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动态

爆火的 「表演饭」,开始被年轻人避雷

一、漂亮饭还没玩完,表演饭已经席卷全国

国庆期间,北京一家九月底新开的叫 「宴外宴」 的餐厅火了。

在雕花木门前,遮面的侍女盈盈一礼,进门就是一个大观园的世界,喧嚣的都市被关在门外。

这是宴外宴推出的第一季沉浸式餐秀 《红楼遗梦》,一句话总结:把舞剧艺术搬进了餐馆。

据介绍,这不是简单的 「餐厅+表演」,而是一次从入门开始的叙事体验。没有观众席与舞台的界限,每一处布景、每一个角落都可能是戏中场景。

舞者们身着古典服饰,在朦胧的造境中穿梭,以剧中人物的身份迎宾、引客。消费者并非置身事外的看客,而是被剧情轻轻卷入的参与者。

在餐饮上,摒弃了传统宴席的共享模式,而是以 「剧情位餐」 的形式,每位宾客的餐品均独立呈现。其中,剧情的发展巧妙牵引着上菜的节奏。

当然,这场 「梦境」 并不便宜。人均约 400 元,座位按视觉效果分区,观看效果越佳,价格越高。化妆、换装、摄影都是额外加购服务。想体验的人,还得提前预约。

事实上,类似这种沉浸式主题餐馆,尤其是以 「宫廷」「国风」 为主题的 「进宫吃饭」 模式,在今年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都热得惊人。

早在四月份,内参君便写过一篇 《吃漂亮饭的年轻人,又爱上了 「进宫吃饭」!》。那时,这类餐厅还只是 「新鲜」。如今,已经成了都市青年的精神修仙场。

北京的 「宫宴」 号称首创 「汉文化美食剧场」,已经在北京、上海、杭州连开三家门店,火爆到至少提前 7 天预约,据称宫宴是电视剧 《梦华录》 的餐饮文化顾问。

「叙宴」 自去年 5 月在上海开设首店以来,便在全国快速扩张,目前已经落子北京、杭州、深圳、台州、合肥等城市,今年 5 月开放加盟,把 「剧场餐饮」 玩成了连锁业态。

再往南走,还有南京的 「金陵华梦」、重庆的 「华礼宴」、西安的 「乐宴·盛唐」、云南的 「觉宴」 等。一座又一座城市都在上演着属于自己的 「餐饮艺术复兴」。

二、表演饭升级了,这股潮流不止 「进宫吃饭」

当价格与流量红利见顶,餐饮老板们似乎不约而同地意识到:食物本身已经不够吸引年轻人了,必须加上表演、场景、互动,才能成为新筹码。

而这股 「表演饭」 热潮,也正在不断迭代升级。

进商场了:沉浸式餐饮走进生活场景

表演饭一开始多数在景区,现在,终于也进了商场,离消费者越来越近。

7 月份,全国首家开心麻花主题戏剧餐厅 「开心麻花·江湖饭局」,在北京超级合生汇正式开业,人均不到 100 元,看剧票 180 元起。

这家店从门口就开始 「演」。服务员为店小二打扮,一开口就是 「客官请上座」。整体以中式复古风为主,大鼓与满墙的酒器让人仿佛置身某个江湖客栈。

其最大的特色莫过于沉浸式戏剧体验。《偷心晚宴》 古装升级版在此上演。演员不仅在台上演,还经常与观众互动,甚至会随机邀请食客上台飙戏。

菜品主打云贵川风味,龙门椒盐大麻鱼、鲜椒茶树菇炒牛肚、泡菜包浆豆腐、芥香油条虾……吃着热菜,看着台上剧情,连呼出的气都带着点江湖味。

海底捞爆改成男模夜店,其实也是一种表演饭。

在三里屯海底捞,一到晚上,门店仿佛被切换成了另一种节奏。穿着女仆装、爆裂衬衣和黑背心的年轻帅气 DJ 小哥一边打碟一边跳舞,甩腿、顶胯、摇手,嘴里说着 「欢迎大家来到海底捞」「今天大家辛苦了」。

这场 「夜宵秀」 显然打动了年轻人的神经。「海底捞夜宵」 相关话题在小红书的浏览量已经突破了 1000 万,在抖音也有了超 900 万的播放量。上半年,品牌已经在深圳、北京、上海、苏州、杭州、郑州等城市布局了近 30 家夜宵主题店。

更沉浸了:表演不再是饭的 「附属」

在过去,餐饮里的 「表演」 更多是背景音。

角落里的驻场歌手弹唱,食客吃着饭,氛围轻松愉快,却也止步于 「听个响」。

那时候的 「表演饭」,更像是餐厅的气氛组——让人开心,让场子热闹,但你吃你的饭,他唱他的歌,谁也不打扰谁。

再后来,连锁餐饮品牌也陆续 「入戏」。海底捞的舞面条,成为无数人第一次在饭桌上被 「高抛低转」 惊艳到的时刻。再后来席卷全国的 「科目三」,都让表演饭彻底从 「背景板」 变成了 「主角」。

但那时的表演饭,依然以 「热闹」 为主——重在营造气氛,让人觉得 「好玩」「好拍」。

而如今,餐饮场景的 「体验感」 被进一步放大。

在越来越多的新型餐厅里,灯光、音乐、布景、服务、剧情乃至上菜节奏,都像是为一场戏排好的分镜。食客从踏入餐厅那一刻起,就被纳入剧本:他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中的一员。

餐饮不只是 「吃饭的地方」,更是 「体验的入口」。表演不再是饭的 「附属」。

更多元了:街边摊也能演戏

「表演饭」 不再局限于高端沉浸式餐厅。某种程度上,江西景德镇的 「鸡排哥」 就是街头表演饭的代表。「鸡排哥」 的偶然爆火,正激荡起餐饮行业罕见的 「活人感」。

「你可以拒绝我,但是请你不要拒绝美味」「如果不及时吃,导致鸡排不脆,我将停止对你的售卖」「鸡排免费,塑料袋 6 块,如果你的袋子被风吹走,那么我将不会承认收了你的钱」……

「鸡排哥」 嘴边挂着不重样的网梗,松弛、年轻化与接地气的口条,让网友开始调侃他为 「鸡排主理人」,无数网友专程赶去光顾他的小摊。

也许这正说明了——所谓表演饭,不一定非得有剧本。

在这个讲究 「体验感」 的时代,哪怕是街边摊,只要能传递情绪、营造互动,依然能成就一场 「餐饮小剧场」。

更下沉了:沉浸式餐饮不再高不可攀

更有趣的是,这股潮流越来越 「平价」。

早期的沉浸式餐秀餐厅,动辄人均八九百,一顿饭吃出半张演唱会票的预算。而如今,「表演饭」 正加速下沉。

据各地网友反馈,这沉浸式宫宴虽然都吃的是一个氛围感,但全国各地的价差不小。

北京大学生吐槽:「餐费五六百,只有七道菜,加上妆造直奔一千,还被室友骂虚荣。」 河南洛阳网友则表示:「妆造很隆重,上了十七八道菜,一共才 168 元,性价比真香。」

表演饭的价格下探,将让沉浸式餐饮的受众群体更广,热度更持久。

三、在餐饮行业,情绪价值的含金量仍在上升

根据 《2024 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 统计,截至 2023 年底,全国沉浸餐饮市场项目数量为 117 项,消费市场规模为 10.82 亿元,从 2019 年到 2023 年,全国沉浸餐饮项目数量增长率为 303.4%,消费市场规模增长率为 266.8%。

沉浸式餐饮还在不断扩张。这背后,是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9 月 5 日,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 Soul App 发布 《2025 Z 世代情绪消费报告》,近 6 成青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从青年目前的消费心态来看,选择 「快乐消费,为情绪价值/兴趣买单」 人群占比为 56.3%,较 2024 年增长 16.2 个百分点。此外,44.8% 的青年关注 「品质升级」,说明年轻人并非 「盲目悦己」,而是在情绪驱动下追求更好的体验感。

其中,价值共鸣、自我疗愈、仪式感和审美契合是青年最愿意为之付费的情绪价值。

近 4 成消费者愿为 「价值共鸣」(37.6%)买单,凸显年轻人对精神认同的高度需求;超三分之一消费者通过消费缓解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实现 「自我疗愈」(34.2%);约三分之一青年追求 「赋予平凡时刻意义的仪式感」(32.3%),通过消费构建生活秩序感与情感锚点;审美契合、视觉愉悦触发消费冲动,约三分之一青年愿为 「颜值主义」(31.1%)买单;近四分之一消费者愿为 「品质与原创」(23.9%)付费,拒绝同质化。

而 「表演饭」 的走红,正是这些情绪价值具象化的结果。能提供共鸣、能制造情绪起伏的餐饮体验,正在成为行业新的 「高溢价带」。

四、被预制菜统治的表演饭,也开始被年轻人避雷

热潮之下,表演饭并非全是光鲜亮丽的 「戏中食」。不幸的是,有一些餐厅只跟风 「卷形式」,却忽略了餐饮的本质。

在这些店里,仪式感往往虚有其表:舞台灯光、剧情互动做得热闹,但菜品却被轻视,吃饭只是为了完成 「打卡体验」,而色香味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环节。

「连预制菜的水准都达不到,从小菜开始就是出乎意料的难吃;甜品和小菜甚至占据了菜单的一半,却让人怀疑是不是在吃 『摆拍用的道具』。」「每次看剧都担心皇上面前那一大桌子菜早凉了,原来真是凉的。」 不少年轻食客吐槽道。

除了菜品问题,妆造、服饰、道具等 「沉浸体验」 环节,也常常让人失望:「服饰选择少,饰品质感差,化妆简单,换装连个寄存柜都没有。」 这样的体验,让本该引导情绪、制造仪式感的环节,变成了 「扣分现场」。

这也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表演可以是让食物 「会说话」 的媒介,也可以是让品牌 「被记住」 的叙事,但它永远无法代替食物本身。

在表演饭时代,菜品和体验必须齐头并进,否则所谓的沉浸感,只是空洞的噱头,很容易造成消费者流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餐企老板内参,作者:内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