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7 日 18 时 29 分 12 秒
全球资讯

物理 AI「涌现」 成果落地 小鹏越来越像特斯拉

文章来源:TechWeb

TechWeb 文/卞海川

在日前举行的 「2025 小鹏科技日」 上,一位 「女机器人」 以极致逼真的步态登台亮相,短短数小时便冲上热搜,并引发部分网友对其是 「真人假扮」 的质疑,而何小鹏选择以 「拆机」 自证,也正是这一系列 「意外」,让 「2025 小鹏科技日」 再度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物理 AI 涌现成果,小鹏打造 「具身智能」 中国样本

如果说这场 「真人疑云」 仅是让业内看到物理 AI 的表面,那么小鹏科技日本身的技术和相关产品才是真正内在的硬核。

「当数字 AI 与物理世界结合时,AI 才能真正参与现实。」 何小鹏在 「2025 小鹏科技日」 上如此定义 「物理 AI(Physical AI)」。而这不仅是一句理念,更是一条路线图,即让 AI 通过汽车、机器人、飞行器等具身载体,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

基于此,发布会上,小鹏正式推出了第二代 VLA 大模型,被视为其 「物理 AI 世界的操作系统」。

这一模型颠覆了传统的 「视觉-语言-动作」 架构,去掉语言转译环节,直接实现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生成。它能够直接利用近 1 亿段真实驾驶视频进行训练,相当于人类司机驾驶 6.5 万年的极限经验积累。而得益于自研图灵 AI 芯片与 3 万卡智算集群,小鹏首次实现了在车端部署数十亿级参数规模的大模型,使 AI 能够在真实环境中即时决策。这意味着,小鹏的汽车不只是 「懂路」 的机器,而是具备理解世界的能力。

事实是,在真实测试中,搭载第二代 VLA 的智驾系统已能自主识别交警手势、提前响应红灯变化、自动适应无导航道路环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 「智能涌现」。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第二代 VLA 大模型,小鹏还推出了 Robotaxi 项目,计划于 2026 年量产并在部分城市试运营。不同于行业内高成本的改装方案,小鹏 Robotaxi 采用前装量产架构,车端算力高达 3000 TOPS,完全依托纯视觉系统,不使用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

在设计层面,它甚至加入了 「表情」—遮阳板可显示动态提示,与行人互动。而高德地图成为首个生态合作伙伴,双方将共建全球 Robotaxi 服务网络则让无人驾驶从概念驶向街头。

除上述之外,最引人关注的具身智能载体,莫过于那台引发热议的全新一代 IRON 人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从外形到骨骼再到肌肉,几乎是人类形态的复刻。例如仿生脊椎让它能自然弯腰,晶格肌肉赋予弹性触感,1:1 人手尺寸与 22 个自由度让动作极其细腻。更重要的是,它搭载了三颗图灵 AI 芯片、总算力 2250 TOPS,并首次加载了小鹏自研的 VLA+VLT+VLM 三大模型系统 (相当于拥有 「大小脑」 协同能力),可自主理解、思考、行走和交互。

至于能源方面,IRON 行业首发使用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30%、重量降低 30%,并具备 300G 冲击、250℃耐热的极限安全性能。这让其能在更长时间、更复杂场景中稳定运行。小鹏计划于 2026 年底实现 IRON 的规模量产,首批将进入展厅导览、工业巡检等商业化场景,并与宝钢股份共建生态合作项目。

更让业内惊喜的是,除了地面上的汽车与机器人,小鹏还把 「具身智能」 延伸到了天空。

例如旗下汇天团队同步发布了两款飞行产品—面向个人的 「陆地航母」 和面向多乘客的全倾转混电飞行汽车 A868。前者全球订单已突破 7000 台,即将量产交付;后者采用自研混电内核与全倾转构型,航程可达 500 公里、最高时速 360 公里/小时,目前正处于飞行验证阶段,量产工厂也已正式投产,成为全球首个现代化流水线飞行汽车制造基地,标志着中国在低空出行领域迈入规模化量产的新阶段。

从地面到天空,从驾驶舱到机器人肢体,小鹏在用一条 「具身化」 的技术链条,把 AI 真正带入现实世界,即让算法理解世界、让机器触碰世界、让出行进入三维空间。

异曲同工,中国版特斯拉的小鹏未来可期

除了上述引人注目的 AI「涌现」 的技术和成果外,小鹏汽车此次科技日,明确将公司定位升级为 「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核心战略聚焦于 「物理 AI」,即让 AI 通过汽车、机器人等具身载体,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真正改变出行方式和日常生活。而这与特斯拉的愿景和发展路径,展现出高度的相似性。例如两家公司都相信 「AI 是核心」,都在构建以大模型为基础、以汽车和机器人为载体的具身智能体系。

但又与特斯拉不同,小鹏选择了 「全栈自研」 的路线,芯片、算力、模型、整车和机器人全部自主开发;特斯拉强调软件领先与成本控制,而小鹏则通过软硬协同和跨域技术复用,实现了更快的工程化落地。

更重要的是,小鹏在生态构建上走出了一条更开放的路径。例如大众成为 VLA 与图灵 AI 芯片的首发伙伴;高德加入 Robotaxi 生态;宝钢让 IRON 进入工业现场。这些均表明,小鹏是技术、商业与生态三线并进,其 「物理 AI」 更接近现实世界的应用闭环。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体系化创新,是典型的 「中国式加速度」,既有硬件制造的工程能力,也有软件和算法的创新力。而小鹏从汽车公司转型为 「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既是在致敬特斯拉,更是在寻找属于中国的独特技术之路。

写在最后:综上,我们看到,从中国版的特斯拉,到如今以 「物理 AI 世界的出行探索者」 全新定位以及诸多 AI 涌现的成果,小鹏汽车正在以其全栈自研体系和高密度的技术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且兼具中国特色的 「具身智能」 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