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 C
Changsha
2025 年 10 月 11 日 1 时 39 分 55 秒
商业动态

教育不是投资,而是投机

一、看似投资,实为投机?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投资,这个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注重家庭教育的国家,但如果从投资的定义来看,教育并不是投资,而更像是投机。

首先要给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投资与投机的区别,下面的两组观点,你觉得哪一组更属于投资而不是投机?

A:买彩票,希望中大奖

B:指数基金长期定投

A:买 ST 博重组,希望短期快速翻番

B:买入红利基金,希望获得长期的股息回报

A:听别人的小道消息,买入所谓有 「内幕」 的公司

B:对上市公司进行大量基本面的研究,并制定详细的投资计划

虽然投资与投机没有绝对的界限,但每一组的 A 明显都比 B 更符合投机的特点:

投资:回报概率高、风险相对可控,有确定性,同时决策过程也是理性。

投机:风险大、结果不确定,可能高收益,也可能大亏,或者决策过程很随意。

对照这两个特征,教育其实更近似于投机而不是投资。

很多人认为教育是投资,因为回报的差异是明确的,985 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可能是普通双非本科的一倍以上,未来还会越拉越大。

但投资考虑的不是回报,而是投入回报比。如果有一个方法,可以保证你家孩子考入 985/211,未来拿高薪,那教育当然算投资,可存在这样的方法吗?就连大概率考上的方法都不存在。

高学历的家长付出十几年的时间,搞坏了亲子关系,最后子女学历仍然是不确定的;花几百万去欧美留学一圈,回国能提高的收入,大概率赚不回学费钱,想留下,更是小概率事件。

很多人可能会反驳,教育对一个人的改变,不能单纯用收入来衡量。

是的,但你有更合理的量化标准吗?如果没有,那不就更符合投机的定义了吗?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坏。

投机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与投资唯一的区别在于回报的确定性。要知道,很多人做高风险投机活动,要的就是这个 「不确定性」,要的就是 「人生能有几回博」 的体验感。

总结一下,教育的成本,学费、时间、机会成本是确定的,教育的回报,未来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却是不确定的,导致教育很容易从一项长线投资变成一项投机。

当然,我们首先要区别,像小学初中这种九年制义务教育,学费低,没有机会成本 (不能打工),而且不经过初中教育,你很难在现代社会立足,回报的确定性非常强,才是典型的长线投资。

但高中越向上,投入越大,回报的不确定性也越强,投机性也越强,体现在三个地方。

二、教育投入的投机性

首先是预期回报的不合理。

一个合理的投资预期,至少要求投入成本远低于预期收益。如果你只是希望孩子能上个大学甚至大专,投入小,不鸡娃,不破坏亲子关系,将来找一份不容易被 AI 替代的工科专业的工作,回报的确定性还是比较强的,可以视为 「半投资半投机」;

但如果你想通过高投入,来让孩子上个名校,那投机的成分就非常大了。

以上海为例,每年小学入学人数大约在 15 万~20 万。而大约 12 年后,参加上海秋季高考的考生人数通常在 5 万左右,只有 25%~33%,根据历年数据,211 及以上高校的总体录取率大约在 13%~15% 之间。

就是说,如果以 211 以上的高校为目标,进行 「教育投资」,就算是上海这种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成功概率也只有 5%,大概率会 「投资失败」,相比之下,刮刮乐中小奖的概率也有 22%。

家庭教育的投机性,其次体现在回报率的随机分布上。

投资讲究 「可预期的现金流」,而教育的回报高度依赖孩子的天赋、努力、兴趣、机遇。

大部分家长身边总有少量考上名校的 「中大奖」 的案例,激励着大部分家庭的投入,却很少有人计算这个比例,这就跟彩票机构的宣传策略一样,每年都要花大量媒体费用,介绍一些 「花小钱中大奖」 的案例。

教育成材,外部资源的投入只是一部分因素,更重要的是人的天赋,天赋这个东西有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会导致以代际为单位的均值回归,高学历的父母和文盲的父母,到了他们子女,就算有教育资源上投入的差别,但由于天赋的随机性,学历的差距必然会缩小,这就是 「代际均值回归」,即孟子所谓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 的数学解释。

家庭教育的投机性,再次,还体现在非理性的决策过程上。

教育由父母投入,由孩子实施,导致父母低估了学习的困难,低估了学习特别是高中以上学习对天赋的要求,这种资源投入与行动主体的差异,导致很多非理性决策,比如报大量无效的培训班,认为孩子不学习就是偷懒。

家长明知不确定,仍然拼命投入,认为哪怕概率低,也觉得值得一搏,并用 「不能输在起跑线」「别人都在投,我不能不投」「给孩子最好的」 来合理化,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这与投机中的 「从众心理」 很像。

教育投入还会陷入社会竞争的集体陷阱,不跟投就像 「被动退出市场」,所以大家宁愿集体 「非理性」,类似投资中的 「博傻」 心理。

最后,教育的投机性,还在于忽略了机会成本

诺贝尔经济学家 Banerjee 和 Duflo 合著的 《贫穷经济学》 里,有很多对穷人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分析,我之前的文章 《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穷人的穷,跟我们的平庸,是同一个原因》,里面也有对穷人短视教育观的分析,书中有一个观点:

这些穷人总会权衡当下和权衡未来,如果这个孩子当下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他们就可能立马不让这个孩子上学了。

作者的观点是要改变穷人这种心态,但如果纯粹从投资的角度看,这个 「短视教育观」 并没有什么错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下面的两家企业,你更喜欢投资哪一家?

A 公司把大部分利润用于新业务的投资,进入新市场,抢夺其他企业的市场份额;

B 公司把小部分利润巩固现在业务的市场地位,大部分利润用于回报股东。

这个选择与投资者的投资风格有关,难说好坏,但明显是 A 公司的不确定性 (投机性)高于后者。

能够工作的孩子,至少是初中以上,前面说过,高中以上的学习是需要天赋的,教育投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放弃若干年的工作收入,而未来的教育回报未必能弥补这部分损失,教育于是从投资渐渐转向投机。

上面的观点可能让很多人不舒服,原因在于这个社会看待教育的矛盾,一方面认为教育致力于人的内在发展,应该是一种内驱力,但另一方面又视之为一项有利可图的投资,有外部的功利性目标,一旦两者发生冲突,就必须要做取舍,并不存在谁对谁错。

三、避免投机的非理性

如果一定要用投资的视角理解教育,它确实不同于一般的价值投资,但也可以避免非理性的投机。

首先,教育可以成为类似保险的保障性投资。

保险投资是用较小的、不影响生活质量的投入,起到较大程度的防范风险的效果,教育的 「保险作用」 是减少未来失业和被社会完全淘汰的风险。

教育的保险投资功能是所有家庭都需要投入的,只不过,「保费」 必须很低,只需要一般大学就业面比较广的专业,甚至大专就可以了。

其次,教育可以成为类似期权的另类投资。

期权投资的特点是 「以小博大」「低胜率高赔率」,最大损失就是期权费,最大盈利上不封顶。

像只有少数标的才有期权投资的价值一样,如果把教育理解成期权投资,就是对于某些在学习上有天赋的孩子,给未来打开更多可能性和选择空间。但这又是 「低胜率」 的小概率事件,所以要控制投入,以控制最大损失。

期权是教育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最大意义。

最后,教育可以成为组合投资中的复利因子。

复利是投资的王冠,但复利之所以很难,因为它需要综合资源的投入,才能保持长期稳定获利。

对于高净值家庭,如果想让家庭资产和社会地位完整地传承到下一代,就需要投入综合的资源,包括有形资产、人脉关系、行业资源,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 「复利因子」,因为教育改变的是人的本身,只有改变了人的思想和行为,才可能重复地创造价值。

这是教育对于富裕阶层的意义。

期权与复利因子还可以合二为一,我在 《底层向上逆袭,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一文中,介绍了古代科举与宗族的关系:

唐宋以后江南的很多大族都有义庄和义田,也就是整个宗族公有的田产。有些家族有个传统,将义庄收入的一部分积累起来,变成 「奖池」,一旦新登科者产生,即归其所有。这么一来,如果一个家族十几年没有新登科者,积累的巨额 「奖金」 会刺激族中子弟更加努力地投入到这项光宗耀祖的事业中。

一般义庄收入的主要用途中总有两项与科举有关,一是兴办家族的学塾,二是奖励读书学习优胜者,并资助族中子弟参加科举。

中国宗族的势力,一直是南方比北方强,所以科举也是南方举子成绩更好——毕竟是集团作战。两者可谓互为因果,宗族注重子弟的科举,一旦有人考出来,又回头给族人更多的支持和回报。

什么叫教育投资?这才叫教育投资。现在把所有的资源往一个孩子身上堆,那叫投机。

但不管怎么说,教育对于 90% 的普遍孩子所在的普通家庭来说,都是性价比不高的投资,近乎于投机,如果长期如此,对社会仍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教育无用论

现代社会的教育是一项外部性远高于内部性的经济活动,通俗地说,教育 「利国利民」 远高于 「利家利己」。

教育的内部性体现在提高受教育者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提供成就感,但教育有竞争性,很容易内卷,当大部分人都能实现内部性时,内部性就不明显了。

教育的外部性体现在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改善经济结构,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公共安全,改善公共卫生,等等,而且想实现教育内部性的人越多,外部性体现得越明显。

这就形成一对天然的矛盾,现代教育普及到一定程度,外部性会远远大于内部性,这也是国家一定要在教育上大力投入的原因,表面上受益的是民众,实际上国家自身更受益。

但民众不会长期当傻子,正外部性如果无法通过市场完全内部化,即社会无法向每个受教育者,支付其全部社会贡献的价值,这种状态很难长期持续,反而不投入教育的家庭可以通过社会福利 「搭便车」,市场机制下个人投资教育的意愿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

简单说,到了一定程度,「教育无用论」 又会重新兴起。在这一点上,日本 (又是日本)提供了前车之鉴:

日本人近 20 年来,对于大学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日本人对于 「专门学校」(类似中国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兴趣不断升高,这些学校提供高度实用的技能培训,如动漫、游戏、IT、美容、护理等,学制短,就业率高。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与其上一个普通大学学习理论,不如去专门学校学习 「能立刻赚钱的技能」,这反映了日本社会对教育价值的评判标准正在从更好的学历 (不确定性)转向更实用的专业 (确定性)

同时,日本大学生对研究生教育的意愿急剧下降,除了时间和费用外,更大的问题出在就业市场,起薪差不多,而且企业普遍存在着 「硕士博士不如本科」 的印象。企业招聘时,常常更青睐可塑性强的本科毕业生,而非领域过于专业的研究生。

其结果是日本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顶尖人才外流。2021 年,日本著名化学家藤岛昭率团队集体加盟上海理工大学,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作为双非的上海理工大学可以提供 1.5 亿人民币的经费,而东京大学年科研经费仅约 11 亿人民币,引发了日本国内关于 「人才流失」 和 「国家不重视科研」 的激烈讨论。

最后总结一下,说教育是一种投机,并没有任何贬义,只是说它的收益不确定,教育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一场 「投入无上限而回报不确定」 的投机,最终不免陷入集体非理性。虽然这种投入于国有利,但如果个人回报持续低迷,「教育无用论」 终将蔓延。或许,唯有引导预期,视教育为保险或期权,方能在不确定中寻得理性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