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9 日 4 时 06 分 50 秒
商业动态

工厂的工人很爱买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毛豆吃不腻,作者:毛豆,题图来自:AI 生成

最近,我得知一个亲戚买了一辆 16 万+的车,真的好羡慕。

16 万的车,首付 12 万,本来他是有钱全款的,可在业务的极力推荐下留了 4 万车贷。

我也没买过车,实在不懂为什么要这样。

我关注的重点是,他真有钱啊,16 万的车说买就买。

而且这个亲戚的哥哥,前两年也买了辆 19 万的车。

他们真的好有钱啊,一辆近 20 万的车,说买就买,就像出门很随意地买颗大白菜似的。

哪像我,这几年一心想买辆十来万的车,计算器都快被我按烂了,还是买不起。

真的羡慕不来。

羡慕归羡慕,其实我也有点不太理解,普通人真的需要买这么贵的车吗?

听说现在十来万的车就很不错了,当然,我完全不懂车。

一分钱一分货吧,价格贵的,肯定有它贵的道理。

只是据我了解,其实他们一年的用车频率并不高。

他们是在工厂车间做普工的,有事做的情况下,基本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 9~10 点,一个月差不多只有 2 天的休息时间。

除非遇到没事做,就不用加班,假期也多点,但意味着收入也更低。

毕竟他们是计件,按劳动获取报酬的。

正常情况下,也只有不上班时才会偶尔开出去玩一下。

每年开得最多的,就是过年回老家,也只有这个时期才发挥了车的最大价值。

也确实是,现在我们老家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辆车,像我家这样没车的凤毛麟角。

回老家没车确实不方便,我们每次出门只能开辆小电驴,过年拜年礼品都没地方放。

要是遇到刮风下雨,就更狼狈不堪。

每每这时,我就特别想要一辆车。

除了过年时非常需要车,我个人买车也会在意平常的使用频率。

毕竟在我的观念里,车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供的。

为此,我带着这个疑问特意和这个亲戚的哥哥聊过。

我问他,你们平常用车,到底多不多?

他说实际并不多,毕竟经常要加班,偶尔放假也只想在宿舍休息一下,根本不想去玩。

而且就算想开车出去,还要考虑限牌和停车费等等问题。

平常出去玩,大多数还是以公交和地铁为主。

所以哪怕加上过年回家,一年下来 2~3 箱的油,完全足够了。

我说,那你们一年油费、保险、偶尔的停车费、保养还有其它加起来,养车费真不多。

他说错了,你少算了停车费,我每个月停车费还要 200 元。

还要固定的停车费?

我以为他们住工厂宿舍不需要缴停车费。

因为我们这里也属于工厂,我们是有停车场,一个月 150 元,但大多数普工为了省钱都是停在外面的。

我们工厂的周边,因为不用停车费,所以满满当当停满了车。

听他这么细细算下来,我感觉其它都还好,就是这个停车费实在有点肉疼。

有时候我也挺纳闷的。

你说一年用车次数这么少,为什么要买这么好的车呢?

就为了过年时,脸上有光,还是其它?

当然了,我只是站我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的。

我有认真观察过这个现象,我发现其实工厂的普工,也是爱买车的一个大群体。

因为不止我这亲戚,我们这的工人也是如此。

工厂外面停的车,2/3 以上都是车间的。

而且他们买的车,都是十万以上的,我们车间的人,还有买宝马的。

同样也是一年开不了多少回。

也只有在难得放假时,才会开车出去玩一下,或者去钓钓鱼。

在我看来,几乎用不上的车,买来干嘛呢?

可能是我买不起吧,所以才会这样想。

因为我始终觉得,车要用得上才买。

我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

他们基本都很热衷于买车,但不会考虑在外面买房安家。

他们多数都是在老家盖房子,或者是在县城市区买套房,平常空置,过年才会回家住段时间。

而且他们也很少带小孩在身边,因为工作不太稳定。

确实也是的,他们毕竟是计件的,哪个工厂没活干了,就去别的工厂。

这么不稳定,确实不方便带孩子出来读书。

就算有些会带孩子出来读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从不敢想能在外面买房安家落户。

始终像根浮萍一样,漂泊无依。

所以,就像我们这里在外面买房的,大部分是我们办公室人员或者是收入稳定的车间管理层。

车间的普工,买房的少之又少。

我想除了认知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工作不稳定。

毕竟现在行情都不太好,好多工厂都没事做。

如果是我,可能也不敢想,毕竟只要背上了房贷,那就不能断了收入的。

就像我这个亲戚,他觉得买房压力实在太大了,又不能全款,真要买了房,这辈子就被这月月的房贷套牢了。

确实,像我这样有房贷的人,真的无力反驳。

所以在他看来,一辆车不到 20 万,完全可以全款买,一点压力都没有。

和房子比起来,买车就轻松多了。

我想这可能是大部分工人的心声和想法吧,不然为什么我们这里普工的车越来越多,越开越好。

说明他是有一定的道理。

我对买车考虑这么多,说来说去,还是没钱。

啥时候我也能买上车啊,我还是清醒一点吧,好好存点钱再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毛豆吃不腻,作者: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