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C
Changsha
2025 年 11 月 8 日 2 时 56 分 15 秒
基金财讯

小马、文远同时回港上市,但自动驾驶还没赢家

文章来源:专栏报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划重点 KeyPoints,作者:常远,编辑:重点君,原文标题:《小马、文远同时回港上市,但楼天成和韩旭都还没赢》,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远知行 CEO 韩旭在港交所庆祝挂牌)

划重点:

1. 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虽成功在港股上市,但商业模式尚未跑通,营收依赖项目订单而非可持续的 C 端服务。

2. Robotaxi 真正的竞争壁垒不在技术领先,而在政策准入、成本控制与商业化闭环能力

3. 面对巨头玩家和 L2++智驾的快速普及,L4 玩家若不能尽早证明其独特价值,恐被边缘化。

今年秋天,对于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来说,寒意与暖意并存。

暖意,是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这对广州智驾双雄,几乎同时完成港股 IPO,前者发售价为 22.8 港元,后者为 27.1 港元,一派热闹非凡之象。

看似风光无限,寒意袭来。就在上市前几日,文远知行 CFO 公开质疑小马智行数据造假、运营车辆注水,小马则迅速回应称对方情绪化攻击,缺乏商业体面。

口水战一度喧嚣尘上,而港交所成了这场 Robotaxi 第一股之争的秀场。

这两家头顶 L4 自动驾驶明星光环、背靠资本、手握数千辆自动驾驶车的公司,有谁真的赢了吗?

至少从财务、商业模式、技术演进与竞争格局来看,答案是并没有。

IPO 不是胜利,更像是续命

先看财报数据。

文远知行在 2025 年 Q2 实现营收 1.27 亿元,同比增长 60.8%,其中 Robotaxi 业务贡献 4590 万元,同比激增 836.7%。毛利 3570 万元,毛利率 28%,账上现金及等价物加金融资产总计 58.23 亿元,这数字确实亮眼,尤其在 L4 赛道普遍烧钱换规模的背景下。

但小马智行呢?虽未披露完整招股书细节,但根据其 2024 年美股 IPO 文件及近期媒体披露,其 2024 年全年营收约 3.1 亿元,2025 年上半年不足 1.8 亿元,毛利微薄,净亏损持续扩大。其 Robotaxi 车队规模约 800 辆,其中真正投入常态化商业运营的不足一半。更关键的是,其现金储备远逊于文远,2025 年中约为 20 多亿元,几乎全部来自上一轮融资。

表面上看,文远稳,小马悬。

但深挖一层,两者都困在同一个结构性陷阱里:营收增长靠项目交付,利润靠补贴或客户定制,而真正的 C 端 Robotaxi 服务,至今未产生可持续现金流。

对比两家的主要竞争对手百度萝卜快跑:截至 2025 年 9 月,萝卜快跑在武汉、北京、重庆等 10 城累计服务用户超 800 万人次,日均订单超 10 万单,单城已接近盈亏平衡线。虽然百度采取 「L4 降维 L2+」 策略被部分 L4 玩家嗤之以鼻,但其用规模换数据、用数据优化模型、用模型降本的闭环,已经逐渐跑通,并赢得资本市场青睐。

文远和小马的问题在于:他们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项目型,并非平台型。

文远靠卖 Robotaxi 整车+运营服务给中东政府、Uber,小马靠广汽、丰田的订单维持研发。这种 B2G 或 B2B2C 的路径,看起来高端,实则脆弱,订单一旦放缓,收入立刻断崖。

而 Robotaxi 要成为一门真正的生意,一定是高频、低价、高复购的用户运营逻辑。但非常可惜的是,截至现在,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都未证明自己具备这种能力。

技术焦虑与估值恐慌

上市前那场口水战,表面是 CFO 互呛,实则是两家公司谁先掉队的焦虑

文远 CFO 公开指控小马宣称千辆 Robotaxi,实际在线不足百辆,小马则反指文远海外数据虚高,阿布扎比车队多为展示车。这些争执看似琐碎,却折射出行业一个残酷现实:在资本市场眼里,Robotaxi 公司的估值=落地车辆数×运营城市数×政策支持度。

但问题在于落地不等于可用,很多车企或地方政府为打造智能城市样板,采购一批自动驾驶车停在园区、景区或固定路线上供参观。这些车辆不对外接单、不计里程、不产生真实数据,却被计入已部署车队。

文远在阿布扎比确实有超 100 辆 Robotaxi 投入 Uber 平台运营,这是实打实的商业化突破。小马在广州、北京亦有公开接单服务,但日均单量寥寥,运营时段受限,成本居高不下。

更讽刺的是,两家公司都在强调 L4 纯视觉、端到端大模型、无人接管率低于 0.1 次/千公里等技术指标,却回避一个核心问题:用户真的愿意为 Robotaxi 支付溢价吗?

Robotaxi 到底是一门什么生意?

这个问题,行业吵了十年,至今无解。

有人说它是出行服务,那就要和滴滴、Uber 比效率、比价格、比用户体验。但 Robotaxi 当前的成本结构 (单车成本 50 万+,运维人力密集,保险高昂)根本无法与人类司机竞争。

有人说它是 「智能硬件+软件订阅」,像卖车+OTA 升级。但 L4 车辆无法大规模量产,且用户不会为自动驾驶功能单独付费,特斯拉 FSD 订阅率不足 10% 已是前车之鉴。

还有人说它是城市数据基础设施,为高精地图、车路协同、AI 训练提供数据燃料。这听起来宏大,却难以货币化。

真正的护城河,应当是商业闭环。

目前来看,有两个玩家在接近闭环:

  • 百度:依托萝卜快跑+城市合作,用降维 L4 策略跑通数据-模型-成本循环;

  • 文远知行:通过海外商业化 (如阿布扎比+Uber)实现真实订单+收入,虽规模小但模式更干净。

小马智行则陷入夹心层,既无百度的资源,又无文远的出海执行力。其与丰田、广汽的合作更多是技术验证,离大规模商业化尚远。

更危险的是,科技巨头正在降维打击。

华为、小米、蔚来纷纷宣布 2026 年量产 L2++端到端智驾,其用户体验已接近 L4 水平,且成本仅需数千元。用户何必等一辆 Robotaxi?不如买一辆几乎能自己开的私家车。

这意味着,Robotaxi 若不能在 2026—2027 年证明其独特价值,就可能被 L2+技术边缘化,成为特定区域 (如机场、园区、中东新城)的补充运力,而非主流出行方式。

技术不是终点,政策才是命门

当前 L4 玩家的技术路线可以说是出现了趋同的状态

例如在感知层上,正在从激光雷达+摄像头融合,向纯视觉+BEV+Occupancy 方向演进;决策层方面,从规则驱动转向端到端大模型;执行层上,则是与博世、英伟达合作开发高算力域控制器。

但技术差距正在缩小。文远号称一段式端到端 SOP 量产,小马也宣称闭环仿真效率提升 5 倍。这些进步固然重要,却不足以构成竞争壁垒。

真正的胜负手,应当在于两个维度。

一是政策准入

目前全球真正允许 Robotaxi 无安全员、商业化收费的城市,不超过 5 个:武汉、深圳、阿布扎比、旧金山 (Waymo)、凤凰城 (Cruise,已暂停)

其中,阿布扎比是唯一一个非中美市场,且允许外资 Robotaxi 独立运营的地区。文远知行拿下 Uber Autonomous 首个合作席位,并在当地获得 100+车辆运营许可,这不仅是商业成果,更是政治资源的体现。

反观小马,虽在北京亦庄、广州南沙有测试牌,但商业化收费始终受限,且地方政府对其数据安全、事故责任划分仍有顾虑。

二是成本控制。

当前一辆 L4 Robotaxi 成本约 50—80 万元 (含激光雷达、计算平台、改装),文远通过与博世合作,将 HPC3.0 平台成本压缩 30%;小马依赖丰田供应链,但量产规模不足,议价能力弱。

文远和小马若不能在未来 18 个月内将成本降至 35 万以内,就无法在价格上与人类司机或 L2+私家车竞争。

楼天成和韩旭,都还没赢

楼天成 (小马智行 CEO)和韩旭 (文远知行 CEO),都是技术理想主义者。一个出身谷歌无人车,一个清华姚班出身,曾被誉为中国 L4 双子星。

但资本市场不看情怀。

文远知行看似领先:港股 IPO 成功、现金充足、海外落地、毛利率行业第一。但其 836.7% 的 Robotaxi 营收增长,基数仅为 500 万元——从 500 万到 4500 万固然快,离规模化盈利仍差两个数量级。

小马智行则更危险:技术不弱,但商业化节奏慢半拍,融资窗口正在关闭。若 2026 年无法证明其独立造血能力,恐将面临更大挑战。

Uber 已明确将 Robotaxi 视为未来十年核心战略,在阿布扎比、洛杉矶密集测试。滴滴虽暂缓 L4,但其在拉美、中东的出行网络一旦接入自动驾驶,将形成 「平台+车辆+用户」 三位一体优势。

文远和小马都未构建起自己的用户入口,这是致命伤。

文远和小马回港上市,可以看作是新一轮 Robotaxi 军备竞赛的起点。

楼天成和韩旭都还没赢,他们甚至还没证明,Robotaxi 是一门能赚钱的生意。

当然,世界永远需要理想主义者。至少,他们已经在路上。而路上的每一公里,都是对自动驾驶是否值得信任的一次投票。

2025 年,是 Robotaxi 规模化落地元年;2026 年,或许是生死分水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划重点 KeyPoints,作者:常远,编辑:重点君

下载专栏报道 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小马文远同时回港上市但自动驾驶还没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