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动态

今年,哪些造车新势力找到了销量密码?

文章来源:钛媒体

文 | 连线出行,作者 | 杜小寻,编辑 | 子夜

如果要问 「新能源车企销量大丰收」 的年份是哪一年,可能很多人心中的答案都是 2024 年。

这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销量首度突破 1000 万辆,行业中的企业们相互竞逐,也都拿出了不错的成绩。

实干者如赛力斯、零跑,迎来了成立以来的首个盈利之年;开拓者如小米、小鹏、蔚来,找到了新的销量密码;奋进者如华为、比亚迪,已经开始向高端化进发;也有理想、极氪等车企实现了业绩的进一步增长。

但在亮眼的成绩背后,是行业高速发展之下的大浪淘沙。

也是在 2024 年,不少车企被曝出经营不善,面临生存危机;价格战持续爆发,加之国补政策的刺激,让很多企业不得不抓住冲击销量的机会;很多销量 「拿得出手」 的企业目前也尚未成功实现盈利;拥有爆款车型的车企也在面临后劲不足的压力……

因此,在已行至大半的 2025 年中,车企们的压力仍然很大,品牌间的内卷也在持续加深。

2024 年 「打下江山」 的玩家,要在今年 「守住江山」;在 2024 年略逊一筹的玩家,要在今年找回失去的先机。

最能反映车企之间焦灼竞争态势的是每个月都在变化的交付排名,如今的造车新势力格局已经很难出现持续霸榜的销冠,谁开发出新的爆款产品,谁就能在第一名的位置坐上几个月。

今年前两个月,小鹏汽车凭借小鹏 MONA M03 和小鹏 P7+两款新车型成功扭转此前销量不佳的态势,成为新势力中销量最高的车企。

随后的 3 月-8 月,零跑几乎连续凭借 C 系列 SUV 和入门级 B10 的爆发位列交付量第一,只有 6 月,鸿蒙智行凭借问界 M6 和 M8 的逐渐上量拿到了全系交付 5 万台以上的成绩,跑到第一。

如今,主流几家造车新势力的月销量大多已经来到了 3 万台以上,品牌们只能加速内卷,才能不掉队。

1、推出更亲民的爆款产品,成了新潮流 

刚进入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就掀起了一轮价格战,几乎为 2025 年车市的焦灼趋势定了调。

彼时,多家车企借着 2024 年销量超预期的由头,在元旦期间就给出了补贴兜底优惠。

据连线出行不完全统计,2025 年刚过一周的时候,就已经有 30 家左右的车企宣布了降价促销的政策。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也在彼时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车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单车批量大幅增大,单车成本明显下降,而且头部的竞争格局仍未稳定。因此,在这种高增长的市场中,2025 年 「价格战」 仍将延续,并且将极其猛烈。

不过,这段时间的 「价格战」 还比较温和。按照乘联会发布 《2025 年 4 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 所说,直观的 「价格战」 表面趋缓,车企转而通过年款增配不加价、延长免费权益、降低金融购车门槛等隐性方式争夺市场。

但到了 5 月 23 日,比亚迪打响了降价的第一枪,率先宣布 22 款车型降价,核心产品线海洋网和王朝网均发布了一口价活动。

随后,凯迪拉克、吉利银河、红旗纯电车、上汽通用别克、长安深蓝等品牌也一同加入了降价大军。

车企加大优惠政策的底层逻辑,还是希望能进一步提升销量。而先用更高数额的预售价拉动消费者兴趣,再拉低最终上市价,也常常能让新款车型拥有更多的吸引力。

2025 年以来,几乎很多新车型,上市价都低于预售价或市场预期。

例如曾定位百万级豪车的华为尊界,最初的预售价为 100-150 万元,最终的官方指导价为 70.8-101.8 万元;理想 i8 预售价在 35-40 万元之间,上市价在 32.18-36.98 万元之间;问界 M8 纯电版的预售价在 37.8-44.8 万元,上市价为 35.98 万元起;零跑 B10 预售价为 10.98-13.98 万元,上市价为 9.98 万元起售。

理想 i8,图源理想汽车官网

这也是为了让产品卖得更好,造爆款是今年大多车企的主要追求。

首先是小鹏,在去年 8 月推出小鹏 MONA M03,这款起步价在 11.98 万元的车型成了小鹏全系势头扭转的转折,上市后 52 分钟大定就突破了 1 万台。

到了今年,「想明白」 的车企越来越多了。

蔚来旗下定位中型 SUV 的乐道在今年 7 月推出了乐道 L90,其凭借高性价比、大空间、轻量化等优势,成为蔚来公司销量的新主力。

乐道 L90,图源乐道汽车官网

小鹏将曾经的爆款车型 P7 翻新,在今年 8 月推出了全新小鹏 P7(2025 款),上市 7 分钟,大定就突破了 7 万台;华为也在 8 月官宣了第五界车型——尚界 H5,预售价格为 16.98 万元起,这也是鸿蒙智行首款预售价低于 20 万元的车型。

除了试图推出爆款车型,车企们也在争做同级别市场中最值得购买的车型。

例如乐道 L90、华为 M8、理想 i8 在纯电 SUV 这条赛道上加速内卷。三款产品的定价在 25 万元-45 万元之间,都拥有较大的空间和超长续航能力,三家品牌也在电机和智能化上相互狂卷配置。

此外,15 万级别的 SUV 和轿车也都是车企之间相互对标、角逐的重灾区。

SUV 如比亚迪宋 Pro DM-i 2025 款、深蓝 S07 增程版、银河 L7 等,这些车型有的在卷续航,有的在卷空间,有的则是在卷操控和底盘校准。

相比 SUV 更容易在续航上打出优势的轿车,更是纷纷拉高续航参数,例如比亚迪秦 L、小鹏 MONA03、极氪 X 2025 款等,续航均在 500 公里以上,几款车型也在内饰、动力等方面加速内卷。

各家车企也深知,价格不是消费者购车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拿出同价位段更能打动消费者的产品,才有可能再造爆款。

2、从 「炫技」 到 「实用」,智驾竞赛进入深水区

进入 2025 年,智能驾驶产业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的推动之下,逐渐从辅助驾驶持续迭代至高等级的智能驾驶水平。

也是因为更多好用的智能驾驶方案成功上车、社交平台中紧急避障成功等案例频出,提升了消费者对智驾的信任程度,如今智驾能力已经逐渐成为除价格、配置之外,消费者购买一款汽车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大了对智能驾驶能力的重视,除了华为这类智驾系统开发大户,其他车企们也已经不再满足于与智能驾驶方案供应商合作,纷纷开始建立自研智能驾驶团队,造车新势力几乎全员出动,吉利、长城等传统车企也在积极布局。

以当前热门的几家造车新势力企业为例,华为、小米、小鹏、蔚来、理想都在智能驾驶或 AI 上的研发上投入巨大。

2024 年,华为智能解决方案 BU 的研发资金投入超 100 亿元,研发人员投入超 8000 名;小米曾透露其每年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超过 20 亿元;小鹏汽车 2024 年在 AI 领域的研发费用预计达 35 亿元;

理想汽车在 2024 年的研发投入为 111 亿元,其中 AI 相关研发投入预计为 60 亿元;截至 2024 年年底,蔚来在智驾领域的研发投入达到了 460 亿元。

曾经花得多,未来花得也不会少。2025 年年初,几家车企也纷纷放出 「狠话」,计划在 2025 年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

时至今日,五家企业都已经从最初的 「讲展望」 更多,发展到了 「讲落地」 更多,各家最新的智能驾驶系统也成了新款车型的最大亮点之一。

例如问界 M9、享界 S9、阿维塔 07、方程豹豹 8、岚图梦想家等车型均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 ADS 系统;小米 SU7 Ultra 搭载 Xiaomi HAD 智能驾驶系统;小鹏 P7 搭载了小鹏最新的 XNGP 系统;蔚来 ET9 搭载了蔚来当前最领先的智能系统 NT.Cedar 雪松;理想 i8 成为首款搭载 VLA 司机大模型的理想车型。

五家企业也都具备端到端智驾能力,支持车位到车位的智能泊车,也能灵活应对复杂的路况。

不过,各家在智驾上采用架构各不相同,优势和亮点也各不相同。

以华为、小鹏、理想三家为例,华为的乾崑 ADS 智能驾驶系统,生成模型的能力较强。到今年 4 月,该系统已经迭代到了第四代,与上一代相比,这一代系统的端到端时延降低了 50%,反应更快,变道更丝滑,无效变道次数减少,通行效率提升 20%,重刹率降低 30%。

小鹏则是在智能场景上有较强的能力,其 XNGP 基于 BEV+Transformer 架构的端到端大模型,能实现不限城市、不限路线、不限路况的智能驾驶,无图化能力比较突出。

理想则是在强化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其在理想 i8 发布会中发布的自研辅助驾驶架构 VLA 司机大模型。这套系统能在行驶的过程中,根据驾驶员发出的指令实时调节速度,完成靠边、继续行驶等动作,还能记忆车主的喜好,并规避一些极端情况下的安全风险。

除了智能驾驶,各家车企也在座舱的智能性上加速 「内卷」。

例如华为在今年 4 月发布了全新一代鸿蒙座舱 HarmonySpace 5;今年 6 月发布的小米 YU7 搭载的是首发量产的 Xiaomi HyperVision 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系统;在 8 月 27 日刚刚发布的全新小鹏 P7 搭载了 VLM 座舱智能管家;理想则是在今年 L 系列焕新时更新了理想同学智能助手的形象、动效,并提升了记忆功能。

除此之外,车企的智驾能力也开始越来越下放。例如比亚迪在今年发布了天神之眼 A、B、C 三套智驾技术方案,并宣布全系车型将搭载 「天神之眼」 智驾解决方案。其中,天神之眼 C 智驾系统已经下沉至 10 万元以下车型。

3、走好最后一公里,车企还要提升交付速度

对于车企而言,推出一款爆款车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企业往往难以预测哪一款车型会爆火,也很难提前判断哪一款产品真正可以做到跨越周期。

因此,许多车企在推出爆款车型后都面临过交付难的问题。

稍微拉长时间线到前几年,小鹏 P5 曾因为毫米波雷达短缺而影响了交付;小米更是如此,几乎每款车型都能交出漂亮的大定成绩单,但却因车型较少、交付较慢,很难登上月交付量前三的位置。

近期,一些爆款车型也常常被曝出交付问题。例如问界 M8、小鹏 MONA M03 等等。

当有爆款产品的交付速度赶不上订单的增长速度,其他竞争对手可能就要跟这家车企 「卷服务」 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市仅 3 分钟大定就突破了 20 万台的小米 YU7,在被曝出交付周期最长甚至需要 62 周的消息之后,很多友商向用户抛出了橄榄枝。

图源小米汽车官网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彼时有蔚来上海门店的销售人员透露,小米 YU7 定金可以直接抵扣蔚来车款;极氪销售表示会补贴五万积分用于购买其相关产品,且可以在领到积分后再将订单转让出去。

也有阿维塔、智己汽车等也推出了相关的补贴政策。

因此,今年以来,很多曾推出爆款车型的品牌为了确保交付慢对整体销售节奏的影响,各出奇招保住交付量。

例如小米在购车协议中设置了不少门槛,比如车主需要在收到付款通知后的 7 天内必须支付尾款等;问界针对 M8 交付延迟问题推出超期交付补贴政策等等。

就算不是为维持爆款的热度,品牌们也需要用过硬的供应链能力,支持公司完成年度交付目标。

为了保交付,今年以来,车企们也在卷供应链能力。

直接建立自研工厂是最直接的提效方式,今年,不少车企放出了投建或扩建工厂,也有车企布局已久的自研工厂即将投产。

例如小米在今年 6 月拿下了一块紧邻小米汽车工程二期项目的新地块,被市场预测为是小米汽车工厂三期所在地,小米还在今年宣布位于北京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开放对外参观预约。

再如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李斌曾在今年 7 月透露,蔚来第三工厂将于今年 9 月正式投产;小鹏的广州二期工厂也正在建设中,预计有望在 2025 年底前投产。

一些车企通过签订协议、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与供应商企业保持强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研发和供应能力。

例如今年 2 月,理想汽车与燕龙科技在常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成立 「联合创新实验室」;今年 4 月,比亚迪与丰元锂能签订协议,约定未来三年丰元锂能向比亚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等等。

不管车企们是在卷价格、卷配置、卷智驾还是卷交付,实则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进一步提升销量,因为对于当下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销量仍然是一家企业能否存活下去的关键因素。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在演讲中预测,未来 10 年,中国汽车市场主流品牌将仅剩 7 家,那些达不成年销量 100 万辆的品牌,都难以成为最后的胜者。

因此,在这个 「销量仍然为王」 的时代,在每个环节车企都不能掉链子,因为接下来的行业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推荐阅读

「银行」 发来短消息,给你授信几十万元,这样的信息可信吗?

admin

特朗普发函通知 10%-70% 新关税?「最后通牒」 推迟 07-07 19:560 评

admin

电视接入 DeepSeek,背后藏着啥神秘大招?03-18 16:030 评

admin