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动态

「卖惨」 虚假助农赚 1000 万,谁在喂养这条嗜血产业链?

文 | 极速财讯

编者按:通过虚构的助农故事和悲惨人设,利用公众的同情心卖货,从前端的人设设计、中端的剧本量产到后端的水军造势,一条精密且嗜血的产业链已然成型。而 「卖惨生意」 的泛滥背后,是人性弱点被精准量化成商业模型的现实,也是算法时代 「眼泪经济学」 的缩影。

01 被精心设计的 「苦难剧场」

镜头里,满脸泥污的老农站在果园前,哽咽着说:「把我帮果子都收了吧,儿子生病了着急用钱……」 一旁的水果商见状,没有丝毫犹豫,直接让助理拿出 1 万元。刹那间,老农激动得双腿一软,「扑通」 一声跪地,连连磕头致谢。视频显眼处挂着水果销售链接,屏幕外,无数网友红了眼眶,疯狂下单 「支援」。

然而,这催人泪下的画面不过是流量工厂精心设计的戏码——销售的水果其实是从经销商拿的,「果农」 是职业演员,连那件 「脏破不堪的土黄色 T 恤」 都是反复使用的道具,出现在不同果农身上。

这个名为 「大先哥助农在行动」 的短视频账号,从 2023 年起不断发布类似 「卖惨」「助农」 视频,果农中有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有儿子重病急需用钱的老人。

但如果对比同一时期的不同视频,有明显穿帮的镜头:前一条视频里还以果农形象出现的人,下一条摇身一变成了水果收购商。这些漏洞百出的表演并未阻碍其收割流量,甚至还成了财富收割机,其单场最高销售额突破 30 万元,累计销售水果金额达 400 余万元。

利益驱动下,道德底线彻底崩塌。一场场精心编排的 「苦难大戏」 在短视频平台轮番上演。

有人声称父母双亡,需要拉扯几个弟妹长大,带货卖起了山核桃等当地特产,却被扒出不仅父母健在,平时衣着干净讲究,还不时出入高档场所;所谓的 「原生态农产品」 大多来自批发市场。

还有人佯装慈善,将 3000 元现金递到相依为命的祖孙俩手中,但镜头背后的真相却令人不齿,待拍摄一结束,主播竟冷酷地从祖孙俩手中收回了其中的 2800 元。

这些主播深谙流量密码:破旧房屋要拍出摇摇欲坠的细节,衣衫褴褛需突出补丁的密度,就连孩童的啼哭都要调整到最揪心的频率。而所谓的 「原生态」「爱心助农」「滞销帮扶」,不过是收割善意的幌子。

02 谁在喂养这条嗜血产业链?

这条嗜血的链条的运作远比想象中精密:前端有 「人设设计师」 挖掘 「有卖惨潜力」 的素人,中端有专业编剧量产 「家破人亡」「被迫嫁人」 等标准化剧本,后端更有水军集团营造 「万人求购」 的虚假繁荣。

幕后团队会物色有 「网红」 潜质的素人,为他们量身定制 「人设」、写好剧本。例如,淳朴的彝族青年,助力大凉山的善良女孩,热心助农的好心人。

发布的视频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元素,精准捕捉并煽动公众情绪:刻意选取偏远闭塞的山区环境,安排主角身着破旧衣物却保持灿烂笑容,展示残破不堪的房屋,甚至淳朴天真的孩童形象。配合戏剧化的叙事结构和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视觉效果。

但这些大多是虚假的。比如靠制造虚假人设起家的,「凉山孟阳」 家庭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年前已经脱贫,在短视频中居住的小屋,实际是村里一处早已废弃的农舍。

那对 「相依为命的祖孙」,其居住场景虽然看似真实——破旧的房屋内灯光昏暗、杂物堆积,但实际上仅是村民用于存放劳作工具的生产用房,内部甚至没有通电,根本不适合居住,而且两人也并不是祖孙。

为强化效果,幕后团队还会雇佣大量水军进行刷好评,甚至是购买商品,制造话题热度。

在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套路运作下,许多观众深受感动,纷纷慷慨解囊,以 「助农」 之名进行消费,即使收到假冒伪劣产品也不会过多计较,最多自认倒霉当一回 「冤大头」。

而这类人设打造其实并不复杂。一个由编剧、演员、推手构成的团队,加上购买的标准化悲情话术模板,配合破旧衣物、泥泞果园等场景道具,便能批量生产 「芒果滞销」「孤儿求生」 等剧情。

一般而言,视频遵循固定公式:前 10 秒展示视觉冲击性苦难 (如老人下跪、儿童哭泣)→中间 30 秒植入 「救世主」 带货人设→最后 20 秒挂载商品链接。

主播通过煽情表演吸引流量,平台通过算法推荐扩大传播,中间商通过高价销售赚取差价,而真正的农民却成了这场 「流量盛宴」 中最边缘的角色。

这些虚假悲情叙事犹如社会肌体上的恶性毒瘤,不仅扭曲了 「助农」 的初心,更在摧毁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有人直言 「上过几次当我已经不买助农产品了」

当真正的果农们因此受到牵连遭市场抵制时,这些 「悲情演员」 早已带着佣金转战下一个 「苦难现场」。

03 技术不应该成为帮凶

其实,这所谓的 「卖惨营销」 并非什么新奇的套路。

在短视频平台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曝出类似案例:从 「果农重病跪求收购」 的悲情剧本,到 「单亲父亲抱娃送外卖」 的虚假人设,这些以眼泪为武器的流量猎人,不断刷新着公众信任的底线。

其中,一些情节恶劣、影响广泛的涉事者甚至被依法判刑,接受法律的制裁。比如 「凉山孟阳」 就被判刑 11 个月,而其团队负责人更是被判刑 1 年 2 个月。

但这并未阻止黑灰产团伙前赴后继——因为创造的收益,远远超过普通人正常的劳动所得。「凉山孟阳」 幕后公司,三年内销售额超 3000 万元,牟利超 1000 万元。

在这场算法时代的 「眼泪经济学」 中,人性弱点被精准量化成商业模型。当主播在镜头前展示 「滞销果园」、「悲惨身世」 时,平台算法不仅无法分辨真假,反而有可能会因视频引发的情绪波动,将内容推送至更大流量池,进而不断放大其传播范围,让虚假叙事如病毒般扩散。

直到消费者投诉量激增、监管部门介入后,平台才匆忙封禁账号,然而,此时损害已然造成。那些被虚假信息误导的消费者,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感情,部分甚至遭受了经济损失。

而真正需要帮助的果农、真正滞销的农产品,却在这虚假流量的狂欢中,被彻底淹没,无人问津,默默承受着苦难,在无声中逐渐消失。

在这场算法与人性弱点的博弈中,技术不应成为资本的帮凶,善良更不该是算法里的数据。唯有让 「卖惨生意」 彻底退场,才能让那些真正等待曙光的脸庞,重新被世界看见。

推荐阅读

二代接班,企一代不放心

admin

聚和材料 2025 上半年营收净利双降 现金流承压

admin

孟晓苏:汲取日本舆论对房地产污名化的惨痛教训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