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财讯

出差的苦,别再硬吃了

出差这件事,到底能有多复杂?有时候固式化的条款反而可能会成为 「时间杀手」。

传统的出差方式,是先通过 OTA(在线旅游平台) 预订机票/酒店,出行之后,拿发票回来报销。不仅流程繁琐,而且报销过程容易出现不合规的情况,对于员工和企业来说,这都不是一个高效的方式。

滴滴企业服务事业群总经理蔡晓鸥在接受专栏报道专访时提到,TMC(商旅平台) 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企业在出差环节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免垫付免报销的员工体验只是起步,深入企业管理的降本提效和精细合规,更有广阔天地。

比如,滴滴企业版为百利天恒引入了酒店合住管控。百利天恒是知名药企,两名酒店差标各自为 300 元的员工去往同一城市时,两人可以按照差标之和进行预订,员工体验了高质量住宿,企业也控制了成本。

如百利天恒这样的企业客户,滴滴企业版 10 年已累计服务了 70 多万家。在此基础上,2025 年 6 月,滴滴企业版提出 「AI+一站式」 商旅解决方案,推出 AI 差旅助手、管理助手等,期望通过产品和技术的迭代带来更高效务实的智慧出行体验。

一、出差的问题,放在一个 App 来解

出差往往分为三大环节:大交通——飞机和高铁;小交通——网约车和出租车;住宿——一般是酒店。员工需要使用多个 App,来完成预订、出行以及开发票的工作。但实际上,「小交通」 能够把整个出差的链条串起来。

2015 年开始,滴滴进入 B 端市场,为企业提供打车服务。随着对企业需求的挖掘,蔡晓鸥发现,「企业打车有 40% 的目的地在机场、火车站、酒店。」 如果帮助这些客户把酒店和机票的预订打通,就可以形成 「一站式闭环」 的丝滑体验。

背后支撑的,是企业统一支付结算,员工无需垫付。但将这些场景,在一个 App 上打通,不是简单地做功能叠加。蔡晓鸥告诉我们,首先,滴滴企业版利用地图的能力,做到了更好的 「大-小交通」 的衔接;其次在产品层面,打通跨品类的推荐和组合。比如,在滴滴企业版的机票订单页面中,有 「去用车」 的入口。用户不需要再输入目的地,一键叫车。

「AI 小滴差旅助手」 是最新的加分项。作为商旅预订智能体,当用户输入出差城市、主要活动区域等需求,差旅助手便开始了一系列类似行政助理的工作:分析企业差旅政策 (如机火标准、酒店金额限制),结合员工偏好,和各类资源的历史、实时库存分析,顺畅衔接大小交通,生成既懂规则也要有人情味的一站式行程规划,并以购物车式结算方式交给用户进行预订。

二、 「客户最大,最后才是平台」

刚开始做滴滴企业版时,蔡晓鸥认为解决了发票和报销问题,对于企业就是很大的提效。后来发现,企业更需要一套管控规则,而且是 「量身定制」。

「像我们的客户京东,在亦庄,员工晚上下班集中,打车比较难,很多人又是住在南六环郊区。我们为其开发了同事拼车功能,不仅可以让员工更快出发回家,也让企业和员工都觉得安心,还能为企业节约成本。」 蔡晓鸥认为,这些细微的规则虽然代表着一种管控,但也包含着人性化的温暖。这是他特别看重的事情,就是理性的规则,要能兼顾好企业效率和员工体验。

再比如酒店场景,滴滴企业版为纳爱斯定制的规则是:员工出差,酒店消费按照出差总额度管控 (=出差天数*城市酒店差标),不限制酒店间夜价格。如果上一单没有达到差标,结余的额度会发放至个人钱包,以便下次超标时使用。

还有订机票/火车票的场景。蔡晓鸥举了一个例子,部分企业认为机票贵,限制员工只能订火车票。滴滴企业版就开发了 「机火同屏比价 「功能——查火车票的同时,展示机票价格。企业可以设定两种交通之间切换的差值,比如当机票比火车票只贵 100 元时,允许员工选择乘坐飞机,既帮助员工节省时间,也帮公司控制了成本。

在过去十年里,滴滴企业版沉淀了上万条管控规则。这大大帮助企业识别 「隐性成本」,也将管控隐入后台、保障员工的体验。从精准管控退改费,到细化 「限额管控」 等措施,用最少的打扰换来显著的降本。并通过积分或虚拟金,用实实在在的好处鼓励员工为公司节省。

「真正创造价值的是管控,以及非常顺滑的结账授信和对账」,在蔡晓鸥看来,企业乐于为此 「买单」,这些能力可以在多个环节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这也是滴滴企业版作为 TMC(商旅平台) 与 OTA(在线旅游平台) 最本质的不同之处——TMC 是满足 B 端企业客户的定制需求,而 OTA 是面向更广泛的 C 端散客。

在商业模式上,两者也有区别。OTA 平台主要展示实时市场价,价格受供需、算法等因素影响,其收入依赖酒店/航司的佣金。但 TMC 平台以协议价为主,通过集中采购与企业签订长期协议,锁定航司、酒店的固定价格,盈利方式之一是收取企业的服务费。模式不同,带来的价值取向也不一样。

「我们的酒店订单里,有 50% 是协议酒店。其中差旅规模更大的企业,这个比例会更高,很多协议占比能达到 75% 以上」,蔡晓鸥告诉专栏报道,滴滴企业版会帮企业客户与酒店签一个协议价,按照这个价格和资源放在平台上做托管。「我们不会把抽佣高的酒店往上推,而是根据员工的使用习惯、公司的差标给他推荐最合适的酒店。」

蔡晓鸥说,让客户有话语权,让供应商有话语权,而不是平台为主导。「客户最大,然后是供应链,最后是我们。」

三、AI 技术不是冷冰冰的工具

蔡晓鸥做过很多企业效能产品,对用户体验非常在意。「员工在传统差旅场景的预订体验是非常差的。很多公司是只解决管理者关心的问题,在对账、出账单、结算、授信等环节可能会很丝滑,但员工体验是一团糟。」

滴滴企业版最新发布的 AI 小滴差旅助手,就是希望用技术来升级员工在差旅出行的各种体验问题。据了解,AI 小滴基于 70 万企业累积的 B 端服务数据,采用开源模型 Multi-Agent 架构来实现,是具备完整体验闭环的商旅预订智能体,集行程规划、多品类推荐、行程预订、行中服务等能力于一体。

「一开始我们认为这件事情不会太难」,蔡晓鸥说。毕竟市场上通用的大模型基本都具备推荐行程的能力。但我们发现真的应用在商旅场景里时,会遇到非常复杂的长尾问题。

旅游类的 AI 推荐属于内容输出、容错率相对比较高的。但差旅场景要通向交易,要根据实时数据下单,也要经得起合规核查,所以哪怕概率很低的大模型幻觉也不太能接受。为此,滴滴在开源大模型里加入了很多工具,在一些场景里直接调用工具出结果,并链接滴滴企业版商旅真实资源库,经过严格的数据清洗,减少大模型幻觉产生。同时,调用人工评测团队,对 AI 给出的方案整体评估,再反哺给模型,持续调优、迭代。

但 AI 并非万能,尤其是在商旅场景下。蔡晓鸥认为,即便是一个 AI 能力超强的入口型平台,它仍然需要供应链配合。

「我们不是简单地把 AI 功能添加到产品中,而是通过底层协同、工程重塑,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 蔡晓鸥补充介绍,「不是给用户提供一个工具,而是直接交付用工具降本增效后的成果」。

对于员工,滴滴企业版更重视的是体验。就像他们认为,AI 小滴服务的是每一个具体的人,所以行程规划需要 「既懂规则也要有人情味」,需要考虑和传统的个性化推荐融合,比如记住用户常坐的飞机、常住的酒店。

蔡晓鸥说,这是滴滴企业版的核心价值观是:「让企业更专注,让员工更幸福。」

下载专栏报道 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出差的苦别再硬吃了

推荐阅读

留给车企争夺排位的时间不多了

admin

任天堂和它失去的一个时代

admin

谁在买 A500ETF?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