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techweb
【旭才科技】10 月 20 日晚 8 点,淘宝天猫双 11 正式现货开卖,跨店满减、官方立减、88VIP 优惠券、红包雨等多重优惠齐发,号称 「全年最优惠」。
但到了 21 日,「淘宝 你的消费者不是华罗庚」 即冲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吐槽双 11「活生生把购物搞成了数学竞赛」,而且 「七算八算,搞半天浪费不少脑细胞,还没便宜多少」,直呼 「太坑了」。
虽然在双 11 开启前,淘宝天猫就已经强调,今年更注重用户体验,优惠规则较往年更简单。可从网友的实际体验来看,人们还是更怀念直接五折的时代。
优惠规则还是复杂了
今年双 11 战线依然很长。淘宝天猫 10 月 15 日开启预售,10 月 20 日现货开卖,11 月 14 日结束,共 31 天。平台的核心玩法主要是红包+满减+国补三重叠加。
与往年相比,今年淘宝天猫双 11 规则已大幅简化,比如取消多轮预售,推出官方立减。商品页面直接显示折后价,无需手动计算凑单,部分类目 (如大家电、美妆) 让利达 15%。
但在实际体验中,消费者要想获得优惠,需要组合跨店满减、品类券、红包、定金膨胀等多重机制,例如需先用品类券再凑满减,被认为 「流程并未真正简化」,而且如果没有领到所有的优惠券,最后价格也未必便宜。
在社交平台,不少网友反映,在淘宝直播间遇到预售比现货买更贵的情况。根据一位网友晒出的截图,她在李佳琦直播间买了一套海蓝之谜的护肤品,预售+定金支付后是 2997 元,现货买则是 2990 元;买的一包洗脸巾,预售款是 152.81 元,直播间现场买则是 140.86 元。因为价格相差不小,只能全退了。
该帖子评论区,有网友指出,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用美妆惊喜券,这个券是需要在平台领取的。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券只能用一次,别的商品用掉了,再买其他的就没有这个优惠了,也会出现实际支付时价格偏高的情况。主播红包也是一张用一次,不可能每个品都用。
为了拿到最优惠的价格,消费者往往需要算来算去,对于数学不好的人来说也是很头疼。10 月 21 日,「淘宝 你的消费者不是华罗庚」 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不少网友表示,「淘宝请停止搞这些数学题吧,你的消费者不是华罗庚也不是阿基米德 ,至少我不是 ,不会算来算去的」「每年双十一这么多花活啊,算了一个小时算到红温还是没算明白」「睡觉脑子都在算,能不能直接五折啊」……
实际优惠力度存疑
作为一年一次的购物节,人们对双 11 的最大期待还是优惠力度。不少消费者反映,今年双 11 的优惠力度有点敷衍了。

首先是价格不透明,同一商品不同入口,价格差异大。有网友分享,10 月 20 日在天猫超市买东西,从百亿补贴入口、猫超补贴入口、红包签到入口、淘金币入口打开,价格各有不同。

而这种情况还不是双 11 特例,在小红书等平台,此前已有不少网友反映遇到过类似问题,甚至出现 「不同时不同价」「不同人不同价」 的区别对待。
有业内人士指出,同一商品不同入口价格不同,可能是商家为参与不同平台活动 (如百亿补贴、限时秒杀) 而创建的多个链接。「不同人不同价」 则可能与平台的隐形算法有关,消费能力强、复购率高的用户更可能在相同商品上支付更高价格。「不同时不同价」 则与电商平台普遍采用的动态定价系统有关。
此外,大促期间,平台也会发放一些限时红包或优惠券,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消费,优惠作废。所以有时也会出现,同一个商品链接,点进去出来再进去,价格也会不一样。
二是先涨后降,有些商家会提前两周悄悄涨价,等双 11 再 「打折」,实际价格和平时差不多,甚至比日常价还贵了。这种情况在各大电商平台均存在,尤其电器品类尤为常见,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历史价格的模糊记忆,通过虚标高价再打折的方式诱导下单。

对此,大家可以把想买的商品提前加入购物车,观察两周价格走势,真降价了再下手。如果价格虚高,可以等大促结束后再考虑入手。
三是凑单性价比低,有网友分享,「朋友为了买件羽绒服,列了张 Excel 表算优惠,最后发现比平时只便宜 5 块钱,气得直接去实体店买了。」

近些年,双 11 的战线越拉越长,这虽然给了消费者更充足的决策时间,但复杂的优惠规则,充满套路的降价,也让不少人感到疲惫。从网友的反馈来看,大家理想中的双 11,绝不是一场需要绞尽脑汁的 「数学竞赛」,而是回归简单、透明和实惠的购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