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风云

以绿色金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五届财联社金融 ESG 论坛圆满举办

文章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 11 月 3 日讯 (记者 夏淑媛) 10 月 30 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主办,财联社政经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财联社金融 ESG 论坛在京圆满举办。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上市公司以及金融机构的众多代表,各方围绕 ESG 发展深入交流,分享了一系列前沿解决方案与成功实践,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金融办主任周道许,五矿信托董事长刘国威,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 (深圳) 常务副总裁葛兴安,华鑫信托首席经济学家袁田,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中国责任投资论坛 (China SIF) 理事长、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财联社常务副总编辑曲伟治等出席论坛。

本次论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作为支持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 ESG 研究院作为学术指导,共同携手助力经济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image

作为主办方,财联社常务副总编辑曲伟治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曲伟治指出,当前气候变化挑战严峻,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奔涌,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而连接 ESG 理念与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桥梁正是绿色金融,它通过资本的力量引导资源向绿色领域倾斜,让 「绿水青山」 与 「金山银山」 的双向转化成为可能。举办本场论坛,希望通过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汇聚政府、学界、企业、金融机构的多元视角,探索绿色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催生更多前瞻性的思路与可落地的方案。

image

财联社常务副总编辑 曲伟治

主旨演讲:绿色金融发展正当时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我国绿色金融正逐步实现从蓝图和理念到实践和行动的跨越,其产品和规模不断扩大。截至 2025 年 6 月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 42.39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14.4%;绿色债券余额超 2.2 万亿元,位居全球前列。同时,金融业 ESG 产品类型不断丰富,ESG 基金指数、银行理财产品,以及 ESG 保险资管产品等规模日益扩大,有力推动了 ESG 投融资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李东荣指出,金融业应不断适应 ESG 发展要求,结合自身行业禀赋服务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化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优化。

image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 李东荣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金融办主任周道许表示,我国资本市场衡量企业价值的逻辑已从 「历史财务」 转向 「未来价值」,优质的 ESG 数据资产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估值溢价,体现了资本市场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认可。拥有优质 ESG 数据资产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吸引更广泛和稳定的长期主义投资者。未来,我国可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特色议题更好地融入全球通行的 ESG 评价框架。

image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周道许

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 (深圳) 常务副总裁葛兴安介绍,2024 年,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产品出口金额超过 1.5 万亿元,清洁能源投资达到 6.8 万亿元,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新型主力和经济增长的第二曲线。与此同时,全球绿色贸易壁垒不断高筑,企业出海面临严峻挑战,企业长期缺乏减排内生动力。葛兴安表示,企业的长期内生动力的最根本来源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收入。企业碳账户和碳评级实践正是将企业长期碳表现和企业融资成本关联、形成长期内生动力的重要实践。

image

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 (深圳) 常务副总裁 葛兴安

华鑫信托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袁田受邀发表主旨演讲,主题为 「提升绿色信托综合服务能力,促进新质生产力机制创新」,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和做好金融 「五篇大文章」 的战略导向,从绿色信托和碳信托机制创新方面,介绍信托业持续完善绿色信托标准和 ESG 披露指南,广泛践行 ESG 理念和责任投资的最新动态,分享信托公司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创新运用多元化绿色金融和碳金融工具,探索差异化受托服务的实践和路径。

image

华鑫信托首席经济学家 袁田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表示,2025 年作为中国 ESG「知行合一」 的元年,标志着行业从披露数量向披露质量、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折。当前,ESG 已经成为投资者实现长期回报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ESG 投资市场已从 「填补空白」 转向 「深化发展」,政策更多或是扮演规范引导的角色而非全面禁止,更多投资者寻求专注于 「净零排放」 或 「生物多样性」 等主题的特定气候解决方案或基金,而不仅仅是将 ESG 作为一个通用主题。在他看来,2026 年,中国 ESG 的发展将从 ESG 信息披露进入 ESG 管理阶段。

image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 施懿宸

围绕供应链 ESG 评级中的 「环境、社会、治理」 三维度框架,中国责任投资论坛 (China SIF) 理事长、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为企业理解评级逻辑提供了清晰参考。在落地应用方面,郭沛源指出,除了贸易场景外,供应链 ESG 评级还可用到可持续挂钩贷款等绿色金融场景,成为企业获取优惠融资、对接政策支持的 「关键凭证」,由此形成 「评级提升—绩效优化—金融激励」 的正向循环。

image

中国责任投资论坛理事长、商道融绿董事长 郭沛源

权威报告:打好绿色金融 「组合拳」

本次论坛上,生态环境部规划院与财联社共同发布 《中国绿色金融实践创新与发展报告:2025》,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潘拥军博士现场进行了解读。

报告指出,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在 2024 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 《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颇为代表性,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印发 《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 (2025 年版)》 等文件推动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标准的统筹统一。

在发展实践方面,我国绿色金融已形成多领域开花、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绿色信贷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绩效,绿色债券规模全球领先且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越发透明,绿色保险在科技赋能下快速发展,绿色基金则在绿色低碳高新技术、清洁能源、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潜力巨大。报告特别强调了 EOD 模式的成功,它将公益性环境治理与收益性产业融合,已成为撬动千亿级资金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创新。

展望未来,报告提出五大发展趋势:绿色金融标准将走向统一化与精细化;环境信息披露的作用愈发关键;创新将从 「广度」 覆盖向 「深度」 赋能转变;美丽中国建设将开辟新的投资蓝海;科技融合将创造更多应用场景。下一步,需重点关注政策供给与需求的衔接、资产投向的精度与广度,并打好绿色金融与科技、数字等领域的政策 「组合拳」。

image

生态环境部规划院与财联社共同发布 《中国绿色金融实践创新与发展报告:2025》

上述成果之外,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携手财联社,共同发布 《ESG 数据资产化:风险与治理白皮书 (2025)》。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总监周京介绍,白皮书通过分析主流 ESG 披露框架,为中国构建既与国际接轨又契合本土实际的 ESG 体系提供参考。在技术应用与风险层面,白皮书深入剖析区块链、隐私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赋能 ESG 数据的可信存证、安全共享与动态估值,并对其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image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与财联社共同发布 《ESG 数据资产化:风险与治理白皮书 (2025)》

圆桌对话:从绿色金融到转型金融

在圆桌对话环节,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 ESG 研究院副院长王凯担任主持人,与五矿信托慈善信托部总经理张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 (CBI) 中国区业务合作主管陈韵涵、浙商证券 ESG 及绿色金融首席分析师祁星、东亚中国绿色及可持续金融业务高级副总裁黄首鹏、南京银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张旺燕 5 位嘉宾,围绕 「产业转型与绿色金融供给」 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image

随着对 ESG 各个层面深入地探讨,论坛最后也迎来了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绿水金山奖」 金融业颁奖典礼。在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要的今天,众多金融机构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绿水金山奖」 正是为了表彰他们而设立。

2025 年度财联社 「绿水金山奖」 获奖企业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按照企业首字母排序)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