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财讯

零跑冲向年销 400 万辆?

文章来源:专栏报道

出品丨专栏报道汽车组

作者丨李赓 

头图丨零跑汽车

「新势力要最终存活,年销 100 万辆或许不够,门槛至少要到 400 万辆。」——在慕尼黑车展上,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抛出了这样一个极具冲击的判断。

他得出这个判断的逻辑很 「简单直接」:「100 万台原本是燃油车的门槛,未来电动车 (的门槛)可能会更高,因此最终集中度会比燃油车更高」。换言之,当行业终局的竞争变得更残酷,头部聚集效应更强时,销量的生存线也将被大幅抬高。

可以确定的是,不管这个逻辑是否会成立,这个数字绝对足够 「野心」。

纵观中国汽车发展史,年销百万的自主品牌已是凤毛麟角,能超越 400 万辆的,至今也只有比亚迪。将目标直接设在这里,意味着零跑已将目光越过新势力同行,瞄准了体量更庞大的传统巨头。

注:年滚动月销量为过去 12 个月累计销量平均值

这份底气直观来看,部分源于零跑当下迅猛的增长势头。简单列几个成绩:

  • 截至 8 月,连续 6 个月占据新势力车企的月销量冠军;

  • 8 月再次刷新单月销量纪录,突破 5 万台;

  • 9 月 7 日实现单日锁单量新纪录,达到 4663 台;

  • 1~7 月,零跑累计出口产品 2.5 万辆;

  • 1~8 月,全球交付 32.89 万辆,全年销量冲击 50 万辆在望。

如此强劲的增长,让过去行业公认的 「百万辆」 存活目标,在零跑的规划中似乎已成为一个中期节点。(按照零跑去年和今年超 100% 的增速,明年内就能冲击 100 万辆)。

但从新势力的领跑者成长为全球主流车企,显然不会像一道简单的等差数列题。要最终跨过那条严苛的 「生存线」,零跑为下一步的发展,又规划了怎样的路径?

年销 400 万,零跑真的不是在吹牛?

在慕尼黑车展上接受包括专栏报道汽车在内的媒体访谈时,朱江明对 400 万的目标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核心包括两点:国内和海外的体量至少应该各占一半;如果要真正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车企,海外的体量应该大于国内。

结合开篇他提出的 400 万,「零跑要如何实现从 50 到 400」 这个难题可以进一步拆分为两个问题:

  1. 一路以来帮助零跑在国内市场成功的 「高性价比」 金字塔战略,能否延续下去,向 200 万销量发起冲击;

  2. 零跑在海外市场能否真的打开突破口,实现销量的持续增长,甚至追赶国内的销量数字。

先说 「高性价比」 金字塔战略。对于一家车企而言,最难的并非打造一两个爆款,而是构建一个各产品线稳定输出、互不干扰甚至能相互促进的产品矩阵。零跑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注:T03 和 C01 国内基本边缘化,不计入主销车型

以其主销的 C 系列三款 SUV(C10、C11、C16)为例,三款车长相差不到 20 厘米,起售价差距不到 3 万元,定位看似紧密,却通过尺寸和配置的精妙差异,精准切入了不同的细分需求,实现了销量的齐头并进,甚至形成了一款 「大产品」 的规模效应 (C10、C11、C16 7~8 月销量分别同比增长了 77%、29% 和 35%)

上市不久的 B 系列也并未对 C 系列产生明显的挤压。(B10 上市之后,仅 C10 当月销量小幅受影响,次月即恢复正常)

同一系列内都能精准把控,更不要提继续向更多系列和更多属性拓展。此次慕尼黑车展上,零跑的重点动作是在主打 「实用」 属性的 B、C 系列之外,首发了全新的个性化、年轻化产品 Lafa 5(仅外观)

注:Ultra 版主要差异点在外观和动力性能上

零跑官方将这款产品定位为 「高颜值运动轿跑」,突出强调运动和驾驶特性。同时,Lafa 5 依旧是基于 B 系列的 LEAP 3.5 架构。

在 Lafa 5 之外,零跑 ABCD 中定位最高的 D 系列也在即将在 10 月中旬公布相关内容,包括新车和平台定位等信息。在 C 系列和 B 系列已经完成整个 「产品金字塔」 核心的基础上,零跑显然具备进一步向上 (D 系列)、向下 (A 系列)、向左右 (运动化、年轻化等)探索的潜力。

由此零跑国内销量冲刺 200 万的路径其实已经基本 「清晰」:

  1. B、C 系列作为基本盘稳定贡献 (每月 5~6 万辆)

  2. 主流个性化产品 (主要是 B、C 系列),如 Lafa 等开拓新增长点 (每月 1~2 万辆)

  3. A 系列主攻更下沉市场,售价更低销量更高 (含欧洲代步需求,每月 7~8 万辆)

  4. D 系列则负责品牌向上和价值提升 (每月 2~3 万辆)

从目前的进展来看,第 1 点已经基本实现,其余 3 点已经处于推进中。根据采访中朱江明透露的相关信息,Lafa 今年四季度就会在国内上市,而 A 系列和 D 系列都将于明年正式面世。

相比国内市场的稳步推进,海外市场是零跑更大的想象空间所在。

根据 「电车出海」 的第三方统计,零跑今年上半年在海外的销量增速达到了 1762%。2025 年 1~8 月,零跑在海外市场累计交付已超过 3 万台。尤其在汽车工业的大本营欧洲,其表现可圈可点——今年 8 月,零跑的纯电车型在德国市场的销量已位居中国品牌第一。

这种 「零跑速度」 的背后,是其与 Stellantis 集团不断深化的合作。朱江明在采访中透露,借助 Stellantis 成熟的体系,零跑在海外已迅速拥有超过 700 家销售与服务网点,加上其在国内 900 多家的门店,让零跑在全球已经拥有了超过 1500 家销售网点。这些渠道不仅提供了基础的销售能力,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宝贵的本土化经验与意见反馈。

在慕尼黑的一家零跑门店内,销售人员向专栏报道汽车介绍,零跑已完全融入欧洲主流的融资租赁 (Leasing)购车体系。以 T03 为例,99 欧元的月租金 (每年限制里程 1 万公里,买断价格为 19499 欧元),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尝试新品牌的门槛。这种模式也让他们规避了对新品牌保值率的担忧,让 T03 顺理成章地成为许多欧洲消费者的城区代步选择。

本土化的优势同样体现在产品策略上。该销售人员特别强调,B10 增程版对于充电设施尚不完善的南欧市场意义重大,其市场潜力远超纯电车型。此次全新亮相的 Lafa 5 大概率也是这种一线反馈的产物,这款 「一眼就知道欧洲人会喜欢」 的产品也将会在明年正式登陆欧洲市场。

当然,目前谈零跑何时能够实现 200 万海外销量,为时尚早。

更本质的竞争力,才是最优解?

长久以来,零跑在市场中一直被誉为 「价格杀手」。

以今年 4 月上市的 B10 为例,实际定价 9.98~12.98 万元,配置上要大电池有大电池、要增程有增程、要空间有空间、英伟达智驾芯片、电四驱等能力都能具备。一上市就影响到了比亚迪元 PLUS(后续全系列降价 0.6~1.6 万元不等)、吉利银河 E5(后续全系列降价 1.2~3.4 万元不等)等竞品的市场竞争力。

这种 「打法」 让零跑在财务层面压力不小,也引发了消费者对于 「便宜没好货」 的担忧。但随着销量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这种负面观点正在潜移默化地转变。

财务方面,今年上半年,零跑毛利润直接跃升至 14%,直接踏入了行业 15%~20% 的正常水平;净利润的小幅亏损随着销量进一步上涨,转正已经 「指日可待」。

产品口碑方面,零跑也扛过了考验。在新浪旗下的消费者服务平台 「黑猫投诉」 上,零跑汽车的相关消费者投诉回复率高达 100%,投诉处理的完成度更是高达 74%。这种积极售后、服务消费者的态度,让零跑直接杀入了 「黑猫投诉」 汽车品牌周红榜、月红榜 (红榜意味着品牌积极回应消费者诉求)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当同行们热衷于宣传 「智能驾驶」、「智能座舱」 等惹眼标签时,零跑选择了一条看上去更朴素的道路——不过度的宣传、发布符合预期的产品、不背刺的售价,踏实的作风,反倒换来了一种对消费者而言更坚实的品牌吸引力。

零跑给出的这种战略,不见得是新势力乃至中国汽车行业的惟一最优解,但现在看来,起码让零跑有机会冲向年销 400 万。

下载专栏报道 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零跑冲向年销 400 万辆

推荐阅读

海底捞摆路边摊,一元一串 「杀疯了」

admin

直播间购物,到底为什么不划算?

admin

入华 25 年,「豪车」 品牌集体渡劫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