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广东、浙江等多地快递公司陆续对电商客户上调运费,调幅在 0.3 元至 0.7 元之间,并设 1.4 元/单的底线价。
多位行业人士向 《BUG》 栏目确认了该涨价消息,称涨价主要针对运费较低的电商客户,个人散单不受影响。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广东本次快递涨价实际从 8 月初就开始陆续执行,调价幅度各家快递公司会根据自身情况有所不同。
「受影响的电商商家都是本身运费比较低的客户,比如运费 1 块多或者低于 1 块。广东的广州、深圳、东莞、揭阳、汕头这些地方都是价格洼地,受到的影响会大一些。」 该人士称。
值得注意的是,理论上,快递运费的上涨会带动网点收入和快递员派费同步增长。然而,多位行业人士对此持保留态度。相比之下,更多一线快递员呼吁,与其期待电商快递涨价,设立快递员最低派费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有快递物流专家则预计,后续多地都会跟进,对电商快递的价格进行调整。快递物流专家赵小敏表示,此次调价短期内将明显改善电商快递企业业绩,但中长期看,直营模式更具优势。
1 元运费成历史,快递员呼吁涨派费
据悉,广东、浙江多家快递公司目前已对电商客户涨价。其中广东是重点调价地区,每件调价幅度在 0.3 元至 0.7 元之间,同时还设定 1.4 元/单的底线价。
有业内人士向 《BUG》 栏目透露,本月初广东省邮管局召集了多家主流快递公司开会。本次涨价实际从 8 月初就开始陆续执行,调价幅度各家快递公司会根据自身情况有所不同,对于调整的标准和幅度,监管部门并没有明文规定。
该人士还强调,本次快递涨价以电商客户为主,个人散单和消费者不受影响。不过,也有多位电商商家表示,暂未收到涨价通知。对此,前述行业人士称,「如果是规模较大的商家或者本身运费就已经不低的商家,暂时可能仍不受影响。」
该人士提到,「受影响的电商商家都是本身运费比较低的客户,比如运费 1 块多或者低于 1 块。广东的广州、深圳、东莞、揭阳、汕头这些地方都是价格洼地,受到的影响会大一点。」
一位圆通业务员也表示,近期电商客户的运费价格已经调整,调价幅度约 0.4 元/单。他称,「单月发货量 1000 件的电商客户,之前运费大概是 2.9 元/单,现在已经涨到 3.3 元/单。」
值得注意的是,理论上,快递运费的上涨会带动网点收入和快递员派费同步增长。然而,多位行业人士对此持保留态度。相比之下,更多一线快递员呼吁,与其期待电商快递涨价,设立快递员最低派费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近年来,由于快递价格战激烈,整体派费水平呈下降趋势,加之各类罚款繁多,快递员的派件收入受到严重挤压。
一位快递员表示:「只要保证派送网点有合理的最低派费,前端的收件价格就不可能无底线地恶性降价。」 也有快递员感慨道:「派费已经压缩到极致,短期降价差不多两毛,现在反内卷出货价提升了,怎么派费不提升呢?」
据了解,此次快递涨价是在反内卷背景下做出的调整。7 月,国家邮政局党组召开会议,强调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完善邮政快递领域市场制度规则,旗帜鲜明反对 「内卷式」 竞争,依法依规整治末端服务质量问题,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贡献行业力量。
专家称未来快递业会出现并购重组
此前,快递行业恶性价格战已经持续多年,其中以申通快递、中通快递、圆通快递、韵达快递为代表的加盟制快递公司尤甚。由于价格战持续加剧,快递网点经营压力较大,部分快递企业总部经营性现金流承压。
资料显示,三通一达和极兔的单票收入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24 年,申通、圆通、中通和韵达单票收入分别为 2.05 元、2.3 元、1.21 元和 2.01 元,与 2019 年相比下降约 30%~40%。而极兔则在 2023 年才达到单票保本,2020 年价格战期间,极兔相当于寄一票亏 2 元。
根据 6 月最新披露的经营简报,申通、韵达的单票收入进一步降低至 1.99 元和 1.91 元,圆通则减少至 2.1 元。相较之下,顺丰凭借高端物流定位,速运物流单票收入相对稳定,2021 年至 2024 年分别为 15.67 元、15.73 元、16.06 元和 15.52 元,但受行业价格战影响,今年以来,单票收入也出现明显降低,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 11%~14%。
「预计后续多地都会对电商快递的价格进行调整。」 谈及涨价对快递公司业绩的影响,快递物流专家赵小敏表示,短期内,电商快递的业绩反应会更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其价格传导机制能够快速见效。但从中长期来看,直营快递模式更具优势,原因在于在此轮价格变动中,直营快递的价格体系保持稳定,而其更强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能力将逐渐发挥更大作用。从趋势看,未来快递行业会出现并购重组的情况,行业集中度提升。
在赵小敏看来,快递行业 「反内卷」 是一个系统工程。他认为,目前,快递公司的盈利情况尚可,但末端网点及众多加盟商的盈利压力较大。同时,行业已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如果仅依靠非市场化的价格竞争来驱动,可能会延缓产能出清的进程,不利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理想情况下,我们期待本轮价格上调成为一个起点,后续能推动企业在资本开支、技术研发、末端机制、派费机制、收入保障、劳动合同和社保体系等方面全面跟进。只有这样,整个行业才能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赵小敏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浪财经 (ID:sinacaijing),作者:徐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