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 V 商业,作者丨刘颖
今年堪称安踏并购动作最为激进的一年。
除了完成对 JACK WOLFSKIN 的收购外,还投资了 MUSINSA 中国,并新成立了一家时尚电商公司。
其中,近期落地的 MUSINSA 投资最受争议,市场质疑其所代表的时尚领域,是否与安踏长期聚焦的运动属性出现偏离。
丁世忠在安踏半年报中提出了 「三问」,回答了外界对安踏战略的质疑。
三问分别是:
世界为什么需要安踏?多品牌如何深化差异化战略?如何为股东创造价值,实现最优资本配置?
这三个问题背后,丁世忠都给出了同一个答案:并购。
我们认为,丁世忠今年在进行一场 「大冒险」,当下以及未来的大并购与过往 FILA、始祖鸟成熟的孵化策略并不相同,不同点有三:
1、收购对象变多,也更显激进。
今年以来安踏进行了多项收购,并且还有多个潜在的收购进行中。除了 JACK WOLFSKIN 和 MUSINSA 中国外,还有依旧处于传闻状态的锐步、彪马,以及安踏否认了的加拿大鹅。
多个收购项目对于安踏来说是不小的整合压力,同时,MUSINSA 中国显然已经超出了安踏熟悉的运动赛道,这更加考验品牌协同。
2、全球化压力并行。
安踏的收购还叠加了出海的压力,面临全球市场和产业链的新考验,去年开始东南亚市场加速开店,但距离目标依旧差距较大,今年也是安踏东南亚市场 15 亿美金目标的关键之年。
3、主品牌受到来自李宁的压力。
李宁拿到 2025-2028 中国体育代表团体育服装合作,这对于安踏主品牌有压力。安踏反超李宁的案例中,奥运服装代表的作用不可小觑,16 年的合作后换做李宁,安踏是否会上演被反超的剧本,这也是需要考量的。
目前,安踏体系下 「多强」 但没有 「一超」,安踏主品牌承担全球化的核心,既要拓外,又要保内,压力很大。
激进收购
近期,安踏否认了对加拿大鹅的潜在收购,但加拿大鹅已经是安踏今年收购/投资或者是传闻要收购的第 5 个品牌。
今年以来,安踏收购了 JACK WOLFSKIN 并和 MUSINSA 联合成立中国公司,实现两次大手笔投入。
除此之外,传出安踏有意收购的品牌也不在少数。
8 月初,有消息提到锐步正在考虑出售,而潜在买家就包括安踏,并且消息还指出安踏已经完成了实缴资金流程。
安踏对此回应为 「不对市场传闻发表评论,建议以公司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锐步的出售消息还没有落地,又有消息安踏将收购加拿大鹅。安踏 8 月 28 号发公告称其并非潜在收购的一方。
近日,有消息称,彪马主要股东之一的皮诺 (Pinault) 家族正在评估出售所持有的彪马 29% 的股份,并与潜在买家进行初步接触,名单上包括安踏、李宁等知名中国体育用品企业。
种种迹象表明,安踏今年可能会进行更加激进的收购,毕竟其近些年通过并购以及对收购品牌的成功运作,已经建立起了丰富的品牌组合。
2023 年的时候,安踏还收购了一家国内的瑜伽品牌 MAIA ACTIVE,补足了女性运动的版图。
丁世忠对于安踏多品牌策略的看法是,差异化和互补性强的多品牌组合是持续增长的核心引擎。
过去十年,FILA 的成功运作不仅为安踏提供了强劲的利润,也为安踏对后续多品牌运作的资金支持。
如果我们看安踏过去十年和李宁、特步等国产运动品牌的差距,正是 FILA 拉开了距离。
尤其是,通过 FILA 进行的 DTC 经营模式验证,也为后续始祖鸟、迪桑特等品牌提供了支撑。
同时,承载安踏全球化重任的也是并购。
在一份安踏集团安踏集团整体发展方向的文件中,其全球化的的双轮驱动全球化进程就包括以安踏、FILA、可隆、迪桑特四大品牌深耕本土和以始祖鸟、威尔胜、萨洛蒙等强化北美和欧洲市场。
(安踏集团安踏集团整体发展方向)
今年 4 月安踏以 2.9 亿美元现金实现了对德国户外品牌 Jack Wolfskin 狼爪的收购,后者成立于 1981 年,擅长功能性户外服装、装备与鞋履。
安踏收购狼爪当时市场的判断是,一方面为了加固户外场景的销量,安踏近两年因为始祖鸟等户外品牌成功运作,营收冲破千亿。
另一方面,市场认为安踏看上的还有狼爪的 451 家门店,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亚洲,这为安踏在欧洲市场的突破撕开了口子。目前安踏海外门店数约 240 家,并且较多分部在东南亚市场。
15 亿美金海外流水如何实现?
出海是丁世忠要进行的另一场大冒险。
2023 年,安踏成立东南亚国际事业部,并规划 5 年内也就是 2028 年流水达到 15 亿美金。
目前来看,安踏的出海速度并不算快。
2023 年 11 月,安踏在曼谷开设了泰国首店。一年多的时间,安踏在海外市场的门店门店一共有 249 家,其中包括安踏、FILA 和迪桑特三个品牌,这和安踏体系下 13000 家门店相比仅有 2%。
海外市场的营收目前占比也较低。
我们按照安踏门店国内的销售情况来估算,安踏 (包括 kid) 平均每家门店一年 341 万营收,240 家店安踏店和 4 家迪桑特门店满打满算就是 8 亿多,也就是 1 亿美金多。
而且海外市场的门店除了东南亚还有美国等地,所以实际销售额会更低。
值得注意的是,FILA 在海外市场受限制。2009 年安踏从百丽手中收购了 FILA 的是中国地区的经营权,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新加坡。
所以说,如果安踏想要出海,FILA 是受到限制的。但是不排除安踏向 FILA 争取更多的地区经营权。
安踏的东南亚流水目标包括了亚玛芬体育。
我们可以据亚玛芬体育发布的报告数据测算,2024 年其在亚太地区 (不包括大中华地区,但又比东南亚范围要大很多) 的营收为 5.12 亿美元。
所以算上亚玛芬的东南亚市场份额,安踏的 15 亿美金流水目标完成度也不够 40%。
安踏东南亚地区的后续发力点可能是,一方面是加快开店速度,另一方面是多品牌渗透,比如收购的狼爪就在亚洲有不少的门店。
但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安踏在决定主品牌出海前,决策层曾有过一次广泛的讨论,CEO 赖世贤曾表过态,
「如果从生意角度,我们也可以不走这一步,多收两个海外品牌,也能达到这个效果,但最后讨论认为,如果要真的成为 『世界安踏』,就一定要把主品牌推出去」。
就目前的门店数,肯定是不够的。
安踏 「多强」 但少了 「一超」
在集团总营收破千亿的背景下,安踏却依然存在隐忧。
第一是,安踏多品牌战略下,「多强」 但却并没有 「一超」。
安踏主品牌上半年营收 169 亿元,FILA141 亿元,这个体量和李宁上半年 148 亿元的体量并没有拉开差距。
市场都认为 「丁老板」 过去十年踩中了运动体育品牌的几乎所有趋势,但是李宁和安踏的差距,并不在 「安踏」 上,而是 FILA、DESCENTE 上。
安踏是整合的高手,并不代表李宁未来没机会。
尤其是,李宁拿下来 2025 至 2028 年中国体育代表团体育服装合作企业征集项目,未来四年内安踏主品牌的压力会更加大。
(安踏各品牌收入情况,图自安踏半年报)
第二是自身增长需要全球市场。
我们看近几个季度安踏和 FILA 的业绩情况,今年上半年主品牌安踏营收增长 5.4%,2021 年-2024 年分别为 52.5%、15.5%、9.3%、10.6%,今年上半年 FILA 的营收增长为 8.6%,2021 年-2024 年分别为 25.1%、-1.4%、16.6%、6.1%。
尤其是 FILA 作为曾经的现金牛,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颈。
2024 年安踏营收 708 亿元,同比增长 13.6%,其中安踏主品牌应收 335 亿元同比增长 10.6%,FILA 同比增长 266 亿元同比增长仅为 6.1%。2022 年开始 FILA 出现了负增长,当年 FILA 收入 215 亿元同比负增长 1.4%。
两年过去了,FILA 的情况并没有好转,2024 年第三季度,FILA 成为了安踏所有品牌中唯一一个负增长的子品牌。
安踏公布的 2024 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安踏主品牌录得中单位数正增长,FILA 录得低单位数负增长,其他品牌录得 45-50% 的正增长。
这表明,安踏和 FILA 的未来市场增长,已经不是品牌和产品的问题,中国市场对于安踏和 FILA 的空间达到了上限,短时间内通过门店扩张和爆品打造,很难突破李宁、特步等各家的防线。
对于安踏来说,必须走出去。
还是回到老问题上,安踏 「多强」 但是没有 「一超」,这个一超在哪里,目前来看只可能是安踏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