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的这次演讲,质量有点高。
10 月 6 日,他出现在纽约,美国城堡证券 (Citadel Securities)举办的一场闭门对话,对话在 10 天后,也就是昨天 (10 月 16 日),被公布。
台下坐着华尔街最敏锐的一群人,掌控着全球数万亿美金的资金流;台上,黄仁勋穿着那件标志性的黑皮夹克,讲了一个横跨 30 年的故事。
从显卡、到加速计算、再到 AI 工厂,他几乎重述了整部 「人工智能的演化史」。
这场对话密度,像在听一位哲学家回顾工业革命,只不过他谈是算力。最让我印象深的,是他那句几乎带点预言意味的话:
The future of computation is 100% generated. 未来的计算,将是百分之百的生成式。
听完,我觉得,他像在讲人类的下一种生产方式。现在,请允许我把理解后的内容汇报给你。
一
先说说他都说了什么吧。
回到了 1993 年,那个互联网还没普及的年代。
那时所有投资都在押 CPU,因为摩尔定律还在,晶体管越做越小,性能就能翻倍。所有人都在追 「更通用、更强大的处理器」。
但他看到了极限,他说:
通用技术的最大问题,是它往往对 「极难的问题,没那么好用」。
所以,他干了一件 「反主流」 的事,造一个专门为 「难问题」 服务的计算加速器。
那时,没人觉得这事能成,因为没有市场、没有标准、也没有软件生态。但他赌了一件事:未来的计算,是多种力量协作。
这其实是工业革命的语言,CPU 是 「通用工人」,GPU 是 「专业匠人」,被他翻译成了算力的逻辑。
到了 1990 年代的英伟达,很惨。
没人知道 GPU 是干嘛的,投资人问他:「你这东西能干什么?」 他回答说:「帮游戏公司做三维世界。」 那时,这句话几乎没人听懂。
他讲到,当时连市场都要自己造,他们和 Electronic Arts 一起做 3D 游戏,用游戏反过来证明 GPU 的价值。一句话概括:技术没市场,就得先造一个市场。
这段故事有点像今天的 AI,没人知道 「生成式 AI」 该怎么商业化,但你看英伟达的做法,先造生态、再等市场出现。
所以,这更像:发明技术,也发明市场。
聊到 2000 年代,黄仁勋开始讲 「CUDA」;那是英伟达的第二次转折,把显卡变成了 「通用计算平台」。
他说,在此之前,GPU 只能画图。但科学家们、研究人员开始发现它的并行计算能力。于是,英伟达发明了 CUDA,一套能让任何人都能写 GPU 程序的语言。
从那一刻起,GPU 成了一种 「语言」,世界上所有的计算,都可以 「借用英伟达的脑子」。也正是它,让 AI 有了生长的土壤,让硬件第一次有了 「思想的接口」。
讲到这儿,他语气变得兴奋起来。因为接下来,就是英伟达 「亚当时刻」。
2012 年,三位科学家——Geoffrey Hinton、Andrew Ng、Yann LeCun——几乎同时找上门,他们都在研究计算机视觉,遇到同一个问题:算力不够。
怎么办?
于是英伟达帮他们造了一个 「专用加速库」,叫 cuDNN,这套库,让神经网络的训练速度直接飞起来。那一年,AlexNet 在图像识别比赛上碾压所有对手,AI 从此,开始 「真正跑起来」。
他说:「那一刻我意识到,神经网络是一种 『通用函数逼近器』——它可以学任何函数,模拟任何智能。」
这句话太有意思了。
表面是技术原理,实际是文明隐喻。从 「图像到智能」,人类第一次用机器去模仿思维的结构,那一年,是 AI 的第一次觉醒。
讲到这里,他突然转向了一个更大的概念:AI 工厂。
他说,这是英伟达的核心战略。
AI 工厂和传统数据中心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储存信息,而是 「生产智能」,每一次训练、每一次生成、每一次推理,本质上在 「制造过程」。
他说:我们在造一个完整的智能基础设施。
英伟达从设计 GPU,变成设计整个 「生产体系」,从芯片、网络、服务器、软件、再到算法,几乎是一体化协同。
这个概念特别像工业革命里的 「蒸汽机厂」:蒸汽机带来了机械动力,AI 工厂带来的是 「认知动力」,一个制造铁的,一个制造智能。
所以,从此,英伟达是 「新工业体系的底层」,芯片是钢铁,而 AI 工厂,才是炼钢厂。
二
在谈到 AI 未来时,他抛出了另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说法:未来的企业里,会有两种员工:人类与 AI,AI 将成为 「数字劳动力」 的一部分,每家公司都要学会如何 「入职」 自己的 AI。
他甚至说:CIO 将成为 AI 的 HR 部门。
这话听起来像玩笑,但背后是深刻的结构变化,因为 AI 是 「员工」,需要被训练、被文化化、被管理。
他说:你需要教它公司的文化、知识、流程——就像教一个新人,而英伟达提供那套 「让 AI 学会工作」 的生产体系。
所以,我们谈 AI 赋能业务,现在要反过来——业务要学会管理 AI,当 「算力」 成为劳动力的一部分,企业的边界就被重新定义了。
智远认为,这是 「组织革命」 的开始。
讲到全球竞争,他提到了中国,一句话让全场安静了下来,他说:
我们现在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 95%,变成了 0%;出口管制,让英伟达彻底退出了中国。
然后,他话锋一转:
任何政策,如果让美国失去世界上第二大的计算市场,那就不是好政策。
这是整场演讲里的最 「政治」 的一段。
他没有直接批评政府,但意思非常清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黄仁勋还补了一句:AI 研究者遍布全球,超过一半在中国,让他们不能用美国的技术,是战略性错误。
我觉得,他在间歇性提醒美国:
如果 AI 是新工业革命,那 「技术制裁」,就等于退出工业秩序,这是一个 CEO 用商业逻辑在给国家讲地缘政治。
好吧,到了最后,他回到了那句最像预言的总结:
「The future of computation is 100% generated.」 未来的计算,将是百分之百的生成式。
他说,传统计算是 「检索式」——你问,它查。AI 计算是 「生成式」 的——你问,它创造,从 「搜索」 到 「生成」,人类第一次让机器具备了想象力。
他举例说:
像 Sora 那样的视频、像 Perplexity 那样的搜索,全是生成的像素、生成的内容。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所有结果都是生成的世界。
我觉得,这句话是整场演讲的哲学核心。
他讲文明走向,人类第一次用机器去生成现实,如果工业革命是 「力量的解放」,那生成革命就是 「想象力的解放」。
三
讲到这里故事已经很清楚了,他想铺垫一个新世界观,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以下为智远分析时刻:
首先得明白,这场演讲不是技术汇报,也不是媒体采访,更像一次 「算力世界观」 的宣言。
他面对坐在纽约 Citadel Securities 的那一群掌控全球资本方向的人。什么概念?这就决定了,他要讲的内容是 「未来的世界会怎样」。
在黄仁勋的语境里,算力是生产力。
过去我们说 「计算机行业」,更像在卖零件、卖性能、卖速度,但他在讲 「计算的社会意义」,讲加速计算、讲 AI 工厂、讲数字劳动力。
这都在构建一个 「AI 世界的经济学」,仿佛在说:
算力,是新能源;算法,是新机器;数据,是新原材料。
所以你看,他整场演讲都在暗示一件事:未来的社会,靠算力驱动;AI 工厂的逻辑是 「机器生产智能」,再让智能去生产价值。
他讲这段话,其实间歇性在告诉华尔街们:英伟达是这场时代变革的 「炼钢厂」。
再看看场合。
Citadel Securities 是谁?全球最大的做市商之一,在那种场合讲话,本质上是一种 「资本定向」;他要让那些手里有钱、却还没看清趋势的人,知道 「未来钱该往哪流」。
于是,他讲 「AI 工厂」、「生成式计算」、「数字劳动力」 都算 「投资框架」。
他等于在告诉资本:别再把 AI 当工具了,要当趋势看,当成 「新的生产资料」 来看,过去工业革命的资本买机器,现在要买算力、买数据、生成系统。
第三点,智远认为他在做 「政策叙事」 的布局。
这一点最有意思,黄仁勋很聪明,他知道美国现在的 AI 政策是 「半开放半封锁」 的状态,他不能直接反对,但可以 「从底层逻辑」 去重新阐释。
怎么诠释?
他说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说 「让中国的 AI 研究者不用美国技术,是战略性错误」。表面像在陈述事实,其实在给政策层 「留台阶」。
哎,我理解你们想赢,但别输掉整个市场,我理解你们怕泄密,但别把自己锁在笼子里。
这其实是 CEO 能做到的最高级沟通,用商业逻辑去暗示政治逻辑。他说 「主权 AI」 为全球 AI 生态辩护,他要让美国明白:如果 AI 真是一场工业革命,那技术封锁就等于放弃全球化。
智远认为,这也是黄仁勋最罕见的一面。
他既是商人,又是 「文明外交官」。说白了,他在帮美国找一个 「继续开放」 的理由。
那整场演讲最打动人的地方,我认为是他的情绪。如果你看了原视频,会觉得,他讲 AI 工厂时,那种语气像在讲一座新城市。
他想用 「故事化的语言」 去让投资人相信,AI 是一个 「宏大叙事的入口」。
不捧臭脚丫子,智远认为,这是黄仁勋最大的能力:他能把技术讲成人文,把算力讲成信仰,这是一种 「精神工程」。
讲到这里,你就明白了,他整场演讲是一次资本动员。
所以,回头想,他这场演讲,到底想让谁看到呢?智远觉得四个层面:
一,资本,AI 工厂、计算都在给投资人看。
二,政策,他明白美国现在的尴尬,想赢,但又怕开放。于是,他留了余地,说出口管制是 「战略性错误」,那在帮政策层找退路。
三,产业,他知道所有做 AI 的人都在等一个信号,他想把信号再强化下,最后,给普通人,他想告诉所有人,机器在进化,人也得进化。
所以,不同的人,听懂不同的部分。但所有人,都会有一个共识—— AI,离自己越来越近了,AI 在学习人,人应该去驾驭它。
参考来源:
[1].YouTube《Nvidia』s Jensen Huang on AI & the Next Frontier of Growth》,2025 年 10 月 16 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1wfJOqDUv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