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国年轻人不卷颜值和学历,开始卷谁更会要饭了?
在 Kakao Talk 上,他们成群结队组建起一种名为 「乞丐房」 的群聊组织。
群聊一拉,备注全写 「月支出」,消费每天报备。
不准花钱,不准剁手,数字清贫,纪律严明。
花得最多?恭喜你,升职 「丐王」:
全群公开处刑,发言区自动接龙念悔过书。
七星照汉江,乞丐霸榜帮。花钱是耻辱,克制才显贵。
看起来,这届韩国人泡菜配打狗棒,穷得那叫一个理直气壮。
南韩丐帮风云录,穷得花样百出
还记得 《寄生虫》 里那栋割裂的大别墅和地下室吗?韩国人用水泥和台阶把 「阶层」 两个字砌得明明白白。
《寄生虫》
上面喝咖啡谈艺术,下面吃泡面数蟑螂。
但现在的年轻人突然顿悟了:既然卷不上去,那就一起躺下来!
他们干脆跳过中产焦虑,直接发明出一种平等到骨头缝的新身份:
我们——全都——是乞丐。
大家在 Kakao 群里亮出账单互监互卷,一群数字贫民在线苦修克制,构建出了属于大韩民国的新型 「乞丐大同」。
想进 「乞丐房」?别急,先读群公告。这里不是随便吃瓜聊天的群,这里是韩式社交自虐训练营。
规矩很简单也很残忍:昵称后必须标明 「本月支出」,每天汇报消费记录。
想晒美食照、炫付费表情包?不好意思,统统封杀。奢靡之风一经察觉,立刻清除出群,连带人格一起打包丢进垃圾桶。
群友为省钱自己画表情包传播
至于什么叫 「奢侈」?这群人定义得比财政部还细:饭、药、水、电费勉强维持人类尊严,零食?算了吧,嘴一馋你就成了阶级叛徒。
群友每天按时上交消费报告,像打卡写检讨。谁花多了,就得接受全群批斗;谁一天不花一分钱,就被赞成 「精神领袖」。
最惨的是月底结算时花最多的人,还得改名 「乞丐王」 写道歉文——连败家都败得如此社死,实属南韩限定精神酷刑。
在 「乞丐房」 群聊里,早安问候都充满行为艺术——别人说 「早上好」,他们说 「早上穷」。
每当有人假惺惺问 「成员们大家好吗」,群内瞬间上演丐帮团建,接龙比寺庙念经还整齐:
「我是一个乞丐」「我是一个乞丐」「这周我暂时是乞丐,下周可能晋升成流浪汉」......
建议下次接龙加上电子木鱼 BGM,功德更闭环。
群规堪比上市公司财报制度:喝咖啡要备注毫升数,吃鸡蛋要汇报个数,坐公交得报站名和车辆编号,生怕谁偷偷享受了人生。
最骚的是有人吃鱿鱼饭还要忏悔:「今日-8000 韩元,我堕落了」
当某位 「乞丐房」 成员胆敢咨询 「能否坐出租车」 时,群友瞬间化身健身教练,给出的建议是 「走路回家」。
最终,这位勇士含泪挤上公交车,省下 20,600 韩元 (约 108 元人民币),成功保住了自己的 「丐籍」。
有人天真地在群里提了句 「想去旅行」,结果被群友直接 「精神穷游」 劝退——「坐公交到终点站转一圈,就当旅游了」。
省钱鬼才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诗和远方」 不如 「公交和终点站」 来得实在。
某位壮士在群里晒出 「咖啡一杯 1,500 韩元 (约 7.5 元人民币)」 的消费记录,瞬间被群起而攻之——「喝水吧」、「办公室没速溶咖啡吗?」、「你这属于奢侈消费,建议自罚三杯白开水」。在 「乞丐房」,喝自来水才是政治正确。
最狠的还是一位硬核成员,为了贯彻 「乞丐精神」,直接住进了首尔郊区 3 平方米的迷你单间,月租仅 15 万韩元 (约 780 元人民币)。
房间小到转个身都能顺便做深蹲,但他骄傲地宣布:「我省下的房租,够我吃一年的泡面!」
别以为 「乞丐房」 只是晒账单,他们在省钱这件事上,简直开创了工艺美学。
想买个握把通话器?群友建议:「用纸叠一个。」 高级一点的做法是:「水瓶一靠,通话即开。」
手机贴膜?别傻了。「我今天用保鲜膜贴了屏幕,清晰防水双保险,开支为零。」
自拍杆呢?也不买。有人一扬簸箕:「这玩意儿一把抓,角度贼稳。」
有人承认自己靠 「学校发的牛奶」 跟朋友换食物,全群称赞 「物物交换精神回归」,「这不是节俭,是新一轮经济系统」。
最野的是硬件改造型选手——把气球压平拿来当手机壳,真·生活即艺术。
而精神层面的尽头是——取消手机流量。「你取消了流量还在群里说话?」「我在蹭邻居 Wi-Fi。」 这话一出,全体肃然起敬:「你赢了,Wi-Fi 是大奖我尊重你。」
但真正的 「乞丐房」 传奇,是这位地狱笑话选手:「有人去世了,我去吃了慰问宴,多啃了几块肉。」
薅羊毛薅到阴间,阎王爷都得给你记功德。
在 「乞丐房」,想吃肉是种奢侈,但群友开发出了 21 世纪最伟大的精神胜利法——「望梅止渴」 升级成 「望图止饿」。
当有人哀嚎 「好想吃羊肉」,立刻会有 「好心人」 甩来一张萌萌的绵羊表情包,配文:「吃啊,趁热吃,新鲜的 jpg」。
有人犯馋 「求花牛腩」,群友反手就是一套高清牛写真,附赠贴心提醒:「多看几眼,牛肉味会从屏幕里渗出来」。
「乞丐房」 的节俭底线有多低?大概只比钱包余额高一点点。
「乞丐房」 对浪费的容忍度,堪比处女座遇到没叠的被子——零容忍!
「考试买怪兽饮料?」 立刻有理财大师在线指导:「建议改喝西北风,原价零元还管饱!」
某位勇士坦白在游戏厅挥霍 5000 韩元,瞬间被群起攻之:「嗯?」「真的疯了!」「太惨了」(默哀)。这反应速度,比 110 出警还快。
最绝的是韩国人连最爱的色彩诊断都遭批斗。有人晒出 4 万韩元的诊断单,立刻被怼:「脸旁边贴块紫色染料不香吗?」
建议直接去油漆店试色,还能顺便把家里墙刷了。
在 「乞丐房」,单纯的省钱已经不能满足这群人的精神需求了,必须把每个铜板都升华成道德审判的筹码,把吝啬包装成普世价值。
你说想点个外卖?他们会回你:「打包吧,外送费太贵。」 顺便补一句:「节俭是一种美德,你应该感谢自己饿着。」
你说买了件新衣服?对不起,那已经不是消费了,那是在毁灭地球。「快时尚=环保灾难」,说着说着就把你洗成了气候罪人。
在这里,连省钱都要配套道德高地。不花钱是自律,花钱是不负责,囤货是浪费,花超预算就是背叛了群体共识——你不是花多了,是 「信仰动摇」。
说真的,他们是真能省,省得让人看了都牙疼。
有位 「乞丐房」 成员,把自己的月生活费定在 30 万韩元,折合人民币才 1500 元——这不是在生活,这是在模拟求生综艺。
另一位更绝:一周只花 2 万韩元买菜,用计算器规划每顿饭成本,吃饭前像在写财报,吃完后还要复盘 ROI。
还有大学生李萨朗 (音译),带着 30 多个 「特困兄弟连」 一起进群,每周互相监督,强行节省下 3 万韩元。别说省钱,他们这个群更像民间版国家审计署。
节流节到这种程度,省出来的不是钱,是意志力。韩国社会的下一代,是靠咬牙和 EXCEL 撑起来的。
韩国年轻人,怎么就跟省钱杠上了?
YOLO 到 YONO,韩国年轻人怎么了?
毕竟,前几年韩国年轻人还在上演 「精致穷」 的都市传说。
别看他们吃着泡菜、挤着地铁,眼里却始终闪烁着香奈儿的光芒。根据韩国兼职网站 Alba Cheonguk 在 2020 年的调查,高达 83.3% 的 20 多岁打工人,会把血汗钱第一时间贡献给奢侈品柜台。
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人家统计数据显示,39 岁以下的韩国年轻人,平均要把收入的 60% 用在奢侈品上——甩开全世界同龄人一大截,直接给爱马仕写 「孝子贤孙」 牌匾,堪称地球最壕韭菜。
穷?那只是余额问题,不影响他们分期的尊严感。哪怕是 400 块人民币的毛衣,也能自信地点下 「12 期免息」,一边分期付款一边分段自尊。
在韩国这个 「面子即正义」 的修罗场,一个 Gucci 包装的不是物品,是通往人上人俱乐部的门票。체면(面子)这玩意儿,比身份证还重要,丢脸可是终身残疾。
所以他们不仅敢买,还买得心安理得。根据麦肯锡的调查,只有 5% 的韩国人会对自己在高端消费上的挥霍感到内疚。对比之下,其他发达国家的 「羞耻感」 普遍在 10%~15%。更扎心的是,只有 22% 的韩国人认为 「炫富」low,而日本和中国的这项比例分别是 45% 和 38%。
更别提,在一个就业内卷、房价高企的现实背景下,「人生苦短,及时炫富」 正成为新主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奉行 YOLO(You Only Live Once)生活哲学,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 「今朝分期今朝贵」。
在 「精致穷」 和 「YOLO」 之下,韩国年轻人终于解锁新成就——「负翁时代」。
看看这组魔幻数据:39 岁以下平均负债 1 亿韩元 (52 万人民币),年轻人占破产申请 46.6%。一边刷爆卡买最新款包包,一边在法院申请 「重启人生」,连自由呼吸都像是贷款送的。
在韩国这个大型真人秀片场,年轻人终于发现剧本 bug——当制作费 (工资)追不上通告量 (物价),再敬业的演员也得罢演。
根据韩国统计厅的数据,2024 年第二季度,10 到 20 岁的年轻人新增薪资岗位只有 145.4 万个,刷新了韩国青年的 「找工难度纪录」。
即使侥幸上岸,等待他们的也不是梦想与热情,而是高强度与低工资的双重夹击。刚进职场的年轻人,工资刚够交房租和吃泡菜。韩国经济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15 至 29 岁年轻人的 「痛苦指数」 高达 27.2,是所有年龄段里最惨的,也是自 2015 年以来最高的一年。
最刺激的是消费者信心指数,单月暴跌 12.3 点,创 16 年最大跌幅。这哪是经济指标,分明是韩国年轻人的集体心电图,再跌下去可以直接播送讣告了。
当高利率、高物价和失业率组成 「地狱三件套」,韩国年轻人纷纷切换到 「极简求生模式」。
省钱,成了时代主旋律。说是 「穷养自己」,其实更像 「默认版本活着」。
根据韩国开发研究院的报告,过去三年,基准利率上涨 3 个百分点,直接掐住了年轻人的钱包命脉。20 多岁人群年均消费缩水近 90 万韩元,30 多岁的也减少了 60 多万韩元。
曾经高喊 「YOLO」 的弄潮儿,现在集体改信 「YONO」 教义——You Only Need One。
包?只买一个够用的。咖啡?最好是买一送一。快乐?偶尔一瓶便利店打折饮料就能冲一冲。
原本还能偶尔冲个限量球鞋、下个精品下午茶,现在只能在超市货架前对着特价泡菜左右为难。
首尔的霓虹灯还在为 Gucci 广告闪烁,乞丐房的韭菜们用新的规则,把 「体面」 和 「泡面」 焊死在同一条鄙视链上。
他们以为自己在对抗物欲,实则在用群规给自己套上另一个枷锁。从前用分期付款买虚荣,现在用零消费买人设。
但可能也不是韩国年轻人选择了节俭。而是节俭成了他们最后的自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X 博士,作者:刺杀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