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李佳琪
编辑|苗正卿
题图|名创优品官方微博
「他买你做的多,还是买泡泡玛特做的多?」10 月 22 日,罗永浩在 @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视频播客节目请来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问出了上述这个被老罗自称为 「歹毒」 的问题。
而这仅仅只是开胃小菜。更刺激的是,在节目中,叶国富提出今明两年要 「腾笼换鸟」,将名创优品 80% 的门店关闭重开,改变店铺模型和产品结构,实现从零售向文化创意的转变。
截至目前,名创优品全球门店网络已超 7000 家,80% 就意味着近 6000 家门店将 「推倒重来」。
按照叶国富的规划,「腾笼换鸟」 的核心有两大支柱:门店模型重构与产品结构变革。门店方面,将原 200㎡以下的中小型门店升级为 400-600㎡的主题化空间,旗舰店则参考上海南京路 1500㎡的 「MINISO LAND 全球壹号店」,打造集商品、娱乐、社交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产品方面,计划未来 3-5 年将 IP 产品占比从当前的 50% 提升至 80% 以上,减少低价标品,增加漫威、迪士尼、基卡瓦等联名 IP 的高溢价商品,实现从零售公司到文化创意公司」 的定位跃迁。
从行业趋势来看,这场转型并非无的放矢。近年来,IP 衍生品市场持续升温,盲盒、潮玩等文创产品凭借高溢价和强用户粘性,成为零售行业的新增长点。名创优品此前布局的 IP 联名产品已取得一定成效,这为其全面转向 IP 文创提供了基础。而扩大门店规模、增加体验场景,也是应对电商冲击的常见策略。
但激进转型背后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首先是用户适应成本的挑战。长期以来,名创优品在消费者心智中留下的 「平价实用」 标签难以轻易抹去,而转型后 IP 产品的溢价将导致价格带上移,可能流失大量依赖低价刚需品的核心用户。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沉浸式体验和 IP 符号买单,仍是未知数。其次是执行层面的巨大压力,80% 门店的关闭重开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分批调整,这意味着在长达两年的转型期内,门店变动可能引发购物不便,进而影响品牌口碑。
此外,财务压力、模式适配、竞争对手的围剿,都可能让叶国富的野心功亏一篑。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机会永远属于那些看不懂的人」。
重塑
叶国富在访谈中强调,名创优品在 5~7 年左右时间内就实现了从 0 到 100 亿。
其近乎野蛮的扩张的确令人瞩目。最辉煌时期,名创优品一年开出上千家门店,进店转化率高达 30%。叶国富将这种成功归因于准确把握了市场需求,开创了当时中国没有的全新零售模式。
然而这种跑马圈地式的扩张模式背后,隐患早已埋下。大量 200㎡以下的小店,坪效低迷、产品同质化严重,既无法承载新的 IP 产品,也难以满足年轻人的体验式消费需求。
名创优品中国内地合伙人门店在 2024 年关闭了 299 家,关店数量近乎翻倍,单店年收入从巅峰时期的 270 万跌至 190 万。2025 年第一季度,名创优品出现了首次总门店数量下滑,国内净减少 111 家门店。关店主要集中在二线及以下城市,主要以清理小加盟商的亏损门店为主。同店销售增长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为寻找新增长点,名创优品加速海外直营店扩张,并推进潮玩品牌 TOP TOY 的 「大店」 战略。这导致租金、折旧摊销等成本大幅上升。若接下来真的要大幅闭店重开,那新店肩负的任务,就是在激进扩张与追求健康利润之间找到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 9 月,名创优品斥资 62.7 亿元收购永辉股权,这笔巨额支出几乎掏空了公司当时的账面现金,并带来了额外的财务利息成本。从近半年来的财报中不难看出,名创优品的净利润在近几个季度持续承压。2025 年第一季度,公司出现 「增收不增利」 的局面,营收增长 18.9%,但经调整净利润同比下滑。主要由于其销售与分销开支同比增长 46.7%,以及收购永辉带来的财务成本增加。2025 年第二季度,公司总营收达 49.7 亿元,同比增长 23.1%;该季度毛利率 44.3%,较去年同期上升 40 个点。然而在营收增长的同时,盈利能力却承受压力。
海外直营店的扩张是另一个利润消耗点。虽然直营模式下毛利率较高,但最终的经营利润率目前只有单个位数,拖累了集团整体的盈利能力。
叶国富的嗅觉向来敏锐。他意识到,零售的战场已经从数量之争转向效率之争,而效率的核心不再是多开店,而是开好店。于是那个曾经沉迷扩张的 「开店狂魔」,意图重塑自己的零售宇宙, 企图做出三重底层逻辑的彻底转变。
首先是从流量覆盖到精准狙击。过去的名创优品门店只要有流量就敢开,不管是社区底商还是写字楼过道。但现在,叶国富要砍掉这些 「无效门店」,把资源集中在核心商圈、热门地标,开出 400-600㎡的 MINISO LAND 大店。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上海南京东路全球壹号店就:9 个月销售额破亿,单月最高 1600 万元,客单价是普通小店的 3 倍。而该类门店本质上是用门店质量换用户价值。
其次是从卖产品到卖文化。10 元店的模式注定天花板很低,产品溢价空间被死死限制。叶国富很早就发现,年轻人愿意为情怀买单。举例来看,同样是耳机,印上迪士尼 logo 就能从 19 元涨到 29 元切破受欢迎。于是,IP 成了名创优品的 「救命稻草」,而小店根本无法承载 IP 的场景化表达。关闭小店、重开大店,本质上是为 IP 铺路:只有足够大的空间,才能打造哈利·波特专区、三丽鸥主题墙,完成从零售到文创的认知升级。
最后是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协同。如果只是名创优品自己闭店重开,或许只是一次常规的战略调整,但结合 62.7 亿元收购永辉的动作来看,这场闭店潮有着更深远的布局。叶国富接手永辉后,立刻启动了更激进的关店计划:在 2024 年关闭 220 家门店的基础上,2025 年再关 250-350 家尾部门店。「一边是名创优品关闭 80% 小店,一边是永辉砍掉低效门店,两套 『闭店手术』 共用一套底层逻辑:剥离低效资产,集中资源打造标杆门店,再通过供应链、IP 资源的协同,实现 1+1>2 的效果。」 有长期关注名创优品的零售行业专家告诉虎嗅。
叶国富曾在入主永辉后在朋友圈写过一句话:「大家都看不懂就对了,如果都看得懂我就没有机会了。」 上述行业专家认为:从开店到闭店的反转,看似矛盾,实则是一个商人在不同阶段的精准决策:扩张期用规模抢占市场,转型期用减法聚焦核心。这场闭店革命,本质上是叶国富对零售逻辑的重新定义。
谁为转型成本买单?
名创优品的扩张奇迹,离不开庞大的加盟体系支持。其独特的盈利模式让加盟商成为重要的利益相关方。此次 80% 门店关闭重开,意味着加盟商需要承担重新装修、货品更新、停业损失等一系列成本,这对本就面临盈利压力的加盟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按照转型规划,新门店的单店面积扩大,装修成本和运营成本将大幅提升。以上海南京路 1500㎡的旗舰店为例,其装修投入和运营成本远非普通小店可比,这意味着加盟门槛将显著提高,现有部分中小加盟商可能因资金压力被淘汰。而对于愿意跟进转型的加盟商来说,最关心的问题是:升级后的门店能否实现盈利增长?
虽然叶国富寄希望于 IP 产品的高溢价提升盈利能力,但 IP 文创的盈利逻辑与性价比商品完全不同。性价比商品依赖高频消费和薄利多销,而 IP 文创产品依赖低频高客单价和复购率。这要求门店不仅要提升空间体验,还要具备 IP 运营和用户维护的能力,这对加盟商的运营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若总部无法提供足够的 IP 资源支持、运营指导和流量导入,转型后的门店可能面临 「大而不强」 的困境,加盟商的投资回报周期将大幅拉长。
上述行业专家认为:更值得警惕的是,加盟体系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品牌的市场覆盖。在两年的转型期内,部分区域可能出现门店关闭后无法及时重开的情况,导致市场空白,给竞争对手可乘之机。而如果转型效果不及预期,加盟商信心受挫,可能引发大规模退盟潮,这对名创优品的线下网络将是毁灭性打击。因此,这场 「腾笼换鸟」 不仅是对品牌战略的考验,更是对加盟体系凝聚力的生死考验。
叶国富的 「换鸟」 计划,展现了传统零售品牌在时代变革中的勇气,但勇气背后需要理性的支撑。名创优品的成功,本质上是抓住了 「高品质+低价格」 的商业本质,通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渠道扩张实现了规模增长。如今的转型,不应是对这一核心逻辑的全盘否定,而应是在原有优势基础上的升级迭代。
文化创意并非低价的对立面,IP 赋能也不应以牺牲实用性为代价。对名创优品而言,更稳妥的转型路径或许是 「性价比为底,IP 为翼」,保留核心生活用品的高性价比优势,同时精选优质 IP 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场景升级提升消费体验,而非彻底抛弃 「十元店」 的根基。
今明两年将是名创优品转型的关键期,80% 门店的关闭重开不仅是空间和产品的重构,更是品牌心智的重塑。消费者是否愿意为 IP 溢价买单?加盟商是否愿意承担转型成本?IP 产品能否形成持续的竞争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这场豪赌的最终结局。
叶国富曾说:「商业本质还是要把产品做好,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好产品,什么都不是」。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过去的名创优品,更适用于转型中的名创优品。无论 「笼」 如何腾,「鸟」 如何换,回归产品本身,平衡用户需求与商业利益,才是穿越周期的根本。重生还是冒险,只能等待市场给出答案。
#虎嗅商业大消费编辑李佳琪,关注消费商业,行业人士欢迎交流加微信:llqq0103,新闻线索亦可邮件至 lijiaqi@huxiu.com
文章标题:叶国富计划关闭重开 80% 门店,谁为 「腾笼换鸟」 买单?
文章链接:
阅读原文:叶国富计划关闭重开 80% 门店,谁为 「腾笼换鸟」 买单?_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