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3 日 7 时 10 分 59 秒
商业动态

灰犀牛来了

出品 | 妙投 APP

作者 | 妙投团队

头图 | 视觉中国

2025 年 10 月 10 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 (Truth Social)上宣布,从 11 月 1 日起 (或更早,视中国是否有反应),美国将对中国商品再加征 100% 关税,即在现有关税基础上再加码一倍。

与此同时,他还提出对 「所有关键软件」 进口实施出口管制,以此作为对中国最近在稀土出口管制等举措的反击。他表示,如果中国采取激烈反制,美国随时可以调整实施时间。

 

目前,这一威胁仍停留在社交媒体声明阶段,能否真正落地,还取决于中美双方接下来的博弈。但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市场恐慌。当晚美股大幅下挫,道指下跌约 878 点,标普 500 收跌 2.7%,纳指下跌 3.6%,芯片与新能源板块跌幅居前。

 

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开盘,但也难独善其身。10 月 10 日,富时 A50 期指夜盘一度暴跌超过 4%,刷新数月最大跌幅;中概股普遍重挫,金龙指数跌幅达 6.1%,部分热门中概个股跌幅超 10%。

 

那么,这一轮关税风暴对 A 股各板块究竟意味着什么?哪些行业会首当其冲,哪些板块又可能相对稳健?

 

分化的智造业

 

关税的核心是抬高 「中国制造」 的成本。

 

这次 100% 的关税意味着,一部在中国组装的手机,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将直接翻倍。最终的结果,要么美国厂商寻求豁免关税,要么美国厂商寻找替代的供应商。

 

2025 年 4 月、8 月,英伟达、苹果均获得了 125% 对等关税豁免、100% 半导体关税豁免的资格。

 

本次加征的关税不排除英伟达、苹果可能再次获得关税豁免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 4 月份加征关税后,英伟达链、苹果链的 A 股相关公司的股价快速下跌,豁免后快速反弹。

 

然而,对于部分出口型的制造业,逻辑与消费电子类似。它们在全球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就是 「性价比」。100% 的关税直接摧毁了这一优势,使其陷入 「量价齐利」 的困境。

 

例如:许多 A 股汽车零部件公司,深度嵌入了通用、福特乃至特斯拉的供应链体系。为了规避关税,美国车企将有极强的动力寻找替代供应商,这将直接导致中国企业的订单流失。

 

对于中国产的零部件与设备,特斯拉、福特等也有申请豁免。这些豁免只有个案审批,不具有行业普适性。例如:用于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的中国产人造石墨获得关税豁免,理由是美国本土无法提供。

 

再加上,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关系已从亲密合作走向公开对立。特斯拉更难获得美国政策红利的倾斜,关税也不例外。

 

因此,妙投认为,关税冲击对特斯拉链的利空影响,将大于英伟达链、苹果链

 

然而,硬币总有另一面。中国已经开始走自主可控之路,尤其是在高端制造、国产替代领域,如:半导体等。

 

除了加征关税,特朗普还宣布,同日我们还将对任何及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对于半导体而言,EDA(芯片设计软件)仍是半导体行业的 「卡脖子」 环节。当前,EDA 行业呈现全球高度垄断,Synopsys、Cadence、Siemens EDA 合计市占率超 70%。

 

这次 「关税大棒」,将加速本土 EDA 企业 (华大九天、概伦电子、广立微等)在国产替代的突破,继续通过政策支持、并购与研发投入,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除了 EDA,基础软件及高端工业软件为主的信创赛道也有机会迎来发展机遇,但特朗普并未表明关键软件的具体内容,还需观察。

 

另外,在半导体领域,受益于自主可控,国内 GPU 算力芯片、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等继续加速替代。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关税大棒与 4 月份的关税对 A 股制造业的影响会有不同。

 

其逻辑在于,4 月多数 A 股制造业企业的股价尚在低点,而多数股价已攀升至高位,以 「易中天」(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纪连海」(寒武纪、工业互联、海光信息)最为代表性。

 

这次关税大棒之后,全球资产大跌,美国科技公司英伟达、苹果、特斯拉等纷纷出现下跌。

 

因此,妙投认为,A 股的英伟达链(易中天)、苹果链、特斯拉链等相关公司的股价也将面临调整的压力,要谨慎防范风险。待关税豁免或者缓和后,投资者方可继续乐观

 

撕裂的有色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关税冲击中,有色金属成了市场分歧最集中的板块——黄金因避险逻辑坚挺,白银被看作避险资产,却又因工业属性而承压;铜在担忧衰退,稀土却在酝酿战略红利

这种分化反映出市场对关税影响的不同解读。一方面,市场认为关税加码将直接压制全球制造业景气,削弱对铜、铝、镍等工业金属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也看到供应端的隐忧——地缘博弈升级、贸易壁垒增加、关键资源出口受限,可能反而推高战略金属的溢价。

 

如果关税威胁持续,市场对全球经济发展必然趋于悲观,避险情绪升温,黄金价值几乎毋庸置疑。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风险资产遭遇抛售,流动性紧张也会冲击金价,而这恰恰提供了低吸机会。

 

但避险的另一面是增长的代价。

 

当资金涌向避险资产时,实体经济的增长预期是在减弱,工业金属的需求端开始感受到寒意——需求预期坍塌,当天 COMEX 铜价大跌 5.43%。

 

在此之前,美联储降息,铜的需求端有故事,供给端紧缩,商品属性与金融属性同步向上,铜价大涨。但当关税落地,市场就会交易衰退预期,也就是悲观的经济预期与过于乐观的降息预期在同时发生,铜价会下跌——因为当商品属性与金融属性背道而驰时,铜价更受到实物供需的影响。

 

短期回调不可避免,长期叙事也不应被忽视:全球铜矿供应干扰频繁 (如智利 Codelco 产量创 20 年新低、印尼格拉斯伯格铜矿因重大泥石流事故被迫停产),而且能源转型带来的铜需求长期来看是硬需求、结构性的。一旦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恐慌情绪缓解,供应端的这些硬约束很可能会迅速把铜价拉回 「现实」。

 

铜是经济周期的镜像,而稀土是地缘博弈的武器。

 

美国的关税加码,本质上是对中国制造和新能源链条的围堵;但反过来,中国也在强化对稀土、石墨、镓锗等关键矿物的出口管制,这直接压缩了国际可流通供应量。下游企业无法轻易找到替代供应源,只能接受涨价或者囤货,从而支撑稀土相关股票的上涨。

 

当然,这些资源的战略价值更是远超商品本身,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

 

白银的处境最纠结。它既有避险属性,又有一半以上需求来自工业领域,可以看成 「半个黄金+半个铜」。

 

今年白银跑赢了黄金——COMEX 黄金年内收涨 52.8%,COMEX 白银年内收涨 62.49%,一是因为白银价格更低,「杠杆效应强」,对避险资金来说是一个更具弹性的标的;

 

二是供需关系紧张。工业需求猛升 (尤其在新能源、光伏、电子、5G 等领域)属于刚性需求,难以用替代金属大规模替代;而供应端受伴生矿依赖、矿体品质下降、审批限制及资源枯竭等因素制约,响应能力弱。

 

这种双重身份,让白银格外尴尬。关税带来的风险厌恶,短期内确实让避险资金追逐贵金属;但一旦经济衰退预期升温,白银的工业需求会被压制,从而削弱紧张局面的支撑力

 

一旦关税风险解除,黄金未必会大跌,但白银和铜等工业金属则有望迎来明显反弹

银行股重回压舱石

关税对于金融板块的基本面没有直接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风格与资金流向的变化。

 

今年 7 月份以来,此前表现不错的银行股转入下跌行情。

 

中证银行指数 7-9 月收益率分别是-2.04%、-1.66%、-6.82%,而 5-6 月份分别上涨了 6% 和 5%,其主要原因是成长风格与红利风格两者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成长风格赚钱效应显著,部分资金弃红利买成长,以银行为代表的红利风格受到较大压制。

叠加此前银行股有较大涨幅,有获利了结的资金,缺少高切低的资金,因此三季度银行股股价承压。

 

如果贸易争端持续加剧,银行股可能会重新受到资金热捧

 

首先是在贸易争端的情况下,市场风险偏好会显著下降,高风险高收益的成长风格资产受影响最大,随着风险偏好的下降,资金会更偏好稳定性强的资产,从安全性、股息率角度,银行是最符合避险资金偏好的板块之一;

 

其次在市场出现快速下跌的情况下,汇金等国家队很可能入场稳定股市,手段主要是增持四大行股票,以及购买沪深 300 等宽基 ETF,银行都是直接受益,因为银行是沪深 300 指数的最大权重行业;

 

另外与 4 月份相比,银行与成长板块的情况发生了反转。4 月份时银行股累积了较大涨幅,四大行迭创新高,成长股则距离前期高点差距较大,估值分位点低。而经过三季度的行情后,现在银行股是滞涨板块,成长板块估值高企。

 

因此银行板块可能是资金的主要去向,相对于其他板块的超额收益会由负变正

 

基本面上,没有太大变化,目前宏观经济还没有强劲复苏的信号,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增长和净息差、不良率依然有一定压力,处在筑底阶段,何时能有趋势性向好还要看宏观经济的表现。

 

保险板块在 5-8 月出现了持续上涨,进入 9 月份后开始出现回调,较 8 月底下跌了 12% 左右。主要因素在于板块的机会在全市场来看不上不下,相比于 AI 产业链等涨幅高的板块欠缺弹性,相比银行等红利板块又缺少股息率上的吸引力,基本面上又没有明显的景气度边际变化。

 

8 月份受预定利率下调背景下的产品 「炒停售」 因素带动,人身险公司保费规模增长近 50%。9 月份后预定利率正式下调,预计保费规模将有环比大幅下滑。

而投资端虽然有较好的投资收益,但也将迎来高基数影响,因为本轮行情的起点 「9.24」 行情在去年同期启动,预计保险公司的业绩受到高基数影响,也将进入较低的增长区间,这使得保险板块缺乏足够的上涨动力。

 

由于现在保险的业绩弹性主要来自投资端,而贸易争端又有可能带来股市的波动,因此保险板块的机会并不明显。

 

不过好在板块已经在 9 月份提前于大盘开始下跌,下旬出现企稳迹象,而板块又是大盘股,受益于汇金等国家队可能的宽基 ETF 增持,因此相对于其他板块也会有超额收益。

 

券商板块跟保险板块的投资逻辑是相似的,都是跟股市行情高度相关。券商板块也是在 5-8 月出现了持续上涨,9 月份出现回调,不过回调幅度低于保险板块,主要是因为行情火爆,成交量高且两融活跃,有利于券商业绩。

 

不过券商并不是基金等机构资金钟爱的板块,其上涨可能更多是散户或者游资推动,因此其吸引力也跟科技创新等高成长板块相比有较大差距,体现在累计涨幅并不大,券商板块截至 10.10 日年内收益只有 12% 左右,在全市场表现较为落后,不过略好于银行和保险。

 

预计接下来券商板块也会和股市表现共进退,在市场信心不稳时同步下跌;但若国家队出手护盘,券商或将率先企稳。不过,行情的延续性有限,更多是阶段性机会

 

综合来看,如果贸易争端加剧,银行板块在金融行业中相对来说机会最大。

 

大消费到了 「表现时刻」?

 

终于要轮到大消费这些 「老登股」 表现了吗?

 

简单来说,短期确实值得期待,但能否走出持续性行情尚待观察 (主要是基本面和政策面)

 

先回顾今年 4 月 7 日后消费板块的表现:

 

  • 当天全市场仅有的 24 家涨停股中农业占 11 家,食品饮料 1 家;

  • 次日涨停股增至 127 家,其中农业占 45 家,零售 18 家,食品饮料 11 家;

  • 9 日涨停股 125 家中,农业、零售、食品饮料涨停变为个位数,免税涨停 11 家;

  • 10 日涨停 154 家中,大消费板块表现亮眼的是多胎概念的题材板块;

 

4 月 8 日-10 日,Wind 零售、餐饮旅游、食品指数分别上涨了 16.15%、11.31%、8.82%,在 Wind 中国行业指数区间涨幅排行榜上位列第 1、第 2 和第 8 名。

 

但从这之后,虽然大消费板块零星会有零售、食品饮料个股涨停,但整体风光不再,很多个股重回下跌通道。

 

回看上涨理由,当时内需消费板块因受外部冲击较小,部分有反制作用 (农业),内需政策也被认为是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的主要对冲手段,所以成为当时市场 (短线)资金的避险选择。本身消费板块尤其是必选消费因需求刚性和现金流稳定,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时候会成为资金避险选择。

 

这些投资逻辑放在现在仍在有效。

 

在当前情况下,消费板块的利好可能还会增加一些。

 

首先,板块间位置变化。当前与 4 月 7 日情况很不同的一点是,当时科技在低位,震荡后很快抢过消费的风头走出一波行情;而如今科技在高位,大消费则在低位。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白酒,板块指数已经跌破 60 日线,在前期低点支撑位上;无人在意下,农业 50ETF 已经走出 5 连阳;而消费赛道比较活跃度个股,如供销大集、国芳集团不久前有过涨停且股价在低位支撑点。

 

其次,市场风险偏好可能渐进转弱。Q4 指数预计会宽幅震荡,预计权益资产逐步转向防御状态,这可能会带动由科技成长向低波红利切换的结构化行情。

 

但以上是消费板块短期的投资逻辑,中期来看还要等待政策面,长期则要看基本面。

 

政策面从最近一段看力度不及预期,9 月服务消费政策仅侧重供给侧,但市场对消费刺激已现疲态。当前正是十五五规划的关键节点,如果有更有力度对居民端的政策出台,对相应的消费板块会有提振作用。

 

从基本面来看,消费赛道不少还在经受周期考验。

 

从刚过去的十一来看,白酒动销同比下滑约 20%,高端酒以价换量,中低档动销优于大盘,但整体预计到明年下半年才会调整触底。面临类似境遇的还有乳制品业,奶价下行 4 年,行业亏损 1.5 年,但预测最早在明年才能看到奶价拐点。

 

十一假期旅游方面两极化明显,要么是更具性价比的居住地周边游,要么是出境游;而酒店、民宿预定率较五一假期有所回落,酒店价格环比-1.9%,民宿价格较五一假期略有回升。整体来说,旅游及酒店板块表现不算乐观。

 

服装板块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同比下降 1.43%,但利润同比下降 12.92%;而由于美国、欧盟等主要市场消费信心下降,下半年服务出口仍有较大下行压力,所以整体也难言有大投资机会。

 

饮料、零食及食品原料板块结构性成长显著,比如休闲零售业的增长逻辑包括供应链自上而下整合、零食折扣、抖音等新渠道增长,以及符合当下高性价比追求。

 

家电板块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 8.4%,归母净利同比增长 13.1%,主要受 「以旧换新」 政策驱动;但下半年国补资金缩减,出口从 Q2 即受明显影响,整体增长也承压。

 

总体来看,大消费板块短期受情绪和资金驱动可能会有行情,但中期要观察经济会议释放的信息;长期来看,大消费板块的表现仍会分化,食品零售板块相对来说短期基本面更好,其余板块的行业龙头随着周期触底,配置价值会逐渐显现

 

(妙投注:以上推演基于关税威胁未缓和,甚至可能进一步升级的情境;若形势出现缓和,这一推演将不再适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