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钛媒体
文 | 一点财经编辑部
申请超过 4000 项专利,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二,年复合增长率 167%——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一家成立不到六年的企业:海辰储能。
近日,储能独角兽海辰储能赴港 IPO 连续引发媒体关注,而 9 月 25 日正是其港股递表失效之时,能否成功 IPO 备受市场关注,在众多舆论中,海辰储能的招股书和财务数据呈现出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2024 年研发费用率仅为 4.1%,却在短短不到六年申请了超过 4000 项专利。
高增长与低研发的反差:专利的含金量有多少?
要理解这一矛盾,首先需审视海辰储能高增长背后的具体研发情况。
过去几年,海辰储能讲述了一个高增长故事。2022 年至 2024 年这三年间,海辰储能储能电池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67%,2025 年上半年甚至跃居全球第二。这样的增长速度,在资金密和技术密集的储能行业也比较少见。
然而,在这亮眼的增长数据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关键指标的异常。2024 年,海辰储能的研发费用率仅为 4.1%,而且还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相比之下,行业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同期的研发费用率达到 5.14%,比亚迪为 6.85%,亿纬锂能也保持在 5% 以上的水平,都高于海辰储能。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海辰储能内部的资金分配结构。
进一步分析其支出结构,可以发现:过去三年间,海辰储能累计投入管理费用 21.53 亿元,而研发投入仅有 12.12 亿元。对于一家标榜为技术驱动型的创新企业,这种资源分配方式显得与众不同。通常情况下,科技型企业都会将研发投入置于优先位置,但海辰储能的选择却让人有些费解。
从行业视角看,海辰对外不断强调 「创新基因」「行业引领」「储能先锋」,还处于一个刚刚兴起、技术迭代快、竞争格局未定的储能赛道。理论上,这样的公司更应该保持高研发占比,用以抢占技术高地。但海辰的研发费用占比却远低于行业平均值 (哪怕对标动力电池龙头,也拉不开研发强度的差距),这与它 「创新驱动」 的叙事是明显冲突的。
凭借较低的研发费率,海辰储能的全球专利申请量突破 4000 件,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专利的 「含金量」 存在不少疑问。
首先,发明专利的审核通常需要 2-5 年时间,包括实质审查、公示等多个环节。海辰储能董事长吴祖钰也在公开信中表示,发明专利申请流程复杂,专利权仅从公告日起至生效,最快就需要约2 年时间,实际可能延长至3-5 年。
一家成立不足 6 年的企业,再加上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如何能够如此高效地积累庞大的专利数量?这种明显的反差让人不禁要问:专利数量是否真的能够真实反映其技术创新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细读招股书可以发现,公司将 「已授权」 和 「申请中」 的专利合并披露,并强调 「已核准及申请中的专利累计 3900+ 项」。这种披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专利质量的真相。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发明专利的授权量才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
海辰储能的专利尽管总量庞大,但没有细分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国内/海外的结构。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类型的专利含金量差异巨大。
在专利体系中,实用新型相较于发明专利,创造性要求和审核严格程度通常要低得多。因为实用新型专利主要保护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而不涉及方法、工艺或材料本身的创新。因此,庞大的申请量中实用新型占比多少,将直接影响对其技术创新实力的判断。
业内人士都明白,专利申请本身也是一种市场策略。有些企业会选择申请大量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因为这些专利审查周期短、授权相对容易,能够快速堆高专利数量,营造技术创新的形象。但真正能够体现实力的往往是发明专利——特别是那些经过实质审查、具有突破性技术的核心专利。
海辰储能的专利结构究竟如何?公司并未进行详细披露。这种不透明性,加上远低于同行的研发投入,自然让人对其专利质量产生疑问。投资者和客户都希望看到更清晰的数据,比如发明专利占比、国际专利分布、核心专利列表等,这样才能真正评估企业的技术实力。
在新能源行业竞争日趋实质化的背景下,仅靠专利数量已难以构筑可信的技术叙事,企业更应披露专利结构与质量,接受市场的实质性审视。
专利来源,技术独立性与合规性质疑
专利数量的爆炸式增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来源问题。海辰储能的多名高管都源自行业龙头宁德时代,这一背景既带来了宝贵的行业经验,也埋下了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
2025 年 6 月,宁德时代以 「不正当竞争」 为由起诉海辰及相关核心人员,索赔金额高达 1.5 亿元,这场官司将海辰储能快速积累专利背后的 「来源合规性」 放到公众目光之下审视。
虽然官司的最终胜负尚未分晓,但已经足以让市场警觉:这 4000 多项专利中,是否存在由人员流动带来的知识迁移?如果存在,又是否经过了适当的知识产权隔离和合规审查?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海辰储能的声誉,更直接影响着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从行业生态来看,知识产权纠纷频发已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尤其在国际化拓展中,专利不仅是护城河更是入场券。企业如果仅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与合规,很可能在出海过程中遭遇 「专利狙击」,甚至被排除在主流市场之外。
知识产权风险,对于重视海外市场的海辰储能来说尤为关键。2024 年,海辰储能的海外市场占比达到 28.6%。要知道,海外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对知识产权保护要求极其严格,一旦核心专利被认定存在瑕疵,不仅可能面临禁售和高额赔偿,更会动摇其海外业务的根基。
在这种情况下,海辰储能能否 「让全球客户远离知识产权风险」,需要更多实质性的证据来支撑。公司应当主动披露专利质量详情,并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体系,这样才能赢得市场的长期信任。
透视财务数据,激进扩张背后的风险累积
如果说专利问题关乎企业未来,那么财务数据则反映了当下实况。海辰储能高速增长的营收背后,是急剧膨胀的应收账款、高企的负债率以及依赖补贴的盈利模式,多重风险正在累积。
海辰储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流动性紧张。数据显示,公司贸易应收款项从 2022 年的 2.23 亿元飙升至 2024 年的 83.1 亿元,两年时间激增 37 倍,占营收比例高达 69.5%。这意味着,公司每卖出 100 元的产品,就有近 70 元是赊账。
更值得关注的是回款速度的显著放缓。招股书显示,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 2022 年的不到 30 天延长到 2024 年的近 185.7 天。回款能力的明显恶化,说明公司可能为冲击销量采取了极度宽松的信用政策。在竞争激烈的储能市场,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有助于抢占份额,但长期来看隐患巨大。新能源行业历史上,不少企业的崩溃都是从应收账款失控开始的。
另一方面,高负债与受限现金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压力。截至 2024 年底,海辰储能银行及其他借款余额高达 99.83 亿元,账面现金及等价物仅 42.94 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 73.1%。仔细分析其现金状况可知,在 42.94 亿元现金中,受限部分急升至 23.21 亿元。这些资金通常作为保证金被冻结,不能用于日常经营,导致公司实际可动用现金远低于账面数字。
在资金压力下,海辰储能的盈利能力同样遭到实质性质疑。2024 年,公司实现净利润 2.88 亿元,但其中包含了 4.14 亿元的政府补助。若扣除该项补助,主营业务实际仍处于亏损状态。政府补助在企业初创期固然常见,但长期依赖补贴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
同时,公司同期计提的贸易应收款项信贷亏损拨备高达 6.61 亿元,提示了应收账款潜在的坏账风险。这意味着,海辰储能的盈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支持与会计处理,而非内生性的市场竞争力。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其盈利结构的脆弱性。2024 年,公司国内市场毛利率仅 8.1%,且仍处于下滑通道,远低于海外市场的 42.3%。这种巨大差异一方面反映了国内 「价格战」 的激烈,另一方面也揭示其盈利高度依赖海外市场。
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的高毛利意味着,一旦国际贸易环境生变或海外竞争加剧,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将遭受严击。近年来欧美大力推动本土储能制造,贸易壁垒逐渐加码,海辰储能的出海之路未必一帆风顺。
眼下,海辰储能正寻求 IPO。投资者需要认真思考:一旦上市,其能否在脱离政府补助和低价策略后,依然维持高速增长并实现真正的 「自身造血」?若部分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其刚刚实现的盈利可能迅速转为亏损。
其成长故事的核心,最终需要从追求规模和专利数量,转向提升真正的技术创新实力和健康的财务质量。储能行业正在进入成熟期,未来竞争将更加注重技术底蕴和财务稳健性,而非简单的规模扩张。
结语
海辰储能的隐忧,是当前一些新能源企业狂飙突进的真实缩影。它的确抓住了行业风口,但暴露了低研发投入与高专利产出之间的巨大悖论。
创新从来不是数字游戏,专利数量不等于技术实力。对于投资者而言,比起惊叹于数字的增长,更需要冷静审视其增长的质量、技术的成色与风险的底线。
真正的技术创新需要长期投入和扎实积累,没有捷径可走。海辰储能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从 「数字神话」 走向 「实质创新」。只有在技术创新和财务稳健之间找到平衡点,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