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动态

关于 eSIM,谁是受益者?


苹果 17 的发售,又把 eSIM 推成热点。

关于这项技术我写过好几次,自以为从技术角度看真没啥值得分析的。如果还对技术方面有疑问,那就直接看小枣君这篇 《关于 eSIM,看这一篇就够啦》,写得很全面、很专业。

这一轮传播中有个热点,就是国内几家运营商的态度。从最初 「中国大陆地区只支持中国联通」,到周末时苹果官网调整为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将为本产品提供 eSIM 支持」,这一变化更激发了围观群众的兴趣。

我想通过分析 eSIM 推广后各方的获益程度,解释为什么运营商会对 eSIM 又爱又恨。

最大受益方:手机厂商

从技术上说,eSIM 不是新近出现的黑科技。我们先看几个大的时间节点:

2011 年,苹果公司申请 eSIM 专利;

2014 年,苹果公司发布了基于 AppleSIM 的产品,当时我写了 《AppleSIM 会让运营商抓狂么》,认为即便有了 AppleSIM,用户也不能随性地摆脱运营商;

2016 年,GSMA 发布了 eSIM 规范。这一规范得到了多家设备商、终端厂商和运营商的支持,自此之后,eSIM 就成为多厂商支持的通用技术。

如今的通信全产业链都非常卷,大家在存量市场上打来打去,竞争十分惨烈。手机厂商的研发人员绞尽脑汁寻找创新点和新卖点,目的就是引导客户换新机。

而如果电信运营商网络升级,支持 eSIM,手机厂商就可借此理由推出和销售新机型,以匹配网络升级的理由吸引客户购买新手机。这是可以驱动海量客户更换新机的好机会啊。

实际上,苹果推 eSIM 的初衷是取代运营商成为入口,只不过,现在看来,这一目标只能退而求其次,借助 eSIM 拉起手机销售的市场空间。

如果把 eSIM 作为卖点,那将是所有手机厂商的新机会,所以我们看到,最卖力推 eSIM 的,努力宣传 eSIM 带来的好处的就是手机厂商。

第二受益方:设备制造商

前面说了,通信全产业链都非常卷。对于通信设备商来说,在已经完成 5G 全覆盖的中国区,如今也没有多少能向运营商兜售的产品了。

以前那种大规模的网络升级,与之同时出现的是产业玩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带来产业大洗牌。在这个过程中,后来的玩家为了改变现状以及获得后续收益,不惜掀桌子;领跑者最优的结果是惨胜,一不小心还会出局。

现在呢?设备商只剩下有限的几家,与后面的潜在对手拉开了足够的差距,网络演进平稳推进,保持平衡地和谐共赢,产业整体利益最大化,大家不亦乐乎?

所以从主观意愿上说,目前设备商不想也不愿让 6G 过早到来,主导产业标准的设备商逐渐形成默契,不急于推动网络在短期内大规模升级。

存量空间不足,6G 还远,可运营商不花钱的话,设备商的业绩会下滑啊。于是设备商会主推小版本的升级,最多就是做到 5G-A 这样的程度,鼓励运营商进行网络优化和配置升级。

搞 eSIM 这种规格的升级改造动作,不产生高强度的竞争,不会打乱现有格局,还能收取不菲的改造升级费用,正合适。

我不否认有专业人员会出于对技术演进的热爱,执着于推动 eSIM 的发展;但一般来说,技术专家们会醉心于新东西,对这种十几年前的老古董的兴趣不会很大的。

但也有打着技术专家的旗号,以 「技术先进」 和 「使用便利」 为由,形成业界普遍支持 eSIM 的氛围,其目的无非是给运营商增加压力,然后掏钱给设备商罢了。

第三:最终客户

无论是企业客户还是个人客户,无论是手机还是物联网终端,eSIM 能给最终客户带来好处。

只不过受益的程度有多大呢?我认为十分有限,所以将最终客户排在受益方的第三位。

出于安全可控、企业自身情况、所在国家政策等因素,不同运营商会对 eSIM 的使用提出各种限制性要求。对此,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设备商都有说明,这样也就把操作不便的责任甩给了运营商。

也就是说,通过 eSIM 更换运营商的具体操作,肯定不统一,而且可能并不简单。

因此,最终用户看到的传播内容,大都是夸 eSIM 好的;使用时出了问题,或者操作不便,都是运营商的责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提升便利性后引发的安全问题,这在此前发生过。安全问题会对使用者会受影响甚至产生损失,而这方面的责任也是要由电信运营商来承担的,与设备商和终端商无关。

那么拿着有 eSIM 功能的手机,通过在手机上的操作更换运营商,这种行为的频次有多高?我认为对绝大多数客户来说是超低频次的操作,低到使用时多半需要求助。

有了 eSIM,用户会比以前更容易更换运营商,但真用到这个功能的概率并不高。

更何况,我在 《能帮你换运营商的,不止携号转网这一条路》 里写过,无论是携号转网还是 eSIM,都无法实现客户心目中对网络的自由选择的期望。比以前容易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转网的限制和门槛永远都会存在。

最后:电信运营商

不管他人如何忽悠,运营商心里很清楚:舞动 eSIM 这把双刃剑,伤到自己的概率很大

那些说发展 eSIM 对运营商有好处的,基本观点是 eSIM 提升用户转网入网的便利性,有助于运营商扩大用户规模。

然而,稍微深想一步就明白,eSIM 降低了用户入网的门槛,同样也降低了用户离网的门槛。

如果只有一家运营商支持 eSIM,客户可能会因为某款 eSIM 手机而入网这家运营商,此时这家运营商是有竞争优势的。

在成熟且饱和状态的市场中,如果有一家运营商打破平衡,其他运营商大概率会跟进,避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而当所有运营商都支持 eSIM 的时候,终端形成的差异化立刻消失,影响用户决策的还是网络质量、资费和服务。

毕竟,无论是网络设备还是终端,这些都是从第三方购买的成熟技术和产品,运营商无法借助这种能力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我在 《eSIM 卡真正颠覆的是什么》 中分析过:eSIM 带来的 「换号不换卡」 模式既不会颠覆运营商,也很难给运营商带来增量;但会加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在物联网以及那些对用户 ID 不敏感的领域。

现实中,eSIM 业务曾经被运营商开通和推广,甚至在工信部的 「十四五」 规划里也出现过,那么在这几年的尝试中,eSIM 给运营商带来的效果怎样,用户规模因 eSIM 增长了多少,收益如何?运营商自己心里清楚。

如今,无论是苹果手机的推动还是对发展物联网的期待,运营商又重启 eSIM 了。我的判断是:eSIM 和 「携号转网」 类似,会迫使运营商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成本,卷得更厉害,但不会对市场份额和经营结果造成太大影响。

说得直白些,就是在产业侧的鼓动下,eSIM 能让运营商花钱做网络升级,引导客户花钱买新手机,而这些投资却很难带来新价值和新体验。

彩蛋:媒体与投资者

设备商、手机商、运营商、最终客户,这些是通信产业链上关键角色。而在产业链之外,还有些角色是 eSIM 的受益者,他们的收获甚至比主角们更大、更多。

那就是媒体人士,以及股市里的一些投资人。

对于媒体来说,尤其是自媒体们,特别喜欢这种隔一段时间就热一下的 「黑科技」。

一方面话题可以有热度,有流量。

一方面容易有金主爸爸,而且是真金白银。

而且,由于存在技术门槛,且实际价值并不高,话题很快就消失了。等到下一轮的时候,大部分受众已经忘了以前发生过什么,拿以前的素材就能迅速成文,学习成本挺低的。

举个例子:eSIM 的最初形态 AppleSIM,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

我再大胆推测下:不到两个月后,绝大多数人就不记得什么是 eSIM 了。

股市里的情况也类似。基于一个消息,再加上分析师和专家们的一通解释,足够炒一轮波段。

有些企业的股票长期是一路下行的趋势,但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之内拉出非常漂亮的曲线。

eSIM 的传播炒作比 eSIM 本身更能带动价值,这才是真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尚儒客栈,作者:开心爹

推荐阅读

从同窗到窝里斗,照明巨头董事会撕破脸,股价已跌 8 成

admin

一周流动性观察 | 月末迎 2 万亿元+大额逆回购到期 资金面大幅波动概率相对较低

新华财经

空客全年交付目标面临挑战 能否达标取决于发动机供应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