粹主义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右翼政治形态,即右翼社会主义。

特朗普作为初代 MAGA,只能说看到并利用了中低收入群体和年轻群体对经济现实的不满,但其具体出台的政策,仍然是有利于大企业和大资本的,并没有和建制派共和党分道扬镳。

但第二代的 JD·万斯和第三代的查理·柯克的经济主张,都具有更加强烈的民粹和社会主义特征,而且第三代的柯克比第二代的万斯更强。

这就是美国的右翼社会主义时代潮流——可以说,叫作不叫社会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 

这个潮流不仅存在于美国,还可能席卷全球,预示着社会主义最终将在全球以某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会师、合流——而这可能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时代的唯一出路。

四、MAGA 运动难以弥补的损失

查理·柯克之死,实际上标志着 MAGA 运动失去了年轻的第三代核心领袖。而无论是开创 MAGA 意识形态的第一代领袖特朗普,还是连接民粹主义、科技资本的第二代代表 JD·万斯,都没有谁能够像第三代的柯克这样深耕青年群体,同时掌握着新媒体与青年草根运动的传播秘诀。

柯克的独特价值在于:一是将特朗普的政治表达系统化、理论化且进行必要的创新、发展、迭代;二是通过校园辩论等形式扩大保守派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三是为 MAGA 运动提供了持续的组织基础和人才储备。

而且,对于柯克,还不能只看他台前活动家的表现——幕后,他与特朗普及其团队密切联系,提供关键信息反馈、参与重大问题的讨论、承担传播与宣传功能。这种复杂的多面角色,帮助柯克从很年轻的时候就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与人脉,并成为 MAGA 运动中无法替代的灵魂式人物。


五、遇刺后美国保守派的反应:愤怒与复仇呼声

柯克的遇刺让共和党、白宫、保守派阵营震惊。他们已经找不到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愤怒和悲伤。

官方层面:特朗普总统称柯克为 「传奇人物」,下令全美降半旗。副总统万斯、前首席战略师班农等核心人物发表哀悼声明。白宫副幕僚长米勒表示要 「击败夺走查理的邪恶力量」。

媒体与意见领袖:福克斯新闻主持人沃特斯呼吁 「要以查理期望的方式复仇」。一些激进人士如劳拉·卢默称这是 「专业暗杀」,马特·福尼将其比作 「美国国会纵火案」,呼吁 「彻底镇压左派」,而部分左翼人士在社交媒体上对柯克之死表示庆祝或幸灾乐祸,更进一步激化了保守派的愤怒情绪。有极右翼网站出现了 「启动民主党灭绝计划」 之类的暴力言论。

暴力升级风险:当下的美国,政治气氛极为紧张,整个社会来看,对政治暴力的容忍度不断提高,进一步政治暴力可能随时到来。芝加哥政治大学教授 Robert Pape 在五月份的一个调查显示,近四成的民主党人认为通过武力让特朗普下台是具有正当性的;近四分之一共和党人则认为特朗普动用军队镇压反对其议程的抗议活动是正当的。

研究政治暴力和两极分化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副教授 Ruth Braunstein 表示,柯克的遇害,可能会动员起那些一直在等待这种 「催化剂」 的组织。一直以来,右翼群体都拥有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的民兵式组织,这些团体都处在等待一个被召唤采取行动的时刻,以 「捍卫他们眼中的国家」——一切都只需要政治领导人的一声令下,例如特朗普发出的最轻微暗示。

政治利用:所幸,特朗普目前还表示克制。但没有人知道白宫接下来会如何行动,是否会将柯克遇刺作为在全国主要城市部署军队的理由?人们只能拭目以待,但我们可以合理估计,保守派绝对不会让柯克白白牺牲。

另一条隐线:此外,还有一条公众话语里不容易见到,但在右翼群体里流传的隐线:柯克是怀疑以色列及犹太人对美国外交政治干预及影响的重要声音之一——尽管他在特朗普的压力下转向——但这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即年轻一代 MAGA 对以色列及犹太人的影响极为警惕。以及反犹是民粹右翼里的暗流。柯克之死,有没有可能是相关势力的作为?阴谋论甚嚣尘上,也无法排除:其既不能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但这就是阴谋论发生作用的机制。 

因此,柯克之死会给美国政治留下深远影响。

六、刺杀改变历史轨迹

1. 对 MAGA 运动的不可逆损失

查理·柯克是保守派/MAGA 运动里颇为罕见的复合型人才:既能扎根草莽,运用新媒体传播,进行高效的线下动员;又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想法,可以对保守主义/MAGA 的政治叙事进行与时俱进的发展迭代,还能通达共和党的权力核心,获得必要的政治资源。

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在政治动员和组织建设方面,尤其是在争取年轻选民方面,柯克的作用几乎是不可替代的,特朗普政治周期正在步入尾声,柯克的死,使得 MAGA 运动失去了青年动员及代际传承的关键人物,也让 MAGA 运动永久地失去了一位最有潜力的三代接班人,留下了一个难以填补的真空。

2. 政治暴力的螺旋升级

其次,这一事件有可能成为美国政治暴力螺旋升级的引爆点。柯克的死,让他成了保守派眼中的 「殉道者」,其象征意义甚至远远超出了他生前的政治成就。这极有可能激发 「以暴制暴」 的恶性循环——暴力引发复仇,复仇合理化更多暴力,美国本来已经脆弱的理性对话空间被彻底摧毁。

由此,维持西方选举/民主制度所需要的社会共识和凝聚力将不复存在。到最后,当政治分歧无法通过辩论和选举来解决,就只能诉诸子弹,用内战手段解决了。因此,查理·柯克死后的美国,政治很有可能会变得更加暴力、更加不可预测,撕裂的国家将会更加撕裂。 

3. 改变关键历史进程的历史分水岭事件

刺杀冷酷也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现实:通过肉体消灭一个关键人物,确实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纵观历史,刺杀的成或不成,个体生命的延续或终结,往往引发国家方向的转折。

刺杀者选择在柯克事业如日中天、影响力再创高峰时下手,其目的显然不仅仅是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更是要扼杀一种可能性——一种由柯克所代表的、MAGA 运动年轻化、知识化、并可能长期主导美国政治未来的可能性。

从这个角度看,刺杀者在某种意义上 「成功」 了——用一颗子弹,让柯克的思想传播能力和政治潜力强行画上句号,以此强行改变了历史的轨迹。这种政治暴力,不仅是个人悲剧,也是美国政治制度失败的征兆、表象、结果。

七、中国视角

有人问,此事对中国有何影响?我的个人观点,从中国的角度出发,查理·柯克有可能是 「友好」 的力量——并不因为他 「亲华」,而是因为利益与价值有更多的交集。

其一,一个在外交上奉行孤立主义 (及多极秩序)的美国,更容易与中国相处;

其二,一个奉行社会主义的美国 (尽管他们可以更名为 「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会在经济与社会政策上与中国找到更多的共同点;

其三,一个奉行传统主义的美国,也与中国这样的传统东亚社会有更多的理念与社会实践交集。

总而言之,这样一个向后撤、关注美国本土问题、回归基层民众福祉、承认世界多极秩序的美国,有可能和中国有更多的共处空间。

柯克虽然已经死了,但如前文所述,他确实帮助塑造了美国年轻一代的政治理念,但更多的是反映了美国年轻一代的价值导向。也即,柯克实际上是美国政治潮流转变的征象与结果。

所以,他的离去,并不会改变以上的趋势。

但是,谁知道呢?一切还距离太远。毕竟是十多二十年以后的事情。我们很难去具体评判这一事件将如何影响复杂的中美关系。

不过,透过这起悲剧,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日益撕裂、充满暴力和不确定性的美国。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精英可以被轻易地在光天化日之下谋杀,当政治对手之间的仇恨已经压倒了最基本的文明底线时,我们不禁要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

所以,读者要问我的话,我会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和平、稳定、团结、远离政治暴力和内耗的国度。也许是这起远在大洋彼岸的悲剧带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uzhuxi,作者:Chairman Rabbit

推荐阅读

逻辑比特科技团队在 Nature 发表论文,实现新型 「热」 拓扑边缘态

admin

坤恒新材拟二度上会 泰金新能、健信超导回复问询|科创板 IPO 周报

admin

奇瑞回应新能源推广补助资金被核减超 1.4 亿:属正常流程,比亚迪暂无回应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