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4 日,2025 全球数字经济大会 「信用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 在北京举行。论坛以 「创新信用技术·优化数字生态」 为主题,围绕信用与数字经济融合的实践路径、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等话题展开讨论,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城市实践:信用体系创新激活中小企业动能
据悉,杭州、珠海、北京等地已在信用体系建设与数字经济融合方面开展实践。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姚伟明介绍,杭州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为基础,目前已构建起覆盖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四大领域的 「1+4+N」 信用体系。在信用数据库方面,累计归集信用信息 9.94 亿条;在协同化监管方面,将信用核查嵌入 38 个业务系统。助力政务服务、企业融资和社会治理效率大幅提升。
在智能化应用方面,杭州正打造 「信用最强大脑」「信用办公助手」「融资智能顾问」,以 AI 技术提升信用评价精准度。「智慧化信用体系更具人文温度,它不再局限于冰冷的数字评分,而是能感知特殊环境下的信用与行为逻辑,最终推动整个社会信用生态向更完善、更人性化的方向迈进。」 姚伟明说。
珠海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熊颖介绍,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已建成多元化跨境信用服务平台——珠港澳跨境信用服务平台,推动信用数据双向融合,为企业商贸合作、金融创新、民生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撑。平台打通政务信用数据合规出境环节,支持境外免费查询珠海市超 40 万家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为企业 「出海」 增信。
北京市通州区开展碳信用实践,破解中小微企业绿色融资困境。「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面临绿色资质认证难、环境信息不对称、融资成本高等问题,而传统金融机构因缺乏标准化绿色信用评价工具,难以精准识别企业绿色价值。」 北京市通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耿磊表示。
耿磊说,通州区以碳信用为核心抓手,打造 「信用+绿色金融」 的创新生态。通过数据整合构建绿色信用 「数字底座」,构建覆盖环境表现、经营合规性、资产流动性、社会信用评价 「四位一体」 的综合性绿色信用评价体系,赋能金融机构高效识别符合绿色信贷标准的优质客户,打通金融活水流向绿色企业的 「最后一公里」。
信用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
「数字经济赋能信用经济,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网络、可落地应用的渠道,使信用记录信用评价更加透明和公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信用协会名誉会长吴晶妹表示,数字技术使信用从 「难以量化」 变为 「可量化、可评价」,同时信用反哺数字产业,助其获得融资资源。
「信用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有利于降低社会交易与管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吴晶妹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长韩家平,针对企业账款拖欠难题,指出商务信用体系是当前社会信用体系的薄弱环节。他建议,加快建立以企业账款记录为核心的商务征信体系,解决企业间普遍存在的账款拖欠问题。以产业链和行业协会为载体,由政府搭平台、社会力量唱主角,推动建立数据互通、规则共享、信用互认的商务征信系统,推动信用规则向供应链、交易链延伸。
北京金融大数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向军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可赋能信用体系重塑,推动中小企业画像精准化、信贷风险识别智能化,为破解融资难题注入新动能。
《北京市信用服务行业发展蓝皮书 (2025 年)》 在论坛上发布。蓝皮书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有 154 家企业征信机构在人民银行备案,其中北京有 35 家。2024 年,北京地区征信行业累计提供征信产品和服务 222.51 亿次,同比增长近 7%,实现业务收入 8 9.97 亿元,同比增长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