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财讯

卷上天的新能源厂商,销量却被燃油车背刺了

文章来源:专栏报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电子厂 Pro,作者:森赛,题图来自:AI 生成

在这个被定义为 「电气时代」 的 2025 年,油车却重新杀回来了。

全国燃油车 8 月销量突破 90.2 万辆,同比涨了 13.5%,前八个月累计卖出 874.7 万辆,几乎追平去年全年,从数据上看,早在 2024 年 11 月,燃油车销量就开始节节攀升。

新能源主打碳中和与未来感,而燃油车正在用真实销量演绎王者归来,这很反常识。

有人把这看作一场燃油车的回光返照,也有人觉得发动机的轰鸣比电子提示音更有灵魂。

从车型分布来看,这波油味复兴,能明显看出一种地域偏好。比如,华北人最爱朗逸,其中,山东人对黑色各款燃油奥迪的偏爱明显,尤其是 A6L;东北人是大众坚定的守望者;西北的长安 CS75 卖疯了;而华南地区,则成了凯美瑞和亚洲龙的主场。

车商倒是冷静,一些燃油车 4S 店开始弥漫一种乐观情绪,他们觉得新能源的真正对手,不是燃油,而是人类对不确定的恐惧:有人怕技术太新不敢信,有人怕电价上涨不敢充,还有人单纯怕在夜里盯着那句刺眼提示:「您的车辆正在排队充电 (预计等待时间:2 小时 47 分钟)。」

此时,随便来个插队的不讲究选手,都能让一票新能源车主心态爆炸。

于是,一场反认知的购买行为,正在城市边缘悄然发生,新能源在霓虹下闪闪发光,油车在阴影里稳稳前行。

但人们购买燃油车,仅仅是因为充电难吗?还有没有水面之下的其它隐情?

第一批赚到钱的新能源大 V,起号时可能都和物业撕扯过

有人说,新能源车改变了出行方式,但没人想到,它先改变了人的耐心阈值。

2025 年,最焦虑的一群人,不在股市,也不在相亲角,而在找充电桩。

深圳福田的车友阿李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他拍着胸脯订了台新能源车,还豪掷八万准备装私人充电桩,心想着能和环境一起绿起来,结果物业一句 「安全隐患」,直接让他绿不动。

在一线城市,这不是孤例。安装个充电桩的费用,从 1000 到 10 万不等。上海静安有的小区,安个充电桩要花 12 万,北京望京最贵的充电桩需要 15 万,这比买车都贵。充电桩的技术难度非常简单,一些住在城郊的大哥,自己看个说明书就能装;难的是,你得交给物业一笔 「排除安全隐患」 的费用,不交的话,很显然——你本人就是隐患。

「买了车,却没法在自家车位上充电,还得顶风冒雪去外面排共享充电桩,这和没买车有什么区别?」

曾几何时,新能源车主还笑话燃油车主,趁油价下跌扎堆加油这事儿看着不太体面,但体面是要钱的,从油车到电车,人们的消费逻辑并没变。

如今,油车主开始反调侃:「新能源车主找关系安个电桩,跟当年买学区房一个劲。」

这个国庆假期,一些新能源车主的情绪曲线,比高速拥堵地图还复杂。地图上是红色的堵点,手机上是灰色的暂无可用充电桩。

国内自驾出行量同比上涨近 20%,油车租赁订单增长超过三成,多家租车平台反映:「新能源车订单下滑,油车成了香饽饽。」

理由其实很简单,堵车三小时,续航掉到只剩一半;服务区的充电桩排到第 48 号;地图上显示 「充电桩空闲 3/4」,结果一到现场发现坏了俩、占了俩。人们在这个节假日,重新体会到 「加油三分钟,充电一小时」 的原始快感差距。

同一时间,北京的郊外、南京的高速、青岛的服务区,新能源车主们正上演一场续航拉锯。有人抱着充电枪蹲地上打游戏,有人三十度高温下排队两小时,只为补个电。高速快充区排起长队的画面,被拍成短视频,「堵车不可怕,堵桩才崩溃。」

倒不是谁不爱环保,而是出门旅游,本质上就是一次情绪管理活动,没人想在山水之间和充电桩谈人生。

油车主的旅程简单纯粹,上高速,加油五分钟,买瓶冰红茶就走。

电车主则更像带着婴儿出远门,要提前规划好吃饭、午休、补电的时间点,一路上不敢超速、不敢乱走支线,生怕电量焦虑提前报警。

据统计,今年国庆期间,全国高速公路新能源车充电量同比增长超过 50%,但相应的排队时长、桩负荷、报修率也创下新高。不少热门景区的快充桩在节前第三天就被约满,部分电车车主只得连夜绕路去服务区补电,旅程因此拉长了四到五小时。

有人感叹油车像老朋友,不炫技,但靠得住;电车像新恋人,浪漫归浪漫,总要花时间磨合。而在黄金周这种全民流动的时间窗口里,人们宁愿回到熟悉的、可控的秩序中,哪怕多花点油钱,也不想赌运气。

话说回来,现阶段都是谁在买燃油车?

从销量看,今年第三季度,国内燃油车销量止跌回升,同比上涨近 5%,多家合资品牌开始重新加码油车推广。与此同时,新能源车的月度增速首次放缓,部分二线品牌的订单量下降超过 15%。

上海的老赵,今年 46 岁,在一家远洋运输的国企上班,在浦东的一处商品房小区住,三口之家,原本计划今年换新能源车。预算十五万,配置挺好,续航够用,关键还能上绿牌,在上海,这相当于白捡几十万的指标。一切都完美,直到他想装充电桩。物业摇头,说电表容量不够,要改线;供电公司说要等批复;电工报了个价,全套下来八万多。

老赵心疼地说这钱够再买一辆老款朗逸,最终,他在 4S 店订了一辆燃油宝马 3 系,还特意选了个红色的,说 「给自己找点激情」。

其实他靠着这辆车,在周末还能去接点婚礼给人开婚车的活,现在上海的婚车,自己有红 ABB 车型的话,一天能挣 500 多块,还管两顿饭,只周末接活的话,开一年也能把车钱挣回来了。

老赵说他周围的同事都这么干,停车场一票红车,「领导有时候也会拉点活,他们中层自己有个小群,相互介绍婚礼头车的活,根据车型,越贵出场费越多,反正都是干运输,还比开网约车体面,不用被乘客训斥,得活着嘛」。

买合木提在喀什跑长途货运,车龄十年,一辆老普拉多。车门有几处磕痕,车漆早已不亮,但他每次提起都用一个词——「兄弟」。

「这车不挑电、不挑天。」他笑着说。

平时忙的时候就自己拉货,闲的时候,就把车租给车行,「有些小年轻,来新疆滑雪,自己租当地的车,一天能挣个三四百」。

去年冬天,一个跑电卡车的同行找他搭电,因为电池被冻蔫了。买合木提把油门一踩,车子轰鸣起来,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像个英雄。

要知道,新疆有的相邻市之间的距离,都快赶上京沪高铁的长度了,几千公里的省道是常态,尤其是冬天,停车趴窝后,你给他解决了,不亚于救人一命。

油车三天能跑完的货,电车要五天,因为得找桩、排队、慢充。他一天拉货能挣两千多,时间就是钱。我信新能源,也想换车,但得先能充电。」

「这边,牛马不缺,桩比驴都少。」

曾有一份来自易车网和车友记的调研显示,55 岁以上的车主中,九成都坚持燃油车。他们嫌触摸屏容易误触、语音助手太吵、隐藏门把手夹手,所有那些 「未来感」 的设计,在他们眼里都是添乱。

一位开了二十年出租的老师傅曾总结过:「物理旋钮和机械式把手才是安全感,真遇到事了,你能活着。」

这些真正意义上的 「老司机」 不信什么智能、不看什么 OTA,只关心保值率。燃油车的二手残值普遍比电车高出 15%—20%,「电车一上牌,掉价像掉电。」

燃油车回潮这件事,并不浪漫,也谈不上怀旧,它更像是人们的一种防御反应。

经过几年的新能源狂飙,车变聪明了,系统变复杂了,但车主们发现,生活的麻烦也变多了。开车这件事,本该是拧钥匙、踩油门、出发,如今却要配合 APP、蓝牙、车机系统,像在完成一场战前动员,更别提令人担忧的电池衰减问题。

人们慢慢地意识到,自己要的,也许不是聪明的车,而是一辆能让日子简单一点的车。

能跑、能修、能信任,这三件事,一些车主认为,油车依然做得最好。

油车偏好,怎么还跟地域相关?

在国内,油车的复活并不是平均发生的,它更像是一种地域性的反弹,在不同城市、不同气候、不同生活节奏里,人们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种车感。换句话说,你在西藏遇到的车,和在广州遇到的,根本不是一个世界。

在拉萨北郊的加油站,丰田普拉多和陆巡一排排地停着,像一个沉默的车阵。加油工人熟练地拧开油箱盖,空气里混着汽油味和尘土味。

当地人说,普拉多是 「藏地三宝」 之一。能抗造、能修、能爬,一些当地的牧民买它不为面子,纯粹是实用。

西藏牧区的车友群里,永远有人在问:「谁有旧轮毂?」「谁能帮焊下底盘护板?」 车不是消费品,而是生产资料。去牧区送奶、进山拉货、越野探路,没有一辆可靠的油车,根本干不成事。

新疆更是如此,哈密的越野俱乐部每年都搞一次沙海穿越,CS75、哈弗、坦克 300 齐上阵。有车主笑称自己是 「加油派环保主义者」,因为电车要建桩,他们怕破坏草原;油车虽然排点废气,但能救命。那边的地形、气温、路况,足以让一些低底盘的新能源跑车越野的梦想破灭。

而在这些地方,二手油车甚至变成了一种硬通货。老款普拉多、帕杰罗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一度被炒上天。

如果说西藏的油车是一种高原信仰,那广东的油车文化,更像一种生活哲学。

广东人买车,就像选家电,得实用、耐用、省钱。「开不坏」 是第一准则。

在广州佛山一带的街头,RAV4、凯美瑞、亚洲龙随处可见,甚至出租车都在用凯美瑞混动。有位在珠海做生意的老陈说:「我选车就跟选电饭煲一样,要煮得快、不容易坏。」 他自家有辆白色凯美瑞。

这种偏好背后,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广东早期合资工厂多,丰田、本田在这里建立了稳固的口碑。再加上沿海城市湿热多雨,车子要抗潮、要稳定、要省心,「不能打一次台风就换一辆车,车子还得要耐海水、海风腐蚀」。

到了三亚,这种偏好更是进化成了一种大众本田现象。当地 4S 店的销售说,他们卖车像卖饮料,「游客问价都直接说,来一辆帕萨特或雅阁」。

原因很简单:来度假的人、移居的候鸟老人,都不想折腾。油车能开就开,能修就修,哪天想卖也不亏。

到了东北,燃油车几乎是生活的刚需。

零下二十度的清晨,电车冻得像冰雕,油车一打火就能走。长春一位的哥总结过:「电车怕冷,我怕饿,还是油车稳。」 大众品牌在东北的统治地位,就像白酒在年夜饭桌上的地位一样稳固。几乎每个东北家庭,都有一辆大众或斯柯达,长春一汽出产的合资车,遍及东北。

有人开玩笑:「东北人会开手动档,是被驾校逼的;练车那会,全国的教练车全是大众,还有人专门来挑那种桑塔纳,说自己学车的时候就学的这个车型,开了几十年,没坏过。」

在东北,开大车,也是一种安全感。哈尔滨的街头,途昂、汉兰达、CR-V 随处可见,雪地胎 「咔咔」 响。车主们喜欢那种重金属的实在感,坐得高,看得远,油门一踩有回应,就像内蒙古的大哥们,对路虎爱得深沉。

对他们来说,车不是代步工具,而是抗寒装备,是地理因素限制的,市面上可供的选择,其实并不太多。

在江浙沪地区,油车则是一种身份符号。奥迪、大众、奔驰在这里的受欢迎程度堪比 「中产三件套」。尤其是奥迪 A6L,黑色车身、银色中网,是 「体面」 二字的具体化。在苏州、无锡、宁波的写字楼下,黑 A6L 几乎是地面标配。

至于上海,德系品牌的拥趸多半属于精打细算的一派。上班族会觉得新能源省钱,可是残值低;油车油耗高,可是二手不亏。最后的结论往往是:买个朗逸,万无一失。

山东人对车的理解,一半是务实,另一半就是面子了。在济南、青岛一带,黑色奥迪 A6L 是不少成熟男人的追求,「把车开回去,只是简单停楼下,保安对你说话都能客气。」

在数据上也能体现,奥迪在全国一半的销量,基本都是山东贡献的,也有山东人说,「他们改标后就差点意思了,不带圈的奥迪,能叫奥迪?俺奶奶只认圈,不认英文。」 其中,青岛市的大众途观 L 的销量还较高。

至于家庭用车,日系车、韩系车、法系车在山东的市占率加起来还不如德系车,甚至还被国产油车吊打。曾有车商透露,山东消费者很看重 「保值」 和 「稳重」。他们以前买车的逻辑,就像买学区房:能住、能卖、能升值。

油车销量的复苏不是情怀,而是一种理性选择,它反映出消费者的现实判断:哪里有复杂地形,哪里油车就顽强;哪里油价比电价稳定,哪里油车就坚挺;哪里充电桩稀缺,哪里油车就是自由。

新能源车的浪潮仍在卷,但在这些角落里,油车用一种更沉默、更务实的方式,重新扎下了根,加满一箱油,依然是一些人最直接的安全感。

「上过高速服务区,就知道油车和电车的差别了,一边随时走人,一边排队半天,等电的时候,有的人都吃上火锅了,好家伙,还真是 『生活在路上』。」

那么,油车到底还有没有未来?

前几年,油车这个词几乎成了落伍的代名词。仿佛只要你加油,就会被贴上不懂未来的标签。可到了 2025 年,人们才发现,未来这东西也挺贵的。

「燃油车要淘汰」 这句话喊了五年,但现实比口号顽固得多。

如今的油车,发动机热效率能做到 43% 以上,涡轮更省油、变速箱换挡更顺。混动系统的渗透率持续提升,日系品牌几乎全系混动化,凯美瑞双擎的综合油耗低到每百公里 4.2 升,已经逼近电车的能耗水平;合资品牌也开始智能化补课,新款速腾、迈腾、CR-V 全系上了 L2 级辅助系统,语音识别、车联网、在线导航一样不少;一些厂商还直接用电车同款芯片,让中控不再卡顿,你在油车上说一句 「打开空调」,它立刻执行,不用再尴尬地重复三次 「你好,某某智能助手」。

与此同时,油车的价格也在不断下探,比如长安逸动现在竟然已经只要 5 万就能落地,吉利帝豪 6 万起步,奇瑞艾瑞泽 7 万顶配带全景影像。在新能源车主为换电池掏两三万的时候,油车主会说得非常实在:「我这车还能再开五年,一点都不焦虑,能去的地形还多。」

过去两年,车企的生存逻辑变了,新能源品牌在卷智能、卷科技、卷大屏;而燃油品牌开始卷稳、卷便宜、卷耐用。

一些自主品牌走 「性价比+智能」 路线,低价配智能座舱,油耗控制到极致;合资品牌转向 「尺寸+舒适」,A 级车做成 B 级车空间,用配置挽回存在感;混动成了缓冲地带,油电兼顾,让消费者多了个心理台阶。

现在的油车厂商早已意识到,他们不可能再靠情怀留人,你讲故事讲得过新能源吗?他们只能靠策略留人,比起喊口号的未来叙事,他们更愿意用现实的姿态活下去。

阿李说,现在一些油车的促销活动已经非常兴师动众了,大区经理和品牌营销负责人都能下沉到业务一线,带客户试车。

从市场角度看,燃油车不会消失,只会退到更精准的位置。

在极端地理条件下,油车依旧是刚需。新疆、西藏、内蒙古,这些地方的充电桩建设短期内无法普及;在二手市场,油车仍是保值的主力,部分车型残值率比新能源车要高 15%—20%;在长途与运输领域,燃油动力依然最稳,货车、皮卡、越野 SUV 仍是油的天下。

油车正在从全民标配,变成特定场景的必需品,但 「必需」 这两个字,恰恰代表它不会轻易被淘汰。

我们曾以为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从手机支付到智能家居,再到电动车。可到头来发现,真正的创新不是更新迭代,而是稳定可靠。

当油车重新出现在国庆的堵车长龙里,当人们发现充电焦虑比油价更贵,这不是倒退,而是社会在重新校准了对 「便利」 的定义。

新能源车和油车未来销量上还是会继续拉扯,但车友们反而对很多事都祛了魅,车要成为工具的那一类东西,能开、能用、不闹心。

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科技的尽头,不是未来感,而是那种不会突然掉链子的确定感,现在的确定感,可太稀少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电子厂 Pro,作者:森赛,监制:Benjamin,视觉:小伙

下载专栏报道 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卷上天的新能源厂商销量却被燃油车背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