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讯

大疆半空悬停

文章来源:TechWeb

来源 | 伯虎财经 (bohuFN)

作者 | 路费

十一假期刚过,大疆开启了双 11 促销活动。小红书严选、大热单品 Osmo Pocket 3 迎来上市之后首次降价,运动相机 Osmo Action 4、Mini 4 Pro 无人机等产品降幅更是高达千元。

这波降价很快引发消费者的讨论和抗议。一方面,大疆此次降价之前虽然也放出了预热,但覆盖实在有限,导致不少消费者早买早亏;另一方面,一些消费者表示,电商平台还有价保政策,但线下渠道没有任何类似的优惠政策。

大疆降价的行为当然有合理的理由支撑。在消费电子行业,当产品走向生命末期,厂商选择降价清理库存再正常不过。以 Osmo Pocket 3 为例,推出已经接近两年,坊间还传闻 Osmo Pocket 4 即将推出。但大疆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么多年它几乎没主动调过价,Osmo Pocket 3 甚至很长时间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加价购买的不在少数。

更合理的解释来自友商的反应。

消费者没等来大疆的补偿,却收到了来自隔壁友商老板的道歉:10 月 13 日,影石创新 CEO 刘靖康向消费者致歉,并发放 100 元无门槛代金券。

他发文称,「可能有一部分因为我们影石的原因导致 DJI 大幅降价,为向很多刚购买 DJI 产品的消费者表达歉意,在 10.2 到 10.8 之间购买大疆产品的客户晒订单证明可获得影石 100 元无门槛代金券。」

试图对大疆版图横插一脚的远不止影石。早在去年年底就有媒体爆出,vivo 在去年年底立项手持云台相机产品,其首款其首款产品已完成开模,预计明年能发布。而就在不久前,另一个手机厂商 OPPO 也传出入局手持智能影像设备。这也意味着,过去在多个战场独占鳌头的大疆或许很快要面临多线作战的情况。

和其他消费硬件品牌不同的是,大疆是国内少有的 「果味」 浓厚的公司——它往往不是跟随者,而它创新的品类又屡屡获得了相当的成功,这让大疆的想象力一路狂飙。最明显的例证是,过去十年大疆的营收规模从创始人汪滔当初预估的 200 亿元涨到了 800 亿元。同时尽管这个收入规模比起小米和华为要小上一个量级,但比起全球影响力,大疆却丝毫不虚。

过去大疆就像它的核心产品无人机一样,垂直起飞,只有天空才是它的对手。但现在,来自竞争的压力正在让它缓缓悬停。

产品主义的胜利

2015 年,大疆创始人汪滔在一次采访中谈及了大疆的产品逻辑:「我们非常崇尚比较酷、比较美好的东西;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会转化成一种战斗力,这种战斗力最终会做出好产品。」 

2013 年,无人机行业还处于启蒙阶段:一方面,好用的无人机产品不是没有,但是贵,有的成本甚至高达上万美元;另一方面,市面上也存在 200 美元的产品,性能一言难尽。其中一个技术难点是,无人机起飞转向会抖动,如果想要呈现好的拍摄效果,就需要用云台去抵消震动。但当时行业的有刷电机精度、频率都不够,开发的云台没办法抵消机身飞行时的震动。

汪滔决定做一个更好的。大疆选择用更贵的无刷直驱电机做云台来开发云台并更换了多个团队编写控制算法,从而成功做出了更好的云台。这个决策成为了大疆精灵系列无人机成功的关键之一。

这种产品逻辑贯穿了大疆发展的始终。比如另一个大热单品手持云台相机 Pocket,大疆花费两年,出了三版设计方案,最后才敲定最终的产品形态。

这让大疆无论是在主业还是衍生业务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以无人机业务为例。2013 年,面向大众的 Phantom(精灵) 多旋翼飞行器出来,简单的操作、实用的功能,再加上 679 美元的价格 (当时自己组装一台无人机基本在 1000 美元以上),大疆精灵直接成为市场的爆品,大疆当年的收入增长了 4 倍。

到了 2014 年,全球无人机概念爆发,相关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多了起来。2015 年初,雷柏科技 5000 万投资无人机公司零度智控,主打迷你航拍的 Zano 无人机在欧洲众筹平台 Kickstarter 上创造了 300 万美元的众筹纪录,Lily Camera 宣布自己拿到了推特基金的 1500 万美元融资。

不过不久后,这些公司要么倒闭,要么被收购,还有就是像零度智控、极飞这样,放弃消费级无人机,转型做农业。

唯一能与大疆一战的大概就是 3D Robotics,福布斯曾把它称为 「大疆的强大对手」,当时累计融资 1 亿美元,有钱有实力。但 3D Robotics 的 Solo 无人机出来后,面对降到 1000 美元的精灵 3,也惜败,最后 10 万台的出货量只卖了两万多台,不久后公司裁员,转做企业级软件市场。

此次无人机大战,大疆的地位稳固下来。2016 年大疆营收增长 64%,接近百亿。根据大疆自己的说法,从 2011 年到 2016 年,大疆在全球的销售额增加了约 160 倍。

大疆的胜利本质是产品主义的胜利。把大疆的产品逻辑简单翻译一下,大概就是乔布斯那句 「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

被盯上的市场

过去大疆的竞争壁垒主要是研发投入带来的体验升级,以及随之而来的专利壁垒。据报道,截至 2025 年 10 月,大疆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 3.8 万项技术专利,覆盖飞控系统、云台、图传技术、电池、电驱、电控等无人机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产,以及影像处理、通信等多个领域。

但当下,这种技术壁垒正在有瓦解的趋势。

一方面,在开源 AI 框架的帮助下,中小厂商也能得到高质量的算法支持,从而在自动跟随等多个方面获得和大疆近似的体验。

另一方面,大疆的成功吸引了不少来自其他领域的玩家。举个简单的例子,Osmo Pocket 3 仅仅今年销量就预计突破千万,同时每台利润都相当于十几部国产 Android 手机。因此不少厂商也想分一杯羹,而盯上这些市场的玩家往往拥有一些可复用的技术优势。

比如今年 7 月 28 日,影石创新提前发布了 「影翎 Antigravity A1」 无人机。作为全景相机龙头,影石创新在全景影像技术领域拥有多年积累,高性能成像硬件、防抖算法、全景拼接和 AI 图像处理等关键技术都直接迁移至无人机,实现高清稳定影像采集和智能内容生成。

更典型的是手机品牌跨界做手持智能影像设备。

移动影像是过去几年手机行业最卷的方向,OPPO 和 vivo 的影像团队规模都超过千人,近十年来的累积投入也都超过 100 亿元。防抖算法、色彩还原技术、全景拼接算法等技术对于手机厂商而言并不存在多高的技术门槛。Osmo Pocket3 的核心价值——「便携+稳+高画质」,这些手机也都基本能做到。

而在供应链层面,手机厂商和手持智能影像行业的重合度也比较高。比如光学模组的舜宇光学、欧菲光等。甚至依靠手机出货量规模,手机厂商在这块还要更占优势。

如果市场的蛋糕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那么大疆或许还没那么着急推进降价。但现在,消费级无人机的市场增速增在放缓。据 QYR(恒州博智) 数据,2023 年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销售额达 71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达 120.6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CAGR) 为 8.0%。这意味着市场将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用户决策更趋理性,产品迭代需求放缓。产品体验可能会逐渐拉齐,取而代之的是价格和成本管控的比拼。

这显然是大疆很难接受的。

写在最后

除了降价,大疆今年也在不停拓展边界。

7 月底,大疆发布了首代全景相机 Osmo 360,官宣进入影石创新的基本盘全景相机领域。8 月 6 日,大疆发布首款扫地机器人 ROMO,正式进入家庭智能清洁市场。

这两款新产品部分继承了大疆过去的产品路径——复用此前的技术积累。据报道,大疆从关联的技术模块部门各自抽调一个人组建项目团队,目前扫地机团队超 100 人。全景相机则直接疆将无人机上的视觉感知、影像技术和云台增稳能力等技术应用其中。

但这两款新产品又不是有明显 「大疆味」 上新。扫地机器人已经是高度成熟的市场。即便放眼全球,前五名里有四家来自中国 (石头、科沃斯、小米、追觅),合计市占率 47.5%。在国内,科沃斯、石头、云鲸、追觅等几家头部企业瓜分了九成市场。新产品也没有像前辈们那样颠覆消费者的体验,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消费者反馈了不少大疆扫地机的问题。

或许一家企业既需要用产品解决发展问题,也需要寻找产品之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