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电子厂 Pro,作者:森赛,题图来自:AI 生成
原本是明星下车要躲狗仔的保姆车,后来在香港学校门口排成长龙,成了最体面的接娃神器。
到了内地中产的手里,这类车甚至进化出新身份——「宝宝巴士」。
晒图、车展、打卡、试驾,七座 MPV 一跃成了新的车圈鄙视链顶端。
三胎政策写在文件里,没人真当回事;七座车摆在展厅里,人人都想往里挤。车厢能并排塞下俩安全座椅,再顺手塞进推车、奶粉罐,还留个角落放一箱气泡水。
有人说,这代父母更舍得给孩子砸钱,其实没那么崇高,他们只是想在 「接送」 这件事上活得舒服点。
只不过,舒服的代价是四、五十万起步的大块头。问题来了:为什么看似精打细算的中产,愿意乖乖买单?而这种宝宝巴士的流行,到底是啥时候悄悄发芽的?
都是谁在开宝宝巴士?
在多孩家庭眼里,七座车不是交通工具,是移动的储藏间。
二排早就被安全座椅焊死,后备厢像一间仓库,塞满婴儿车、玩具和一堆周末采购的酱油纸尿裤。
于是你会看到极氪 MIX、腾势 D9 在展厅里被围得水泄不通。销售顾问激情演示 「秒变会议室」 的中央岛台,但中产父母们,可能更多在心里开始了空间规划,「这边放开视频会的桌子,这边给孩子搭乐高的。」
「最怕女儿说伸不开腿,这下行了,姚明的姑娘来了估计也能伸得开了。」
拿理想 MEGA 来说,它们的广告词喊着 「航空座椅+SPA 级按摩」,但真正的卖点,其实非常坦率,「上了岁数的父母,和孩子们终于能在车里,好好睡上一觉了」。
三排放平就是 2.2 米大床,上面挂着 17 英寸吸顶屏,冰箱里冻着雪糕,让人进去了,就不想出来。
三代同堂的需求非常现实,七座车不一定要坐七个人,这是一种出行时的体面而已,可以兑换成空间。
小孩在后排撒欢乱爬,父母只想闭眼休息一下,零重力座椅和大屏,成了家庭和谐的安全阀,在一起玩累了,那就各忙各的。
有人说花钱买的不仅是配置,而是 「长途少吵两句」 的可能性,有人愿意花四五十万,把这种风险降到最低。
在新中产心里,「空间=斡旋的余地=效率」,堵在路上,别人抓狂,他却在银河翼真 L380 或极氪 009 光辉里悠然开视频会。听起来抽象,其实很直白,车越大,生活里的矛盾就越能被物理意义上放开。
这种执念,让人想起港片里的丰田海狮。
那时古惑仔开它,不是因为豪华,而是因为 「你永远不知道车里能下来多少人」。放到今天,谁敢说那不是最早的宝宝巴士?成年人在生活面前,也不过是个想要空间的大宝宝。
丰田海狮 H100,可能是最早的步兵战车。
还有一些买单的人,不是多孩家庭,而是老板,宝宝巴士对他们而言,是带轮子的会客厅。
市中心的办公室寸土寸金,不如车里开个小会,三排一放,立刻成了董事桌;客户一进车,先递矿泉水还是现磨咖啡,都能讲究。副驾是秘书的座,二排是合伙人,后排还能容纳一台投影仪,开到园区门口就地签约。
他们喜欢的功能,也和中产父母不太一样。比如车门要能电动侧滑,直接能滑到后座,显得气派;二排航空座椅最好能 180°旋转,谈事时眼神交流才不尴尬;冰箱不仅要能放雪糕,还要能冻香槟;大屏不光给孩子放动画片,还能演示 PPT。
「同样是七座,老板买的是权力座次,家长买的是和平条约。」 但殊途同归,最后大家都在同一个展厅里,盯着同一台极氪 009 或银河翼真 L380,憧憬着各自的秩序与面子,大家都开上了各自的宝宝巴士。
有人把它当效率工具,有人把它当社交标签,有人拿空间换安稳,有人拿空间换眼球,相同的是,人们对于空间的需求看上去像一种刚需。
它是一种在北京三环,面对和你争夺路权的种子选手时的坦然和自得,当你的车窗缓慢升起,他越看不到你就会越急,初秋的风夹着雨露,五分钟后,你已经在重力躺椅的安抚下酣然入睡。
很多时候,中产比的不是谁的车更快,而是谁的车更能维持好秩序,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更关注于电动侧滑门的艺术,会纠结车椅如何摆位,孩子的玩具和书籍有没有专门的空间收纳。
所以能看到,在越容易堵车的城市里,MPV 的数量就会越多,金链子不会去买这车,他们有迈巴赫,年轻人也很少去看,太贵了,有人过节堵在高速时也气定神闲:「没事,我车里能煮茶,还有冷饮,打几圈麻将,前面雾气就散了。」
人们到底看中了宝宝巴士的什么?又在担心什么?
刘洋买车的逻辑十分简单:安全第一,空间第二。42 岁的他在北京有家小的视频特效公司,雇员在 30 人左右。
销量榜单他翻过,腾势 D9 一个月能冲一万辆,靠的就是 「插混+性价比」;理想 MEGA 当时让他心痒过,但看到 52.98 万元的起售价,立刻冷静:「二排带按摩、三排能秒变大床?天天接娃的工具人配吗?」 对比之下,33.98 万元起的 D9 显得务实,极氪 MIX 的 27.99 万元听起来更诱人,但两款配置让他嫌单薄:「你看奥德赛,七个版本,像点菜一样随便挑。」
安全才是他的执念,无 B 柱对开门炫得像概念车,但他翻论坛时总觉得发怵:「真侧碰能抗住吗?」 销售顾问立刻甩出 「2000MPa 钢材」 这些词,他照旧半信半疑。有人举例福特 B-Max,当年也玩过无 B 柱,欧洲 NCAP 五星,但车主说跑高速 「车身有点扭」。刘洋摇头:「五星也得看谁来撞。」
王悦,35 岁,在杭州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工作,她的烦恼更接地气,车买得酷,用起来一般。她之前在杭州买了一款紧凑型宝宝巴士,标配九块屏,真正开机率超过 50% 的只有主屏。后排娱乐屏几乎吃灰,冰箱再潮也塞不了几瓶饮料。
她后来总结:「很多配置炫得很,实际开机率不到 20%。」 朋友和她开玩笑:「你这是买了台大彩电展览车。」 她也点头认了:「确实,下次还不如装个空气净化器。」
冰箱、悬挂大屏这些配置,在展厅里很吸睛,落到日常使用中,却常常成了占地方。有调研也显示,不少新能源 MPV 的后排娱乐屏使用率的确偏低,反而像 AEB 自动紧急制动、盲区监测这些看似无聊的功能,更容易让人放心。
中产挑车就像点单,配置太少,就会直接劝退。
而现实的摩擦更让人无奈,车大归大,停车难、剐蹭多,本该野餐露营的浪漫,常常被物业电话和停车费拉回人间。刘洋觉得:「车是好车,但停车费和维修费,才是大件消费。」
从市场层面来看,插混似乎成了家庭的最优解。不少购买的 MPV 的人,倾向能加油也能充电,城市长途两不误。纯电宝宝巴士安静是安静,但真要跑远,还得仰仗快充网络。至于续航虚不虚标,刘洋无所谓:「不可能说开这车去西藏,真要远行还不如买张高铁票。」
宝宝巴士是怎么开始流行的?
王悦说她第一次遇到 「宝宝巴士」,是在香港的铜锣湾。街头一排丰田埃尔法,隔壁停着日产 Serena,看起来不张扬,里面却能塞下一家老小。
对港澳家庭来说,这些七座车是生活必需品:能接娃,也能顺手把爸妈带去度假,还能周末去深圳或珠海山姆集中采购。道路窄、停车位寸土寸金,4 米 7、8 的灵活身材刚刚好。
内地过去提起 MPV,大多数人想到的还是别克 GL8,这车可太经典了,标准的商务脸。十年前在机场、会展中心给或者酒店门口看到一台 GL8,十有八九是来接外宾或要客的,和家庭两个字没半毛钱关系。
拐点在二胎三胎政策落地之后,五座车瞬间显得捉襟见肘,两个安全座椅、一辆婴儿车、几袋周末采购,再加上爷爷奶奶,豪华 SUV 都得举手投降。
偏偏新能源又在那几年快速冒头,插混和快充让用车成本直线下滑,一些中产家庭用户一拍大腿,是时候买一辆七座宝宝巴士了。
甚至形成一种刻板印象,五座就是商务,七座就是家庭,十一座的换个 B 本就能出去跑活挣钱了。
如果拉条时间线,大概是这样,2020 年前,内地 MPV 基本还是 「商务专属」,家庭用户稀缺;2020~2023 年,二胎三胎政策放开,家庭需求暴涨,混动的腾势 D9 趁机爆火,价格拉到了 30 万以内,27.5~28.5 万元这个区间,满足了换车群体的入门需求,今年最新款的价格在 35~45 万元之间。
2024 年至今,进入一种魔术空间的时代,小鹏 X9、理想 MEGA、极氪 MIX 等车,用岛台、零重力座椅把 MPV 从古板接待厅,变成了炫酷亲子厅,换句话说,车内除了驾驶员位置不能动,所有空间设置都可以自由排放组合。
刘洋记得,刚有人喊 「宝宝巴士」 的时候,车企还皱眉,觉得这个称呼掉价。
但现实是,如今的商务沟通越来越简短,十分钟能谈拢的事,谁还要在 GL8 里泡一个小时?家庭场景反而变成刚需。于是车企态度也变了:「既然大家都说宝宝巴士,那就巴士吧,反正巴适。」
买车中产的心理也在重构,以前讲排面,现在更看重体面。车不仅要能装得下,还要让全家各取所需:孩子能安静睡觉,老人坐久不腰酸,爸妈能在二排闭眼小憩。某种意义上,七座车已经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家庭的 「第二客厅」。
而这个说法,后来就成为了一种七座 MPV 的主流宣传词。在车内摄影中,用广角镜头+大景深+偏振镜,也成了一种手法,天空、湖海、森林、电子娱乐、太空座舱,一种后现代的生活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偏好。
设计跟着不断升级,今天的新中产不愿再接受 GL8 式的 「商务接待感」,他们说要科技、要灵活,于是第二天,就创造出了无 B 柱、岛台、零重力座椅、大屏,这些原本像展会概念车的配置,现在变成了生活方式标签,再加上冰箱、热得快、电磁炉,更像过日子的感觉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无 B 柱这种设计目前仍然过于先锋,人们在讨论,一些人还是对安全性保持谨慎。
买宝宝巴士的人,发车内打卡照时,晒的也不只是娃,还有咖啡机、投影布和一张能随时摊开的折叠床。
至于去哪露营了,蚊子多不多你别管,这是介于房车和轿跑之外的第三种选择,三四十万甚至五十万买一台 「接娃车」,看似奢侈,但和房价、教育、医疗动辄百万的支出比起来,这钱反而显得很划算,刘洋觉得这是一种 「性价比很高的幸福投资」。对他们来说,开得快不重要,能不能省心才重要。充电方便、长途不焦虑、全家都舒服,比马力和零百加速更有杀伤力。
宝宝巴士不需要推背感,它只要能推着你的生活往前走,就可以了。
换句话说,宝宝巴士不过是一个样本,背后是消费逻辑的转向,个人主义的买单时代,正悄悄让位于全家人的幸福账本。
它不止卷家庭,还意外卷住了无娃人群
新能源车的战场里,MPV 其实是个特殊物种。轿车拼加速,SUV 拼智驾,小车拼价格,唯独 「宝宝巴士」 另辟蹊径:它们不跟你聊零百几秒,而是卷谁家的孩子能在后排睡得更安稳,谁家的老人坐久了不喊腰酸。
销量数据就是最直观的战况,以 7 月为例,现在整个 MPV 格局在加速洗牌。销量前五名清一色都是新能源车,腾势 D9(7,642 辆)、赛那混动 (7,341 辆)、岚图梦想家 (7,262 辆)、GL8 插混 (6,203 辆)和魏牌高山 (6,149 辆)这五款加起来单月就卖了超过 3.5 万辆,占了整个市场超过四成的份额,基本坐实了 「混动主导+高端化」 的大趋势。
从实际销售情况来分析,30~40 万这个价位段成了最吃香的市场。像岚图梦想家 (32.99 万起)、GL8 插混 (24.99 万起)这些主流车型价格基本都卡在这个区间,既能满足家庭对空间舒适的需求,又兼顾了品质感,实用性也够强。
而高端纯电 MPV 反而显得尴尬,理想 MEGA(2,816 辆)和极氪 009(1,421 辆)这类 50 万以上的车型,销量始终没突破 3000 辆,说白了还是续航焦虑卡着脖子。尤其像理想 MEGA,完全可以放手去解决续航和提升充电基建覆盖率的问题,以便提升用户信心。
传统燃油 MPV 虽然没被完全淘汰,比如别克 GL8 燃油版 (5,234 辆)与传祺 M8(5,274 辆)还能维持在 5000 辆上下的月销水平,但对比新能源车型的增速明显慢了一大截。而没跟上混动转型的车型,市场存在感只会越来越弱。
数据来源:太平洋汽车 制图:森赛
这种此起彼伏,自然催生了一条新鄙视链。
D9 车主觉得自己花得值,MEGA 车主更欣赏一种科技感,X9 车主则强调 「灵活才是真刚需」,而 L380 的准车主,甚至在提车之前,就已经在享受社交优越感了。
在实际场景里,宝宝巴士早就超越了接送真正的宝宝。有意思的是,买大车的逻辑有时跟孩子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年轻夫妇干脆直接改装露营车,周末停城郊,煮咖啡摊瑜伽垫,摇身一变移动 Loft。有人自嘲:「买房太贵,先买个车当起居室。」 而潮流科技控们压根是为了炫。
MPV 的内卷和其他新能源车完全不同,它卷的不是加速度,也不是智驾堆料,而是 「体面感」 和 「稳定感」。对有娃家庭来说,它是一种刚需;对没娃中产来说,它更像是一台精神按摩椅:让人觉得自己活得有秩序、有余裕,哪怕这种秩序,只是闲暇时带着父母或一群朋友去郊外吹吹风。
尤其是近两年,中产家庭扎堆购买宝宝巴士,已经不只是汽车市场里的一个细分点,早已成了一种消费现象。它折射出的是人们理念的变化,从追求个人驾驶乐趣,到强调家庭整体的舒适与安全,从 「车等于身份象征」,到 「车等于生活效率工具」。
从这个角度看,宝宝巴士其实是一种新的社会符号,它象征着 「我以家庭为重」,象征着稳定、体面,也象征着父母身份的升级。买下它的人,往往也是在向自己和外界宣告,我把家庭放在了核心位置。
从更广的角度看,这种趋势与其他消费领域,其实是暗暗呼应的。比如,露营装备、亲子游学、家庭健康保险等等,背后都是同一逻辑,新中产愿意为 「家庭整体体验」 买单,而不是单一的个人享乐。
而宝宝巴士的兴起,不过是其中最直观、最具象的案例。「对孩子来说,能在车里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就是最直接的幸福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电子厂 Pro,作者:森赛
下载专栏报道 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以前看不上的面包车现在是中产最爱的宝宝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