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 日 21 时 33 分 22 秒
商业动态

【新华解读】8 月份中国制造业 PMI 小幅回升意味着什么?

新华财经北京 8 月 31 日电 (记者 安娜)8 月份,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先行指标——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结束了 7 月份的下行走势,实现小幅回升。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8 月 31 日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8 月份,中国制造业 PMI 为 49.4%,较 7 月份回升 0.1 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什么?「8 月份,中国制造业 PMI 小幅回升,表明扩内需、『反内卷』 等政策综合效果初步显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从中国制造业 PMI 分项指数来看,8 月份,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较上月有所上升,升幅在 0.1 至 1.8 个百分点之间;产成品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较上月有所下降,降幅分别为 0.6 和 0.1 个百分点。

具体看供需两端,8 月份,反映需求的新订单指数为 49.5%,比上月上升 0.1 个百分点;反映供给的生产指数较上月上升 0.3 个百分点至 50.8%,连续四个月位于 50% 的临界点以上。

「8 月份,我国部分地区经济仍受到了极端天气影响,但强度和持续性有所减弱,加上各项扩需求政策稳定落实,中美经贸关系阶段性缓和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情绪,制造业市场需求缓中趋稳。」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文韬说,同时,在需求端有所趋稳以及极端天气影响减弱等因素的带动下,制造业企业生产意愿有所释放,生产活动稳定扩张

从外需来看,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注意到,8 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回升 0.1 个百分点至 47.2%,略强于季节性表现。「从 8 月份相关数据看,外需仍有韧性。」 他说。

从价格情况来看,8 月份,制造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 53.3%,较上月上升 1.8 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明显上升,且连续两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出厂价格指数为 49.1%,较上月上升 0.8 个百分点,同样连续三个月上升,为今年以来最高点。

文韬认为,价格指数联动上升,进一步表明我国整治 「内卷式」 竞争效果初显

基于上述价格指数走势及此前已公布的高频数据,温彬判断,8 月份我国 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降幅有望收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8 月份,制造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涨幅大于出厂价格指数。「这意味着制造业企业利润空间或将受到挤压。」 温彬说。

「制造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涨幅大于出厂价格指数,也意味着利润或向制造业上游流动。」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认为。

从细分行业来看,新动能在加快扩张。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介绍,8 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 PMI 分别为 51.9% 和 50.5%,比上月上升 1.3 和 0.2 个百分点,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目前,制造业企业对后市预期乐观程度也在上升。「8 月份,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 53.7%,比上月上升 1.1 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表明多数制造业企业对未来市场信心有所增强,市场预期总体向好。」 赵庆河说。

「综合来看,8 月份,我国宏观经济向好基础继续巩固。当前积极因素在进一步累积,将带动后期经济向好发展。」 文韬表示。

当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 8 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综合 PMI 产出指数也印证了上述专家的判断,二者分别为 50.3% 和 50.5%,分别较上月上升 0.2 和 0.3 个百分点。赵庆河认为,包括中国制造业 PMI 在内的这三大指数均有所回升,表明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继续保持扩张。

「但也要注意,目前中国制造业 PMI、制造业订单类指数、制造业中小企业生产指数均在 50% 的临界点以下,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仍在困扰我国经济修复。」 张立群提示,下一步仍需加大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

记者注意到,8 月份以来,针对当前经济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宏观政策已在有序发力。8 月 18 日召开的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能,深入评估政策实施情况,增强政策针对性有效性,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稳定市场预期。要抓住关键着力点做强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持续激发消费潜力,系统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加快培育壮大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新增长点。加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重大工程引领带动作用……

温彬认为,随着政策效应持续发挥,以及进入 「金九银十」 生产销售旺季,后期我国各项经济指标有望继续改善。

 

编辑:王姝睿

 

声明:新华财经 (中国金融信息网) 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推荐阅读

董事长自愿停薪、股价涨停,后续来了

admin

加入会员前,消费者在想什么?

admin

友邦保险受益港险热,但泰国动荡亏了 7.5 亿美元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