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9 日 10 时 00 分 00 秒
股市风云

ETF 流行起 「双基金经理制」,这对产品意味着什么?

文章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 10 月 18 日讯 (记者 李迪)随着被动投资迅速发展,ETF 数量扩容,管理模式也悄然生变。

近期,多只 ETF 产品增聘基金经理,由由单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转变成两位或三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基金。

而规模较大的 ETF 产品中,「双基金经理制」 更为普遍。规模超 300 亿的 ETF 中,近半数配备两位及以上基金经理。此外,增强型 ETF 具备 「被动跟踪+主动增强」 双重属性,信用债 ETF 也因需要固收研究和 ETF 运作双重能力,因而这两类基金中,也有多只产品采取 「双基金经理制」。

业内人士指出,「双基金经理制」 模式能让两位基金经理分担产品管理与营销工作的压力,提升效率。此外,规模较大的 ETF 采取 「双基金经理制」 也有一定营销层面的考量:规模较大的 ETF 产品由两位基金经理管理,能让两人的管理规模数据均得到提升,在宣传推广和代销机构准入中占据优势。

ETF 流行起 「双基金经理制」

近日,国泰中证智能汽车主题 ETF 增聘基金经理张浩然。增聘基金经理后,该只基金由吴可凡独管基金变成两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基金。

9 月底,工银瑞信科创债 ETF 也增聘基金经理李锐敏。增聘完成后,该基金成为李锐敏、汪湛、易帆三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基金。

此外,富国中证央企创新驱动 ETF 也于 9 月底增聘基金经理。该基金由王乐乐独管的基金变成汤杰强和王乐乐共同管理基金。

随着被动投资的迅速发展,更多的 ETF 也开始采用 「双基金经理」 模式。这一现象在规模较大的 ETF 产品中更为明显。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10 月 16 日,市场上 30 只规模超 300 亿的 ETF 中,14 只 ETF 的基金经理数量大于等于两人,占比近半。其中,海富通中证短融 ETF 的基金经理数达到三人。

业内人士指出,ETF 基金经理除投资工作外,还需要承担一定具备营销属性的工作。规模较大的 ETF 基金采取双基金经理制,可以分担管理工作和营销工作,提升效率。

从营销层面看,规模较大的 ETF 选择双基金经理制也有额外考量。一方面,规模较大的 ETF 产品由两位基金经理管理,能让两人的管理规模数据均得到提升,在后续宣传推广中会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在银行等头部代销机构的评判体系中,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是重要准入参考标准之一,规模数据更优也有助于产品顺利进入优质代销渠道。

多只增强型 ETF、信用债 ETF 采用 「双基金经理」 制

除规模偏大的 ETF 外,多只增强型 ETF、信用债 ETF 也采用双人、多人共同管理的模式。

增强型 ETF 方面,国泰沪深 300 增强策略 ETF、招商中证 1000 增强策略 ETF、景顺长城中证 500 增强策略 ETF、富国创业板增强策略 ETF、嘉实上证科创板综合增强策略 ETF 等多只增强型 ETF 均采取双基金经理模式。

对于增强型 ETF 来说,两位基金经理协作有助形成优势互补。其中一位经理可专注于对标的指数的跟踪,确保基金的跟踪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另一位经理则可聚焦增强策略,比如通过量化模型筛选高景气个股、在市场波动中捕捉投资机会等。

信用债 ETF 方面,多家基金管理人对这类产品配置的基金经理团队既有固收投资背景也有 ETF 管理背景。

以景顺长城深证 AAA 科创债 ETF 为例,该 ETF 由固收基金经理与 ETF 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其中,基金经理张晓南来自 ETF 与创新投资部,另一位基金经理陈健宾来自固定收益投资部,专注信用个券挖掘及交易机会捕捉。

此外,鹏华上证 AAA 科创债 ETF 也采用 「双基金经理」 模式,以实现研究与实操的优势互补、管理与风控的协同推进。

其中,基金经理张羊城在产品中主要负责框架设计、指数复制、跟踪误差控制、申赎安排等方面工作。基金经理王中兴则重点负责对指数成分券及其发行主体进行跟踪与信用评估,特别是在成分券调整、潜在信用风险识别等投资管理事项。

随着被动投资火热发展,ETF 产品数量持续增长,再叠加 「双基金经理制」 的流行,ETF 基金经理群体也迎来更多职业机会。但业内人士仍然提醒,ETF 基金经理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需要保持危机意识。

一银行系公募人士对记者表示,当前 ETF 基金经理的日常工作中存在一些门槛较低、重复性较高的工作,未来随着 AI 技术快速迭代,ETF 基金经理的一部分工作内容可能会被 AI 替代。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ETF 基金经理也需深入思考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并积极行动,努力打造个人的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