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动态

小红书又烧了一把 「火」

出品|虎嗅黄青春频道

作者|商业消费主笔 黄青春

题图|现场拍摄

小红书主动出击,又纵身跳入一个万亿 「大坑」(第三方预测,2025 年国内本地生活市场规模或达 35.3 万亿元)。

9 月 26 日至 10 月 12 日,小红书马路生活节期间,「小红卡」 在上海、杭州、广州同步推出,低调进行线下渗透——作为一款到店会员产品,其年费 168 元,用户可在数千家精选本地门店享受全年全店 9 折优惠,同时还能获得 「精选门店推荐」、「专属活动参与权」 等附加权益。

这并非小红书第一次觊觎本地生活,却是最坚决的一次。据虎嗅了解,「小红卡」 首批选择上海、杭州、广州试点,核心原因在于三城 「消费活跃度高+小红书范特色门店多+用户匹配度高」;下一步,业务暂不考虑多城同开扩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小红卡精选门店」 有套 「双保险」 筛选逻辑:先靠 AI 整合社区笔记、评论里的 「口味」、「环境」 口碑,再由人工逐店实地验证,确保选出来的是真 「小红书范」 好店——这些门店会在小红书 APP 的门店主页、地图页面及笔记门店链接统一打上 「小红卡」 精选标识,让用户刷 APP 时随时发现、种草、消费 「值得去的店」。

不过,当虎嗅向 「小红卡」 相关业务负责人问及业务节奏、产品规划、短期目标、运营策略及本地业务协同等细节时,对方表示这些维度暂未明确,当前可沟通的仍集中在初心、态度与战略层面。

从回应来看,「小红卡」 颇像一个 「投石问路」 的项目,向市场试水温可能是业务最直接的诉求。

从行业背景来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绑定会员模式的平台层出不穷,这背后是年轻一代消费理念的重塑——00 后、05 后自出生便处于会员经济时代,早已习惯通过会员完成线下消费与精神消费,甚至将付费服务视为一种生活方式。

从入局时机来看,高德 「扫街榜」 刚把市场预期捂热,小红书顺势力推 「小红卡」 确实搭了注意力 「便车」。

对此,小红书副总裁许磊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历史上小红书整个业务的发展路径和脉络,基本上都是找到差异化的定位、找到自己和世界的连接方式,而不是去追风口追上了。」

即便如此,「小红卡」 在上海、杭州、广州三城同步试水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小红书本地业务已从暗线转明线,并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小红卡」 伏击本地

据虎嗅了解,小红书对 「小红卡」 的规划始于 2025 年 6 月,当时团队围绕本地生活业务启动产品讨论;7 月,小红书联合有赞启动招商,有赞主要负责商户后台搭建、交易结算技术支持及商户培训服务;9 月 15 日,「小红卡」 正式发售,产品定位为 「精选吃喝玩乐一卡通」。

小红书交易产品负责人、本地产品负责人莱昂,复盘了 「小红卡」 从无到有的立项逻辑,核心可概括为两点。

首先,是立项初心。小红书马路生活节自 2023 年起已举办三届:

  • 首届于 2023 年 8 月开启,涵盖音乐会、艺术展、摄影展、潮流运动、纳凉集市、逛吃之旅等活动,合作商家超百家;

  • 第二届于 2024 年 8 月登陆上海街头,推出 「鸭马路」 专属标识,吹吹风市集、落日音乐会、小马路逛吃玩之旅等活动持续 10 天,合作商家同比翻番,吸引约 60 万人参与;

  • 到了第三届筹备阶段,商家对流量转化的诉求日益明显,为实现 「从带人气到带交易」 的升级,「小红卡」 应运而生。

「今年 6 月筹备第三届马路生活节时,商家一些反馈很具体。」 莱昂回忆,有店铺老板吐槽活动期间人挤人,可算账流水没涨多少,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光带人气不够,得有产品帮商家把 「热闹」 变成 「生意」。

其次是业务协同。当 「小红卡」 出现在部分商家前台时,外界多关注其 「消费 9 折」 的权益,但实际上 「精选」 才是其内核。

莱昂表示,「一直以来,小红书作为生活社区,为用户提供了大量基于真实体验的生活指南;这些指南来自普通用户的分享,可信度高——因此,社区的核心价值是 『用户帮用户推荐好选择』,而把上海的好店筛选出来,正是 『种草到拔草』 的完美过渡。」

「小红卡的推出,一方面是为用户推荐好店并打包优质权益——此前这些信息散落在各类笔记中,现在平台将其整合呈现;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商家带来更多生意增长。」 莱昂解释道。

事实上,内容社区推出年卡并非新鲜事,B 站、知乎均有针对精品内容的年卡机制,本质是搭建会员经济生态,核心是 「卖特权、卖服务」——比如,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会员的 「去贴片广告」、「看独家花絮」、「超前点映」 等,都是方便会员可以比其他人更早看到内容、跳过广告直接看内容、有权限看更多独家/优质内容。

然而,内容社区推出 「消费年卡」 却较为少见——为此,「小红卡」 保留了小红书 「兴趣驱动」 的去中心化特点,同时针对本地生活优化了 「地域分发」(优先推送 5-10 公里内门店) 与 「场景分发」(如 21:00-22:00 推送夜宵店、清吧)。

不过,内容向消费转化本就存在门槛,叠加 「消费到会员制」 的转化,进一步提高了用户决策成本。若非山姆、胖东来这类拥有拳头自营产品与强大供应链的平台,用户很难心甘情愿付费,甚至可能引发情绪反扑。

对此,接近小红书的人士向虎嗅分析,平台推出 「小红卡」 的核心目标是 「聚集最懂本地吃喝玩乐的用户,激发更多高质量本地生活内容创作」——基于这一目标,小红书为开卡用户设置了三大核心权益:

  • 开卡即赠周边礼盒;

  • 可参与上百场专属活动,包括城市探店日、节假日主题派对、会员专属试吃会等;

  • 在千家合作门店享受全年 9 折优惠,涵盖 (网红餐厅、本地特色馆子等) 餐饮类、(咖啡馆、桌游馆等) 休闲娱乐类、(美甲店、书店等) 生活服务类,基本覆盖用户日常吃喝玩乐场景。

「从广受欢迎的热门好店,到只有本地人知道的宝藏小馆,再到街头巷尾的新门面,我们会持续筛选用户推荐的好去处,让 『小红卡』 成为用户发现城市新玩法、探索生活新方式的钥匙,同时让线上种草到线下体验的连接更高效。」 上述人士补充道。

莱昂则进一步明确了 「小红卡」 的战略考量,「无论是电商还是如今的本地生活,交易的复杂性在于,服务用户的全过程无法仅靠平台单方面完成,需要联合多方力量;而小红书的文化与使命是 『inspire lives』(启发生活),因此做本地生活是必然选择——因为小红书本质是一本 『生活方式指南』,而生活方式的核心正是吃喝玩乐。」

这番话有其合理性,小红书成立 12 年,从 「海外购物指南」 升级为 「生活方式平台」,本地生活本就是绕不开的领域;但有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所谓 「不得不做」 的业务,有时只是平台对用户需求的一厢情愿,若把握不当,反而会透支用户对产品的耐心。

值得关注的是,与小红书前几次本地业务试水不同,此次 「小红卡」 支持在 APP 内直接结算——至于为何从 「信息推荐」 跨越到 「交易通道」?虎嗅与小红书业务团队沟通后了解到,吃喝玩乐需先 「走到线下」,而消费、支付是线下体验的关键环节,只有联合商家提供一站式服务,才能完成体验闭环。

顺着这一逻辑,「小红卡」 以 「线下最小消费场景」 为切入点,连接 「社区口碑」 与 「线下消费」,让用户从 「看内容」 到 「去体验」 的路径更顺畅。

「小红卡」 含金量几何?

诚然,小红书的 「精选」 机制能以平台信誉为用户交易决策背书,而对商家而言,其核心竞争力本就应是 「提供优质服务」,而非 「以订单换流量」。

具体到落地层面,美团靠 「全品类 + 免费代金券」 占了半壁江山,抖音靠 「短视频种草 + 即时团购」 抢流量,「小红卡」 反而把 「精选」 当成了王牌。

与美团、大众点评的 「口味、环境、服务」 结构化评分不同,「小红卡」 的精选逻辑更侧重场景化体验 ——依托小红书 UGC 内容池的独特性,筛选 「适合拍照打卡」、「宠物友好」、「深夜营业」 等个性化标签的门店,更契合年轻用户对小众特色店的需求。

与此同时,「地域分发」 与 「场景分发」 已初步落地:小红书会根据用户定位优先推送 5-10 公里内的 「小红卡」 门店;晚间 21:00-22:00 用户活跃度高峰时段,首页信息流会增加 「夜宵店」、「清吧」 等场景的门店推荐。

即便如此,用户选择同一家门店时,仍会将 「小红卡」 与美团、抖音的折扣进行对比,且美团、抖音的代金券、套餐多为免费领取,「小红卡」 在价格吸引力与供给丰富度上均无明显优势——毕竟,对商家而言,线上化运营投入虽愈发重要,但有限的营销预算需兼顾 「精准转化」,多渠道运营会增加运维成本与管理成本,而小红书尚未形成 「替代美团」 的场景心智。

对此,莱昂在媒体交流会上坦言,「小红卡」 落地前,团队的核心思路是 「筛选上海好店」,而非 「靠低价团购拉转化」。

「要为用户提供 『好店精选』 的价值,首先需要让社区内的用户信息充分流通——此前这些信息缺乏统一的组织方式。如今我们做的,一是将社区内用户热议的好口碑店整合起来,二是将近期优质的生活方式内容集中推送给用户,让用户不仅能到店点餐,还能在一整天的吃喝玩乐中都享受到权益。」 莱昂说道。

其实小红书曾多次试水本地生活,2021 年先加了 「门店 POI」(即地图兴趣点,指地图上标注的门店位置信息),还能订酒店民宿;2023 年又上线咖啡、茶饮团购;这次 「小红卡」 奇袭,已经是第三次发力了——一系列试错与迭代,本质是业务在进行差异化卡位。

正如小红书副总裁许磊所说,平台从不追风口,而是依托 「生活社区」 基因寻找独特的连接方式——在当前本地生活 「低价内卷」 的格局中,市场恰好缺乏一款聚焦 「品质到店」 的产品,「小红卡」 的 「精选门店 + 会员权益」 模式,正是对这一空白的填补。

此外,也有声音认为,「小红卡」 是为了拉动本地业务 GMV 增长,缓解管理层对商业化的焦虑。

对此,莱昂明确表示,当前 「小红卡」 处于模式探索与用户价值验证期,「业务第一目标不是追求 GMV,而是聚焦用户认可度指标,包括买卡率、到店消费率、体验评价分数,以及用户对不同生活场景 (如餐饮、休闲) 的付费意愿,核心是验证 『用户需求』 与 『商家价值』 的匹配度。」

不过,小红书试图通过社区共识筛选好店联盟、构建 「线上种草-线下消费-分享体验」 本地闭环的目标,并非一张会员卡就能迅速实现。

「小红卡」 若想在本地生活站稳脚跟,面前正摆着三道绕不开的坎:

第一道是 「巨头压境」——在流量引领潮水走向的叙事惯性中,本地生活赛道正处于抖音、快手等新贵与美团、阿里等老玩家短兵相接的 「集火期」,小红书虽能凭借流量在巨头夹缝中占据一席之地,但美团有百万商家,抖音有十亿月活,小红卡目前仅在三城试点,门店也就千家,可挖掘的市场份额十分有限。

第二道是 「生态反噬」——小红书的根是 「真实种草」,但近年来因 「滤镜过重」、「虚假种草」 引发过不少口诛笔伐。虽说一人种草的主观体验与千百人拔草的实际感受难免存在 「众口难调」 的问题,但小红卡做 「精选门店」,怎么避免 「种草时夸上天,拔草后骂街」?尤其平台意志推动本地业务会加深社区的商业气息,若用户分享过度混入变现诉求,难免破坏 「真实种草」 的社区根基。

第三道是 「运营太重」——本地生活不是 「搭个平台就完了」,要一家家审核门店、跟商家谈权益,还要做用户运营,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又长;但商家要的是 「马上能看到的收益」,要是小红卡带不来转化,合作很难长久——所以,对小红书而言,怎么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是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这三道坎将直接决定 「小红卡」 是一场奇袭还是又跳入了一个 「大坑」。

#虎嗅商业消费主笔黄青春、黄青春频道出品人,关注文娱社交、游戏影音等多个领域,行业人士交流加微信:724051399,新闻线索亦可邮件至 huangqingchun@huxiu.com

文章标题:小红书又烧了一把 「火」

文章链接:

阅读原文:小红书又烧了一把 「火」_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