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讯

外媒:中国在这个领域领先,令美国不安

今年以来,中国 AI 领域进展不断:1 月,备受赞誉的 DeepSeek 及其 R1 推理模型横空出世;随后阿里巴巴的通义 Qwen 加入战局;7 月以来,月之暗面、智谱 AI、MiniMax 等模型密集涌现。这些模型均提供免费下载和修改版本,推动中国 AI 技术在全球加速落地。

8 月 15 日,华尔街日报最新分析文章指出,中国在开源人工智能领域的迅猛发展,令美国公司和政策制定者警觉,他们担心美国模型可能会被超越。

面对压力,此前坚持闭源的美国公司开始转向。8 月初,ChatGPT 开发商 OpenAI 发布了其首个开源模型 gpt-oss。特朗普政府在 7 月发布的 AI 行动计划中坦承,开源模型 「可能在某些商业领域和学术研究中成为全球标准」,并呼吁美国建立 「基于美国价值观的领先开放模型」。

技术发展史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个行业在起步阶段群雄逐鹿,最终演变成少数几家公司的垄断或寡头垄断。微软 (Microsoft) 的桌面 Windows 操作系统、谷歌 (Google) 的搜索引擎,以及用于智能手机的 iOS 和 Android 操作系统,都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

历史还告诉我们,成为行业标准的争夺战不一定由技术最先进的参与者赢得。易得性和灵活性也发挥着作用,这正是中国在开源 AI 领域的进展令美国担忧的原因。

开源崛起,中国 AI 集群冲击全球格局

开源模式正成为中国 AI 出海的利器。研究公司 Omdia 分析师 Lian Jye Su 指出,出于对美国技术断供的担忧,中国正将开源项目作为战略后备资源。

技术层面的竞争则更为直接:研究公司 Artificial Analysis 数据显示,自去年 11 月以来,中国顶尖开源模型的综合性能已超越美国同行。其中阿里巴巴 Qwen3 的某个版本在数学、编码等能力评测中优于 OpenAI 的 gpt-oss 模型。

不过技术优势伴随代价。Qwen 模型的参数量近乎 OpenAI 模型的两倍,处理简单任务时可能消耗更多算力。OpenAI 则强调其开源模型在推理任务上优于同等规模竞品,实现了低成本高效运行。

商业落地,企业用户用脚投票

开源模型正快速渗透企业级市场。新加坡华侨银行基于开源模型开发了约 30 种内部工具:用谷歌 Gemma 总结文件,借通义 Qwen 辅助编程,靠 DeepSeek 分析市场趋势。该行技术主管唐纳德·麦克唐纳透露:「我们同时使用约 10 个开源模型,持续追踪新模型发布,确保不被单一供应商锁定。」

地域适用性成为关键优势。日本工程师宇佐美信一为零售客户开发客服聊天机器人时,放弃了美国模型选择阿里巴巴 Qwen。他表示美国模型 「有时难以理解用户隐含意图,回答不够礼貌」,而 Qwen 能更好把握文化细微差别。工程师们发现,训练数据更侧重中文的中国模型,在理解亚洲语言及文化语境上表现突出。

面对激烈竞争,中国 AI 企业策略明确。86Research 科技分析师 Charlie Chai 指出,相比即时收益,中国企业更注重用户粘性培养。大型科技公司正通过云服务等增值业务将用户基础转化为收入,而初创企业的窗口期正在缩短。

推荐阅读

「靠案吃案」 广西河池中院原院长被 「双开」

admin

宁波北仑港区一集装箱船发生爆炸 暂无人员伤亡

admin

麦当劳拟出售香港 8 家门店,总值 12 亿港元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