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5 日 6 时 24 分 59 秒
商业动态

半年减员 2.6 万,日赚 37 亿:六大行中报里的 A 面与 B 面 | 巴伦精选

2025 年上半年,国有六大行相继披露中期业绩报告,六大行在资产规模、盈利水平、风险抵御能力等维度展现出整体稳健的态势,但也面临息差收窄、零售风险暴露等挑战,同时在业务结构优化与科技转型中呈现出显著分化。

营收普增显韧性,净利分化藏压力

2025 年上半年六大行盈利呈现 「营收全涨、净利分化」 的特征,整体赚钱能力依旧强劲,但息差收窄的行业性压力持续传导。

从整体规模看,六大行上半年营收合计达 1.83 万亿元,同比全部实现正增长,一改 2024 年部分银行营收下滑的态势;归母净利润合计 6825.24 亿元,日均净赚 37.71 亿元,彰显金融 「压舱石」 的盈利韧性。其中,「宇宙行」 工商银行以 4270.92 亿元营收、1681.03 亿元净利润稳居规模榜首,建设银行紧随其后,营收 3942.73 亿元,净利润 1620.76 亿元,形成 「双巨头」 格局;其后是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依次排列,营收分别为 3699.73 亿元、3290.03 亿元、1794.46 亿元、1333.68 亿元

从增速分化看,净利润呈现 「三升三降」 格局:农业银行以 2.53% 的增速领跑,成为六大行中净利增长最快的银行;交通银行 (1.61%)、邮储银行 (1.08%) 紧随其后,实现稳健增长;而工商银行 (-1.39%)、建设银行 (-1.37%)、中国银行 (-0.85%) 出现小幅下滑,「增收不增利」 的背后,是净息差收窄的核心压力。

息差方面,受 LPR 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存款期限结构变动等因素影响,六大行净息差均同比收窄,但降幅较往年有所收窄,边际趋稳信号显现。具体来看,邮储银行以 1.70% 的净息差保持六大行首位 (得益于 「自营+代理」 模式下的低成本存款优势),但同比降幅最大 (-21 个基点);交通银行息差 1.21% 最低,却以-8 个基点的降幅成为最抗跌的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息差介于 1.26% 至 1.40% 之间,均通过负债成本管控 (如优化存款结构、压降高成本存款) 缓解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非息收入成为盈利 「缓冲垫」。面对息差压力,六大行加速发力中间业务与金融市场业务:中国银行非息收入同比大增 26.43%,占营收比重提升至 34.71%;邮储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 11.59%,其中理财业务手续费增 47.89%;农业银行代理业务手续费增 62.3%,有效对冲了利息收入的下滑。

资产规模再扩容,质量优化藏隐忧

2025 年上半年六大行资产规模持续扩张,资产质量整体稳定,但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上升的风险需警惕。

资产规模方面,六大行总资产合计突破 214 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工商银行总资产首破 50 万亿元达 52.32 万亿元,继续领跑;建设银行以 9.52% 的增速成为扩张最快的银行,资产结构持续优化,贷款和债券余额占比近九成;邮储银行资产总额突破 18 万亿元达 18.19 万亿元,进入 「18 万亿俱乐部」,负债端客户存款达 16.11 万亿元,低成本资金优势巩固。

资产质量方面,六大行平均不良贷款率 1.23%,较行业均值低 0.26 个百分点,风险抵御能力优于行业。具体来看,5 家银行不良率较去年末下降:交通银行降幅最大,下降 0.03 个百分点至 1.28%,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均降至 1.33%;仅邮储银行不良率微升 0.02 个百分点至 0.92%,但仍为六大行最低。

不过,风险隐忧集中在零售端,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集体走高,工行、建行、农行、中行、邮储、交行上半年房贷不良率分别升至 0.86%、0.76%、0.77%、0.74%、0.73%、0.75%,较 2024 年末均有明显上升,反映出房地产市场调整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滞后影响。

风险抵补能力方面,多数银行拨备覆盖率保持充足。农业银行以 295% 的拨备率居首,邮储银行 (260.35%)、建设银行 (239.40%) 紧随其后;仅中国银行拨备率跌破 200% 达 197.39%,需关注其风险缓冲空间。此外,六大行中期分红合计超 2046 亿元,分红率均达 30%,工行、农行分别拟派息 503.96 亿元、418.23 亿元,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现金回报,凸显 「蓝筹属性」。

科技贷款高增,人才投入聚焦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六大行核心战略,上半年科技贷款投放与科技人才储备均呈现 「高增长」 特征,科技驱动业务结构优化的效果显著。

科技贷款方面,六大行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 企业的支持力度,成为信贷投放的核心增量。建设银行科技贷款余额达 5.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81%,规模居六大行首位;农业银行科技贷款 4.7 万亿元,增速超 20%,重点倾斜县域科技企业;中国银行科技贷款占企业贷款比重超三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份额领跑;交通银行科技贷款突破 1.5 万亿元,其中科技中小企贷款增速达 22.93%,精准对接实体经济创新需求。

科技人才方面,尽管六大行整体员工数减少,但金融科技人才成为招聘 「刚需」。某国有大行相关人士表示,「金融科技人员始终是校招、社招的重点,基本没有减少」,反映出银行从 「人力密集型」 向 「科技密集型」 转型的决心。从学历结构看,建设银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达 82.72%,高素质科技人才储备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员工数净减超 2 万,岗位结构深度调整

上半年六大行员工规模出现 「集体收缩」,人员结构调整与行业转型趋势高度契合。

从数量看,截至 6 月末,六大行员工合计 182.6 万人,较 2024 年末净减少 2.67 万人,且六家银行均为负增长,员工规模回落至 2022 年末水平。分银行来看,农业银行以 44.5 万人仍为 「用人大户」,交通银行 (9.5 万人) 规模最小。

从减员逻辑看,主要源于两大因素:一是互联网金融替代基础岗位,线下网点持续调整,柜员等传统岗位需求减少;二是银行主动控制人员进出,聚焦核心业务人才配置,非核心岗位通过劳务派遣或外包优化,例如邮储银行劳务派遣用工 1.45 万人,占比 7.48%。

从岗位结构看,「减员」 与 「增员」 并行:一方面,基础操作岗位 (如柜员、清算岗) 持续收缩;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岗 (如 AI 算法、大数据风控)、财富管理岗 (如理财顾问、保险销售) 成为招聘重点。不过,财富管理类岗位因 「考核要求高、流动性大」,人员稳定性仍需提升。某上市银行人士指出,「长期来看,随着中小银行兼并重组,银行从业者持续减少是大势所趋,但核心人才的竞争将更激烈」。

对公信贷挑大梁,零售结构求突破

上半年六大行信贷投放保持稳健增长,信贷结构呈现 「对公强、零售优」 的特征,重点领域支持力度与风险管控并重。

从贷款规模看,六大行上半年贷款较去年末增加约 7.7 万亿元,增速区间为 5.18% 至 7.72%。中国银行以 7.72% 的贷款增速最快,重点支持科技、绿色等领域;交通银行增速 5.18% 相对较慢,但信贷投向更聚焦 「五篇大文章」(科技、普惠、绿色、养老、数字);邮储银行客户贷款达 9.54 万亿元,增速 6.99%,其中县域贷款占比超 40%,凸显普惠特色。

从信贷结构看,对公业务成为 「压舱石」。除科技贷款高增外,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亦保持快速增长。建设银行绿色贷款增速 14.88%,农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超 15%,均高于整体贷款增速。零售业务则在调整中优化,受房贷规模增速放缓影响,六大行加大个人消费贷、经营贷投放,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增速 27.8%、个人经营贷增速 38.86%,有效对冲房贷业务压力;邮储银行零售贷款占比超 60%,但受零售信贷风险影响,需持续优化客户准入标准。

从风险管控看,六大行通过 「控增量、化存量」 守住资产质量底线:一方面,加强对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的风险排查;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AI 等科技手段提升贷前审批与贷后管理效率,邮储银行通过优化零售信贷作业流程、加强风险模型应用,缓解零售资产质量压力。

总体来看,2025 年上半年,国有六大行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展现出强劲的经营韧性,资产规模稳步扩张、营收集体回升、科技转型加速、分红回报稳定,继续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 「主力军」 作用。但同时,净息差收窄的行业性压力、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上升的风险、人员结构调整的挑战,也考验着银行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与转型决心。

从战略上看,六大行分别对应着不同的 「性格」 和 「打法」。当市场对息差见底企稳的预期打满时,管理层对息差 「降幅收窄、边际趋稳」 的判断可能意味着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压力高峰正在过去。进一步体现出非息收入的战略地位,无论是工行强化投资收益、中行强化全球化非息收入,还是建行和邮储强化手续费收入,未来发展非息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穿越周期、平滑利润波动的重要战略。(本文首发于 Barron's 巴伦中文网,作者|李婧滢,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