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3 日 15 时 21 分 59 秒
股市风云

中信证券:关键点位后应如何应对?

文章来源:财联社

2025 相对 2015 关键点位的成色有何变化?

1) 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经历一次重大修改,次新股对指数走势影响减弱。上证指数在 2020 年 7 月做了一次编制规则的重大调整,样本空间上纳入了科创板和存托凭证,新股纳入指数的等待期从 11 个交易日延长到 3 个月 (日均市值排名前 10 的新股) 或满 1 年 (其他新股),且增加了 ST 股的剔除程序。这些规则改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次新股对上证指数上涨的拖累,例如,我们测算,仅次新股纳入,在 2011~2019 年的 10 年间就有 9 年导致指数实际收益率下降,而这一因素在 2020 年以后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2) 期间上证指数对应的总市值规模增长 82%,总利润规模增长 114%,EPS 增长 27%。对比 2015 年二季度末与 2025 年三季度末,上证指数成分股总市值从 40.46 万亿元增长至 73.80 万亿元,累计增长 82%,年化增速 6.0%;归母净利润 (TTM) 从 2.14 万亿元增加至 4.57 万亿元,累计增长 114%,年化增速 7.7%;以成分股总归母净利润 (TTM) 除以近一年平均总股本计算,上证指数整体 EPS 近十年从 0.6 元左右增至接近 0.8 元,年化增速为 2.4%。股本扩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每股收益的增速,10 年间仅有 2017 年和 2021 年前后出现明显的 EPS 上升周期,期间也是 「机构资金友好」 的基本面驱动的行情为主。需要注意的是,2024Q3 以来上证 EPS 同比增速重新回正,且逐季扩大。

3) 约 40% 的个股超过当时位置,其中前 10% 涨幅个股贡献 72% 的市值增长。以目前仍上市的 2014 年末上证指数成分股为样本,对比上证指数 2015 年最后一个触及 4000 点的交易日 (2015 年 8 月 18 日) 与 2025 年 10 月 31 日的市值 (下同) 可以看到,其中 419 家公司的市值不低于 2015 年 4000 点时的水平,占整体的 40.52%。而从市值增长贡献来看,相比 10 年前 4000 点位置,10 年间涨幅前 10% 的个股贡献了 8.23 万亿元的市值增量,占样本公司市值总增量 (11.38 万亿元) 的 72.26%,少部分突出个股贡献了大部分的市值增长。新股对市值影响最大的三年出现在 2021~2023 年,2023 年尤为明显,存量公司市值减小 1.02 万亿元,新上市公司市值达 5.03 万亿元。随着 2023 年 IPO 政策重大变化,上证指数的市值增长重新回到以存量公司增长推动,今年以来,存量公司市值增长 10.98 万亿元,而新增公司仅贡献 0.37 万亿元增量。

4) 行业构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科创类企业市值占比从 11% 上升到 33%。2025 年对比 2015 年,市值占比提升最多的 5 大行业分别为:电子 (+8.8pcts)、通信 (+4.0 pcts)、计算机 (+2.6 pcts)、食品饮料 (+2.0 pcts)、医药 (+1.9 pcts)。市值占比下降最多的 5 个行业分别为:银行 (-5.5 pcts)、石油石化 (-4.7 pcts)、非银金融 (-3.4 pcts)、建筑 (-2.6 pcts)、房地产 (-2.1 pcts)。科创类企业 (电子+通信+计算机+电新+生物医药) 市值占比从 2015 年底的 10.8% 显著提升至 2025 年 (截至 10 月 31 日) 当前的 32.9%,提升了 22.1 pcts。具体到个股角度:2025 年 10 月 29 日,上证指数前 30 大公司中科技+矿业公司已占据了 8 席,仅次于金融 (14 席);而对比 2015 年 4 月 10 日,彼时上证指数前 30 大公司中主要还是金融 (17 席)、能源 (4 席) 和基建 (4 席) 占据主导。

5) 全球化程度明显加深,非金融两油板块海外营收占比从 13% 上升到 19%。2015 年到 2025 年,上证指数表征的 A 股上市公司全球化程度明显加深。上证非金融整体境外收入占比从 2015 年的 15.6% 提升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21.2%(+5.5pcts);上证非金融两油的境外收入占比也从 2015 年的 12.8% 提升到了 2025 年上半年的 19.2%(+6.4pcts)。进一步看当前 20 大非金融个股,境外业务收入占比≥20% 的公司主要分布在石油石化 (2 家)、矿业 (2 家)、医药 (2 家),不过这一比例相比于深市公司仍有差距,上证指数受内需影响相较深市指数还是偏大。不过,也要看到上证指数当中地产链相关行业市值占比从 2015 年的 14.5% 下降至 2025 年当前的 5.5%,消费类行业市值占比从 2015 年的 7.3% 上升至 2020 年高点时的 18.3%,此后一路下降至当前的 7.4%。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证对于内需相关数据的敏感度也在降低。因此,从结构上看,长线追求红利的配置型资金源源不断涌入金融,支撑了指数的基本盘;而其余非金融公司的业务敞口,与国内地产周期和消费周期的关联性正在减弱。

6) 估值水平明显低于 2015 年,非金融板块盈利增长明显高于当时。2025 年突破 4000 点时,整体法下全部 A 股的市盈率为 22.7 倍 (计算口径为当日的总市值除以 TTM 净利润、下同),与 2015 年突破 4000 点时 22.6 倍的市盈率几乎相同;中位数方面,2025 年突破时 A 股上市公司市盈率中位数为 28.9 倍,明显低于 2015 年突破时 66.6 倍的中位数水平。如果剔除金融股 (银行、非银行金融、综合金融),整体法下 2025 年突破时的市盈率为 37.2 倍,略低于 2015 年突破时的 39.2 倍;市盈率中位数约为 29.4 倍,明显低于 2015 年同期 67.6 倍的中位数水平。今年前三季度,全 A 非金融板块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 2.0%,远高于 2015 年同期的-9.8%;全 A 非金融与地产板块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 3.7%,也明显好于 2015 年同期-11.4% 的水平。

四中全会结束、中美会谈结束且三季报披露完毕后应如何应对?

1) 结构性机会仍存,择时的重要性有限。当前 A 股最大的结构性基本面线索依然是中企出海,这是行情的主要矛盾。中美相安无事容易出行情,中美博弈增多就要相对谨慎,这是现阶段大势研判的核心框架,直至内需因素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看仍有距离。我们认为中美将重新陷入斗而不破的状态,明年一季度前达成正式协议的概率在加大,随后特朗普将会转向北美问题以及中期选举,目前这种稳态预计可以持续到明年 11 月中期选举结束。在此阶段,我们仍然需要积极寻找配置机会的窗口,聚焦结构性机会,淡化择时。短期看,投资者恐高心理主要出现在科技板块,但明年新能源、化工、消费电子、资源、机械等大类行业中还是存在不少利润可能持续增长的方向,出海逻辑也没有遭遇实质性的挑战,创新药和新消费自 8 月以来的调整幅度也足够大,可能只是需要时间和新的催化。在这种背景下,年内还是以调结构为主,积极布局明年。

2) 围绕传统制造业提质升级、中企出海、端侧 AI 三个方向继续布局。其中,传统制造业的提质升级是市场还未充分定价的新线索。学习 「十五五」 规划建议可知,其开篇便强调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并将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放在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之前,同时较为罕见的提及一些传统行业,即 「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这既是逆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安全的要求,也意味着未来的制造业发展不再简单追求规模,而是要把中国传统制造业的份额优势转化为定价权和利润,以丰厚的利润反哺研发,筑起护城河。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配上的位置,才是长期根本上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积极寻找中国占全球份额高、海外供给弹性小、重置成本大的传统制造业公司,主要分布在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化工、有色和机械等大类行业领域。对于中企出海,与其说是一个主题,不如说是现阶段渗透在行业及个股选择过程中的重要原则,即便是消费板块目前也需要更多聚焦企业全球化的潜力,IP、文创、零售和餐饮供应链的出海大趋势才刚刚开始。对于端侧 AI,我们认为其可能是此轮 AI 热潮延续下去的关键方向,物理世界的用户入口和数据入口对于持续拓宽 AI 应用和商业化形式至关重要。

3) 短期可以关注三季报后出现的几个阶段性超跌反弹线索。我们观察到,三季报后一些板块出现了新的交易线索:①白酒板块开始正式经历利润表的全面调整,但是周五 (10 月 31 日) 股价已经基本不再下跌;②软件板块降本增效仍在继续,出现了不少利润增速现拐点、扭亏为盈的公司,作为 TMT 中的滞涨板块可能会吸引一些资金关注;③创新药在经历了过去 3 个月的调整后,11 月一些代表性企业将会公布重磅临床数据,可能成为支撑板块部分优质公司的因素。上述线索可能比红利更适合作为 「高切低」 的方向。

风险因素

中美科技、贸易、金融领域摩擦加剧;国内政策力度、实施效果或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内外宏观流动性超预期收紧;俄乌、中东地区冲突进一步升级;我国房地产库存消化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